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025

第25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1)

统筹兼顾,要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既要保护发达地区的利益,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既要保护优势产业的利益,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比较困难行业的利益;既要保护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利益,又要关心普通群众的利益,特别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利益。各级政府应该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

统筹兼顾,要切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政府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作用。要从规划、政策、法规、科技、资金、市场、体制等各方面统一考虑,调动公共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当前,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民倾斜,向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统筹兼顾,要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实现不同方面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实现良性互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形成统筹兼顾的体制基础;要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互利互惠,推动共同发展;要加强政府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三)政府管理创新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强调,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中央政府经济调节的重要职能,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实质是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实现平稳较快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针对经济生活存在的问题,中央在加强宏观调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是:“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所谓果断有力,就是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果断决策;所谓适时适度,就是把握节奏,不搞急刹车,既有效缓解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又避免经济下滑和社会震动;所谓区别对待,就是从实际出发,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所谓注重实效,就是针对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实际情况,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应该看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长期的繁重的任务,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待于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造成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落实好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措施。

(四)政府管理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在政府管理中,需要创造政绩,创造政绩是为了发展,为了造福人民。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政绩,不是虚假的和不切实际的“政绩”,而应该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和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

我们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就要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人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总之,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行政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新进展,转变政府职能有了新突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体制正在形成。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关键和核心问题。回顾改革的历程,这几年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比如,政府管理的观念有了新变化,正在从全能政府、无限政府、人治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法治政府转变;政府管理的方式有了新变化,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正在改善;政府管理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管理的民主化和行政效率有了新变化,机构得到精简,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增强,行政成本有所下降,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但是,应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革行政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也是一个逐步推进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前,我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各级政府还是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情,而有些该管的事情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政府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薄弱;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现,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需要协调;政府自身建设存在一些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影响政府形象,等等。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要实现政府管理的创新,必须把确立科学发展观与转变政府职能统一起来,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中心,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并强调,“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职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主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一)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能体系

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必须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职能体系。应该指出,政府职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不是片面的,而是成为体系的。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的政府职能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政府职能和权限的分类和科学界定,政府职能方式的要求和职能关系的划分,政府职能的实现机制和保证措施,以及政府职能的法定化等。

在构建中国特色政府职能体系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坚持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1)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既要维护国家政令的统一,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又要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企改革,推进政府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生产经营权交给企业,确保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享有的各项权利。

(3)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服务、信息、公正、监督及政府联系企业、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同时要加强引导和规范,防止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成为“二政府”。(4)进一步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明确界定部门职能分工,根据责任赋予相应的权力,克服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决策、执行、监督不相协调的弊端。

(二)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实现这样的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应该指出,这些年在经济的快速增长中,积累了一些矛盾,产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平衡。而这些问题又与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

1.要继续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正确把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宏观调控目标。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同时,要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完善各类市场监管制度,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打破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我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体现出新的特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政府社会管理面临更复杂、更艰巨的任务,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1)加强依法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安全工作,深化安全专项整治,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堵塞漏洞,消除重大安全隐患。(3)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

当前,特别要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我们讲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集危机预、防、抗、救、建于一体,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依法运转、成本低廉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高效的危机指挥决策机构、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等。我们讲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就是要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科学判断和果断决策的能力,提高及时控制和有效处理的能力。同时,要把危机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一

3.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社会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供给的关系是公共行政的基本主题,社会公共需求是政府存在的原因和动力。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所谓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当前,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在加强公共服务、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不搞一刀切;坚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吸引社会资金,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和公用事业建设同完善运行机制结合起来;坚持借鉴国外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等做法,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科学发展观要求依法行政,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与建设法治政府统一起来。依法行政的核心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行政权力,限定政府规制的范围。因此,各级政府都应该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法,防止滥用职权、执法不公、多头执法以及违法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