书城养生皮肤病对证自疗
12375900000039

第39章 湿疹 (3)

第二节 湿疹 (3)

10月3日四诊:躯干、四肢皮损均已消失,原发性小腿皮损尚未痊愈,仍宗健脾理湿,以期巩固。

苍术9g,炒白术9g,陈皮9g,藿香9g,茯苓9g,泽泻9g,车前子(包煎)9g,扁豆衣9g,炒薏苡仁9g。

嘱服10剂后,皮损消退而愈。1975年随访,称几年来未复发。

按:本案泛发性湿疹,缠绵已3年,其突出证候为脾阳不振的现象。症见胃痛腹胀,纳呆便溏,食则完谷不化,主要原因既由脾阳不振,运化失健,水湿停滞,外串浸淫肌肤,发为浸淫疮,而且每逢冬季,病既加重,亦说明冬令阳气衰微之故。治疗上抓住其主要环节,采用温阳健脾,芳香化湿之剂,苍术、陈皮健脾燥湿;藿香芳香化湿;潴苓、茯苓、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桂枝、肉桂通阳化气;淫羊藿、蛇床子补肾壮阳,温化除湿;佐用山药、扁豆、薏苡仁补脾止泻。病程3年,服药40剂而愈,不仅脾胃症状完全消除,而泛发性皮损亦告消失。4年随访未复发。

医案出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验案2

杨某,女,42岁。1990年4月20日初诊。

患者10余岁时即患湿疹,冬春季重,夏季轻,反复不已,曾多次治疗,中西药用之不少,亦未能如愿。服用激素类药,亦未能控制发作。皮疹从颈部、胸背部扩延至四肢。

刻下:可见四肢、躯干,皆有散在丘疹,形状不一,边界不清,有的呈密集状,大部有津水及糜烂,部分苔藓样变,以腰髋及两下肢内侧为最著,抓痕及血痂明显。腹胀纳呆,便干与便溏交替,夜眠不安。苔白腻质淡,脉细滑。

湿疹已久,本于脾虚湿盛,血虚肤燥,虽时感热邪而加重,然中州不健,内湿无从化。治宜健脾利湿,养血润燥。

炒苍术10g,陈皮10g,生薏苡仁30g,炒白术10g,泽泻10g,赤小豆15g,茯苓10g,茵陈15g,苦参15g,猪苓10g,汉防己10g,川黄柏10g,当归尾10g,牡丹皮10g,地肤子10g。

外治鲜马齿苋30g,明矾10g,豨莶草30g,生侧柏15g,蜂房10g,生艾叶10g。水煎温热外洗(主洗两下肢)。

5月2日二诊:病势转好,皮疹津水及糜烂渐收复,瘙痒轻,但仍有新疹出现。大便趋正,夜眠转安。舌苔白微腻。脉细滑。病程日久,湿性缠绵更易于反复,故不能速取,只能缓图,继续以上治疗。

5月8日三诊:丘疹日渐减少,疱疹大部干瘪,未见再生新者。苔藓样皮疹已变薄,局部时有少许瘙痒。纳食渐增,苔薄白脉细。脾气趋健,病情渐愈,宗上方加减,以益气健脾进之。

生黄芪30g,炒白术10g,泽泻10g,炒苍术10g,陈皮10g,怀山药20g,茯苓10g,生薏苡仁30g,苦参15g,当归尾10g,丹参15g,生何首乌15g,地肤子10g。

6月20日四诊:服上方近30剂,躯干及上肢皮疹已消退,仅下肢皮疹尚有少许,偶有瘙痒。目前基本治愈。宗上方10剂,共为细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日服2次,每次6g,以巩固之。

按:本例证属脾虚湿盛,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辅以苦寒燥湿,并根据辨证情况逐渐加入养血之品。由于湿性缠绵,易于反复,故应长期用药,不能见效即停,以防反复。

医案出处:《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五、阴虚湿阻

验案1

王某,女,33岁。

全身起皮疹时轻时重已10余年。患者于10年前开始皮肤作痒,搔后起红色粟状疹,并有渗出液,开始系妊娠期发病,约6年后,发病与妊娠无关,1966—1968年间冬发夏退,以后又与季节无关,时轻时重终年皮疹不退,虽经多方中西医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有时可一时性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大便不干,小便清长。

检查:头部、颜面、前额、两眉之间、鼻背、鼻翼、鼻唇沟等部位皮肤呈红斑损害,轻度浸润,表面有少量糠秕状鳞屑,其中掺杂可见小的抓痕血痂,左腋下双乳下均有红斑浸润性损害,表面稍有湿润,大阴唇皮肤肥厚呈暗红色,双腘窝有局限性红斑,表面有搔痕血痂,大腿外侧亦有散在性抓痕血痂。脉象滑细,舌苔薄白,舌体胖。

西医诊断为脂溢性湿疹。

辨证属素有蕴湿,湿久化热,湿热发于肌肤,久病耗伤阴血,疾病缠绵不去。治以利湿清热,兼以凉血养血之剂。

龙胆9g,黄芩9g,茵陈15g,柴胡9g,地肤子15g,泽泻12g,生甘草6g,生地黄30g,当归12g,赤芍、白芍各9g,何首乌15g,紫草15g。外用5%糠焦油糊,泼尼松软膏,15%氧化锌软膏,甘草油。

上方服20剂后,腋下、乳房下、腘窝等处皮疹已退,但局部仍有痒感,前额发际皮疹亦退,毛发干燥,痒搔破流水少许,面部中央皮肤稍粗,轻度脱屑,再继以养血兼除湿热之剂。

生磁石30g,生龙骨15g,生地黄30g,当归15g,酸枣仁15g,赤芍、白芍各18g,川芎12g,柴胡9g,茵陈15g,龙胆9g,地肤子15g,生甘草6g。外用药同前。

共服30剂治愈。

按:本案发病10余年,反复缠绵不断,皮损红斑浸润、湿润、落屑、搔抓诸症掺杂存在,表明系蕴湿化热之象,但究其病史已久,而且脉细数而滑,舌体胖而苔白,说明系久病伤阴血而致阴虚血热,血虚肌肤不养之象,故前期清热利湿,后期凉血养血,收到较好的效果,治疗后期病邪已衰,正气亦虚,复以养血安神为主,兼除湿热之余邪而获痊愈。

医案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验案2

赵某,男,年近八旬。

双膝下至足背泛起湿疹6年余,反复发作,皮肤呈现暗褐色,表面粗糙,覆有干痂皱皮,下腿紧张刺痒,瘙痒处糜烂渗水。某医院诊为慢性湿疹,经中西药调治,疗效不显。

初诊时,自述刺痒难忍,反复搔抓,糜烂渗水增加,结痂连片,干燥脱落,此起彼伏,痛苦异常,伴有咽干口渴、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滑。诸症杂沓纷纭,虚实相兼,然以湿热诸症较为突出。

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热利湿,外用生地黄、黄柏水煎湿敷患处。

5日后二诊,诸症同前。虑其湿热久驾,非数日所能清利,仍投原方内服外敷,续用10日。

三诊:诸症仍有增无减,口燥便干,痂皮脱落更甚。患处湿敷,敷则渗水止,停则水湿出,刺痒难忍,夜不能寐。利湿而湿不除,清热而热反甚。治不中的,必有因未审。细观察其形羸体弱,肌肤干燥失润,虽口咽干燥但饮水不多,舌红绛少津,脉沉滑细无力。

辨证为阴虚于内,湿盛于外,本虚标实之证,法当滋阴除湿。

生地黄30g,当归12g,丹参15g,玄参12g,茯苓10g,泽泻10g,白鲜皮10g,蛇床子10g。水煎服,每天1剂。

7日后再诊,咽干口燥好转,刺痒稍减。效不更方,连服半个月,瘙痒明显减轻,夜卧转安,患处糜烂渐收,大片痂皮脱落,惟肤色变化较慢。

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红花、牛膝、黄柏以活血化瘀,清利湿热;酌配砂仁、陈皮理气调胃,而防生地黄、玄参久用滞脾碍胃之弊。坚持治疗半年多,基本治愈;双下肢皮肤恢复正常,惟色素沉着未去。

按:本案为湿疹阴虚湿阻证。由于患者年高体弱,精血本已虚衰,加上湿疹流水日久,耗伤阴血遂致阴液更虚,邪恋不去,症见湿疹缠绵日久,患处痂皮连片,伴形羸体弱,肌肤干燥失润,咽干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湿郁肌肤,日久化热而见患处瘙痒,流水,糜烂,结痂,皮肤色黯,舌红绛,脉沉滑细;因湿阻气机,津液输布失常故见口咽干燥但饮水并不多。四诊合参,诊为阴虚于内,湿盛于外,本虚标实证。初诊时,湿热症状较为突出,故依常规先治其标。初投龙胆泻肝汤,并外用生地黄、黄柏促其收湿清热。然几投不效,反而刺痒愈甚,诸症有增无减。

缘何清热利湿而湿热反甚?此乃阴虚湿阻之证,必投滋阴理血与清热燥湿并举之剂,滋阴扶正可促邪外出,除湿清热又有利于阴液回复。此时,若单纯滋阴,明显碍湿恋邪;然单纯燥湿则更伤阴伐正。因此,以滋阴除湿法主之,求湿去阴复之效。方中生地黄、玄参、丹参、当归滋阴养血调血以治其本,并防渗湿药伤耗阴津,补而不留湿;茯苓、泽泻健脾利湿清热,制滋补之腻,祛湿而不伤正,标本兼顾;地肤子、蛇床子祛湿止痒以治其标。诸药配合,共奏滋阴养血、除湿止痒之功。故而投剂后,病势减轻。守方继用,疗效愈显,皮损渐愈,惟肤色仍黯,此血行不畅之象。故于上方加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及理气调胃之品,一则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扶正祛邪,一则防久服滋阴之品腻胃滞脾之弊。由于药物配伍合理,甚切本案病机,故疗效甚佳。

医案出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验案3

章某,男,8岁。1973年1月8日初诊。

周身起湿疹已3年(其父代诉)。1970年春先在左小腿出现小片红疙瘩,抓破流水渐成钱币状,不久又在右小腿出现同样皮损,逐渐波及肛门、阴茎,泛发全身,瘙痒甚剧,影响睡眠。3年来曾服中西药疗效不显。

检查:全身可见散在钱币状集簇之丘疱疹,部分糜烂、渗出、鳞屑,抓痕累累,尤以两腿、肛门、会阴、阴茎等处为重。脉象细滑,舌质淡,苔净。

西医诊断为钱币状湿疹。中医诊断为湿毒疮。

辨证属初为湿热浸淫,日久伤阴耗血。治法以滋阴养血,除湿清热。

生地黄15g,玄参9g,丹参9g,当归9g,六一散(包煎)9g,茯苓9g,泽泻9g,白鲜皮9g,蛇床子9g。5剂。水煎服。外用祛湿散。

1月27日二诊:药后隔多日来诊,称药后瘙痒明显减轻,皮损亦渐趋退。嘱服上方加地肤子15g。5剂,水煎服。

4月2日三诊:药后复诊,躯干、阴茎、肛门等处皮损已消,只两腿皮损尚留三四片未消。仍嘱上方7剂。外用药同前。

4月14日四诊:称近日吃了一些鱼腥发物,小腿部分皮损反复,又见瘙痒渗水。舌质红,苔薄黄,脉小滑。改用利湿清热之法。

生地黄30g,黄芩6g,茯苓9g,泽泻9g,车前子(包煎)6g,木通3g,六一散(包煎)9g。5剂。水煎服。每日外用生地榆15g。水煎湿敷。

后来复诊,1976年其父来院称,前年治愈后2年未发。半个月前因饮牛奶后小腿又起小片丘疱疹,经内服除湿丸,外用五石膏30g调祛湿散9g,又治愈。

按:本案湿疹病延3年,当时因为舌淡苔净,脉细而滑,辨证为渗水日久,已伤阴耗血,故以生地黄、玄参滋阴增液;当归、丹参养血润肤;茯苓、泽泻除湿而不伤阴;蛇床子、白鲜皮、六一散祛风除湿而止痒;服药10剂后,皮损大部消退,后因饮食不慎,吃了些鱼腥发物,部分皮损又见复起,舌质红,苔薄黄,湿热现象又显,改以利湿清热法而获愈,与后2年未复发,因吃牛奶后见小发,经治即愈。

医案出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六、血燥生风

验案

赵某,男,31岁。1973年4月13日初诊。

全身性湿疹瘙痒已4年。初于两下肢发生癣疮,发痒,搔破后流水,多方治疗,中、西药品往往是初有小效,继则无效,再则痒疹蔓延发展,4年来逐渐延及全身,瘙痒无度,影响睡眠,食欲二便尚可,脉沉。

此为湿邪下受,久则入血,进而血燥生风,肌肤失养。治以养血活血,利湿祛风。方用清疹止痒汤加味。

当归尾10g,川芎6g,赤芍10g,生地黄12g,苦参10g,蒺藜、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各12g,荆芥10g,防风10g,薏苡仁15g,苍耳子10g,蝉蜕6g,甘草6g。水煎服。

4月23日二诊:上方服6剂后,湿疹显著减轻。已无滋水,瘙痒轻微,患者情绪饱满,如释重负。脉稍弦。上方地肤子、蛇床子均改为15g,继服。

6月4日三诊:上方服10余剂,全身癣疮已完全消退,瘙痒停止。4年宿疾完全治愈。继以原方调整剂量,2剂水煎服以善其后。

按:四物清疹汤以《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当归饮子合验方清疹止痒方化裁,经多年验证制订而成。方药组成即四物汤中以赤芍易白芍,以生地黄易熟地黄,加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既有润燥止痒之效,又有行血灭风之功,苦参能泄血中之热,善除湿热生虫之病;白鲜皮苦寒燥湿清热,善除湿热疮毒,风疮疥癣,地肤子清热利水止痒,善治皮肤湿疹、疮疹、疮毒;蛇床子辛苦性温,《日华子本草》谓其:“去阴汗,湿癣,齿痛,赤白带下。”其散寒祛风,燥湿杀虫止痒,又可制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大苦大寒之弊;诸药合用,确有养血润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此为基本方,临床可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如本案风湿偏盛,瘙痒难忍,则加苍耳子、苍术、荆芥、防风、蒺藜、蝉蜕等疏风燥湿止痒之品,以加强祛风除湿之功。由于其方药紧扣湿疹病机,因而多年顽疾随手而愈。

医案出处:《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