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上)
12435500000026

第26章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2)

过去,在政府管理中存在着行政审批过多过细的现象,许多不该政府管的事情都要经过审批、许可,这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症结所在,也是造成以权谋私、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现在,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规定了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需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从2004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是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标志。《行政许可法》通过确立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明确设定了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在政府管理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的关系上,确立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主决定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上,确立了市场优先的原则;在政府管理与社会自律的关系上,确立了社会自律优先的原则。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这部法律,严格依法设定行政审批事项,把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

(四)创新政府运行机制

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创新政府运行机制,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所谓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就是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政府决策要科学民主,执行要坚决有力,监督要透明公正。

1.要完善和健全政府决策机制

要努力做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策的正确和有效。(1)健全决策的程序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重大决策必须集体决策,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专家或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的论证评估或法律分析。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2)健全决策的制约机制。包括对一把手的制约,对执行决策程序的制约,对腐败行为的制约。(3)健全决策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决策研究班子及咨询组织的“外脑”和智囊团的作用,做到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4)健全决策的责任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的统一。做到职责清晰,考核严格,赏罚分明,防止无人负责和推诿扯皮。(5)健全决策的纠错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反馈,了解决策执行中的情况,在实践中完善决策方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要完善和健全行政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机制

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必须谨慎用权。邓小平指出,我们执了政,拿了权,更要谨慎。第一,我们要权,无产阶级要权,不能让权被资产阶级拿到手上;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要权,不能让权被机会主义者拿到手上。第二,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他强调,必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形成坚强的领导机构,必须解决高层腐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同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要切实改进监督方式,创新监督手段,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党外监督、专门机构监督相结合的、纵横连锁的监督体系。同时,还要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

3.要完善和健全行政效率机制

为了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政府应该成为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府。这就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开支,反对铺张浪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另外,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的信息化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五)提高执政能力,加强政风建设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有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就要发扬求真务实之风,提高执政能力,切实加强政风建设,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和当务之急。

(1)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人才观的统一,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坚持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都应该强化公仆意识,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尤其要为群众排忧解难,关心弱势群体,进一步做好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4)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纠正各种不正之风。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要坚决查处违纪非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三章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章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基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此来推动中国的各项改革开放事业。在此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重点突破的领域,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这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它既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可以把全面改革带动起来。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受人民群众尊敬和拥戴的公共服务创新与治理完善的强有力政府,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2008年2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就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多年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稳步推进,行政监督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必须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改革创新;必须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今后5年,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人,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增强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做好发展规划和计划、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整合完善行业管理体制,注重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国家标准等方面的作用。完善能源资源和环境管理体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在中央确定的限额内,需要统一设置的机构应当上下对口,其他机构因地制宜设置。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没。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不再保留的,任务交由职能部门承担。今后要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设置,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

确需设立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审批,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相关财政政策。

认真执行政府组织法律法规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严格控制编制,严禁超编进人,对违反规定的限期予以纠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五、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原则。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健全行政执法体制和程序。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和行政补偿制度。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