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谦斋辨证论治学述略 (1)
摘要谦斋辨证论治学的内容包括:①辨证论治的定义;②辨证论治的原理;③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④辨证的方法论;⑤辨证的基本法则;⑥辨证的复杂法则;⑦辨证的四大误区;⑧辨证论治的步骤;⑨辨证处方规律;⑩证候结构公式。辨证论治学的特点:客观、统一、简明、细致。辨证论治定义,解决了基本概念问题;辨证法则,解决了中医治病的公理问题;辨证步骤,解决了中医治病过程中的思维程序问题;辨证处方公式,解决了处方的核心问题。谦斋辨证论治学,是比较成熟的辨证论治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医治病的诊疗规律。但遗憾的是有关辨证论治的概念、法则和步骤等,迄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建立一门辨证论治学。辨证论治是介于中医基础与临床各科之间的关键环节,它既是最主要的,也是最薄弱的,它的滞后给中医临床、中医科研和中医教学带来致命的影响。
笔者潜心学习与研究谦斋医学20余年,由最初在《中医入门》的夹缝中发现辨证的基本观点,接着在《谦斋医学讲稿》行文的括号里撷取特征辨证思维,然后在《中医临证备要》的附文里整理出辨证三步八项内容,到最后又揭示出辨证论治的概念,在《辽宁中医杂志》上连续发表《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24期时,面对谦斋辨证论治的丰富内涵,笔者不禁有种使命感,便萌发了一个念头,将“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锁定为“谦斋辨证论治学”。辨证论治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5.1辨证论治的定义
定义:辨证论治既是中医治病的过程,又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
15.1.1辨证论治定义的概况
辨证论治是中医专业术语,要想说清它究竟是怎么回事,确实很不容易。一般给概念下定义,可以从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属性方面进行,也可以从揭示名词术语的涵义方面进行。谦斋对辨证论治的认识,是分两步走的。他在1957年,首先解释了辨证论治的涵义(即意义):辨是分辨、鉴别,证是证状、现象,论是讨论、考虑,治是治法、治疗方针。
证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的[1]。辨证论治的涵义,只解释了辨证论治的字面含义,但给高度专业化术语“辨证论治”下定义,必须从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方面进行。为此,笔者又进一步研究谦斋的有关论述,仔细揣摩,反复求证,结果在《中医临证备要》附文的序言里,发现了辨证论治定义。关于辨证论治的定义,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说法:①《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2];②《中医大辞典》认为,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是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3];③《实用中医内科学》认为,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来检查诊断疾病,观察分析疾病,处理疾病的原则和方法[4];④《中医临证备要》认为,辨证论治既是中医治病的过程,又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5]。
15.1.2根据逻辑规则分析辨证论治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所以,给一个概念下定义,首先,要遵循下定义的方法:①每一个定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被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比如“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中“哲学”是被定义概念,“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定义概念。②定义的方法是把某一概念放在另一更广泛的属概念里,揭示它与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如“哲学”的属概念是“科学”。在“科学”这一属概念下,“哲学”与其他科学(政治经济学、物理学等)的差别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③定义的公式是被定义概念等于种差加属概念。其次要遵守下定义的规则:①应相称,即定义概念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完全相同;②不应循环,即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括被定义概念;③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④应清楚确切,不能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根据以上逻辑规则,来分析这四种辨证论治定义,结果发现,它们中有“过程、原则、方法、特点”等关键词。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原则”,一般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①法则:是指导治疗的基本规律,如调和阴阳、治病求本等;②治则:是治疗疾病的大法,如表证用汗法,热证用清法;③治法:是针对疾病的具体治法,如汗法中的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等。这样看来,中医的“原则”包括法则、治则和治法,均属于方法范畴。而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原则”和“方法”作为属概念同时出现,由于它们(原则、方法)相互重叠,这是不符合下定义方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大辞典》均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所谓“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种提法是符合逻辑的。
但若把这话反过来说,特别是以定义的形式出现,如“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那就有问题了。因为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来说明被定义概念(辨证论治),实际上是依赖辨证论治(被定义概念),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这是违反下定义规则的。《中医临证备要》则认为,辨证论治既是中医治病的过程,又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其中“过程”和“方法”是辨证论治的属概念,而“中医治病的”是种差,并用定义的限制法,把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从一般方法中突出出来(因为“根本”方法只能有一个)。经过这样的限制,可以缩小“辨证论治”的外延来增加概念的内涵,使之更加明确。相比之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大辞典》和《实用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定义,均违反了逻辑规则;而谦斋的辨证论治定义,概念明确,逻辑严谨,科学规范。
15.2辨证论治的原理
原理:阴阳、五行、脏腑和气血精津理论。
原理是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和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那么,辨证论治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什么?谦斋认为,辨证论治不是中医的最高理论,是在中医理论上产生的一种方法,离开了中医基本理论便没有方法来进行。也就是说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反过来就是方法。中医的最高理论,应该属于阴阳、五行、脏象和营卫气血等等,它经过长时期的指导实践,充分表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如果不了解阴阳就不会理解矛盾的统一,不了解五行就不会理解有机的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不了解脏象、营卫气血就不会理解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6]。谦斋在《中医入门》中指出,中医生理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精气神;津液[1]。他把“精”排在“气血”之后,“津液”之前,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鉴于气血津液学说的习惯提法已成定式,不便另起炉灶,只能在“气血津液”基础上,把“精”充实进去,稍加改动即可,简称“气血精津”理论。这样看来,阴阳、五行、脏腑和气血精津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原理。
15.3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两大基石: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用药法则,如《千金方》便是以脏腑分类,论列病证方药;后来钱乙根据脏腑虚实立出补泻方剂,张洁古又发展为《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然而,这些文献可议之处甚多,目前,已起不到辨证准绳的作用。谦斋集《内经》和清代脏腑理论之大成,系统归纳出《脏腑生理病理对照式》和《脏腑病因病位证状用药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纲领性文献,是辨证论治的两大基石。
15.4辨证的方法论
方法论:八纲。
所谓“方法论”,可理解为关于方法的理论。中医辨证主要有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等,临床惯常把它们称为“方法”,亦称“法则”。一般来说,“方法”比较宽泛,它是中医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法则”相对具体,它是中医治病的实施细则。那么这八种辨证,哪个归于方法范畴,哪个属于法则一类呢?八纲是各种辨证的基础,其他辨证中均含有八纲的内核。八纲之八个类型是广义的,它的重要意义,先把阴阳分成正反两方面,从表里来测定病的部位,虚实来测定病的强弱,寒热来测定病的性质。八纲把这四种方法(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融为一体,既是深入浅出的分类方法,又是由博返约的归纳方法,这是中医辨证的方法论,其作用如同几何学中的直尺与圆规。其他辨证以八纲为基础,依据外感内伤分类,便有六经、三焦、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等辨证细则。
不同的辨证方法,对阴阳均有不成文的规定,这是通晓阴阳之要诀。如果徒知阴阳之名,去泛泛而谈,不知各种辨证方法对阴阳的相应规定,是为医者之大忌。例如八纲辨证中的阴阳,有如下含义:①阴阳属性。即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实为阳,虚为阴。②阴证阳证。把病态的动静说成阴证和阳证,即一切亢进的、兴奋的、有热倾向的都归阳证,一切衰退的、潜伏的、有寒倾向的都归阴证。③在阴在阳。把病情的进退说成在阴在阳。病因十六纲辨证中的阴阳,其含义为:①阴虚和阳虚;②阴盛和阳盛。脏腑辨证中的阴阳,其含义为:①肾阴虚;②五脏之阳虚;③肝阳亢盛等。其中八纲中的阴阳是方法论,阴证和阳证是广义的。病因十六纲中的阴阳是相对狭义的,其阴虚与阳虚、阴盛与阳盛是在脏腑辨证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脏腑辨证中的阴阳亦是狭义的,它涉及具体的病因病位。这样看来,在讨论阴阳辨证时,首先要认清阴阳的前提,即不同的辨证方法对阴阳均有不成文的规定;其次要通晓阴阳辨证的规则,不同的辨证方法其细则是不一样的。
总之,八纲是深入浅出的分类方法,由博返约的归纳方法,它是辨证的方法论。
15.5辨证的基本法则
基本法则:病因十六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法则。
自宋代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总共不过80字;清代程钟龄亦提出风寒暑湿燥火,外感也,喜怒忧思悲恐、阴虚阳虚伤食,内伤也,总共19字。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正式编入《中医诊断学》教材。其内容包括:六淫、疫疠辨证;七情证候;饮食劳伤;外伤[7]。这里除了六淫、疫疠辨证比较系统外,其余都没有形成辨证规模。
15.5.1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