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世界4
12560500000026

第26章 文化之谜(2)

那么是由谁来弄破处女膜呢?有些部落请新娘的父亲,有的则由新郎的朋友,有的则由部落里德高望重的人物。在西里伯尔的阿尔福族那里,这种奇怪的角色由新娘的父亲来担当;在爱斯基摩人的某些部落里,由巫师来弄破新娘的处女膜。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介绍过,中国云南边境某些少数民族向陌生人献出童贞。在古希腊,在神庙前处女向神的代表献出童贞。在中世纪,欧洲姑娘的初夜权被当地的领主所占有,可能也是一种处女禁忌的遗风。在印度的不少地区,新娘的童贞由一种木制的“神像生殖器”来破除。但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决不是新娘的丈夫。

从史前人类流行过的一些现象反映了一种群婚的残余,也反映了在人类社会后期,有了一夫一妻制婚姻后,贞操观念才发展了起来。在上述一些原始部落里,无论新郎、新娘,还是部落里其他的人都不仅不重视处女的童贞,甚至对童贞怀有深深的恐惧,因此出现了由第三者帮助破除童贞的婚姻现象。心理学家表示对这种婚姻现象难以理解,对原始人类史和民俗学缺乏了解的人则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处女禁忌却真实地存在过,并且至今也还在世界的某些地区真实地存在着。

人们对原始部落实行处女禁忌的原因迷惑不解,并一直试图来解开谜底,科学家也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心理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认为,从害怕流血和战栗与新奇的角度来解释,都不会触及这种禁忌典仪的要害。他认为,就女性来说,新婚会导致器官的受损和自恶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常常表达为对于逝去的童贞的惋惜和怅惘,表现为对夺去其童贞的人的一种深刻的恼怒。而为了使将来要与这个女子共度一生的男人避免成为女子内心恼怒的对象,避免女子因童贞的丧失而对丈夫产生报复和敌对的心理,部落里就十分流行处女禁忌。而对男子来说,由于原始人把女子看成是令人恐惧的、神秘的,他们害怕女子在初婚这天会将某种不祥带给自己。因此,做丈夫的都认为处女禁忌是非常必要的。

有的学者认为,处女禁忌是性自由的群婚生活时代的一种心理沉淀。史前人类的性自由留下了不少像婚姻性自由等群婚残余。处女禁忌由丈夫以外的第三者,并且常常由男性通过仪式真实地进行。据史学家对澳大利亚部落的研究,处女禁忌仪式有时由多个男子公开地进行并有一定的仪式。这其实是对古代群婚生活的一种回忆,也说明人类已远离古代的群婚生活,逐渐向文明迈进。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种焦灼和期待心理造成的。原始人在面对各种新奇的事情时总是伴随着一种紧张、神秘的心理,作为紧张心理的外观,往往产生种种仪式。当夫妇有了第一个孩子时、在庄稼刚刚成熟时、在家畜刚生了小家畜时、当一块林地刚刚开垦时,原始人都会产生这种紧张的心理,并用一定的仪式来表示,就像今天人们展览会开张、建造大厦要剪彩一样。结婚作为人生的一大里程碑,比出生、成人意义更加深远,作为一种纪念,采用忍受某种折磨的类似成人礼一样的仪式,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处女禁忌是族人为了防止对处女流血出现恐惧的疯狂心理。原始民族大多对红色有一种神秘的心理,原始埋葬中的殉葬品常常是一些红色的粉末,认为它能注入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原始人为了更加勇猛,常会喝敌人或动物的血,血会引起原始人类疯狂的杀欲。在安达曼群岛上的土著那里,十几岁的女孩子初潮时有许多禁忌,例如不得用原来的名字,不得外出等。神秘的处女禁忌也可能是因类似于月经禁忌那种恐惧感而引发的。害怕流血会带来可怕的祸害,而新人婚礼的喜庆与这种祸害总是矛盾的,为此,就由新郎之外的第三者来承受可能带来的祸害。

这些专家各执一词的推测,究竟哪一个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我们还无法判定。如果真的存在时间隧道,可以让我们回到那时那地,相信一定能解开这个谜。

神秘的挪亚方舟

1916年,俄国飞行员拉特米途经亚拉腊山时,偶然发现山头有一团蓝色的东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飞回去细看,竟然是一艘房子般大的船,一侧还有门,只是其中的一扇已经损坏。飞行员把这个奇遇汇报了沙皇尼古拉二世。沙皇组织专家进行研究,结果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这只像房子的船有可能是挪亚方舟!

《圣经》中有一段关于挪亚方舟的传说:亚当和夏娃偷尝禁果之后,被上帝赶出了伊旬园,他们来到地面,从此之后整个大地就布满了人类。人类的贪欲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以至人间到处都是罪恶。在5000多年前,上帝终于厌烦了,有一天突然决定要把自己所造的丑恶的人和所有的生物都消灭。可是那时有一个叫挪亚的信徒,品行端庄,心地善良,上帝不忍心让他陪着恶人一起死去,就对他说:“这块土地上的罪恶实在太多了,我后悔自己在这个世界创造了生命,于是我将把他们毁灭,可是我的儿子,你是这样的善良,因此我必要拯救你以及你的家族。我即将使洪水肆虐地上,毁灭天下,而你,我的儿子,凭我赐予你无比的智慧,造一艘大木船,载上你的家人,并带上地球上各种动物雌雄七对。在此之后,暴雨将连降四十个昼夜。”

挪亚按照上帝的吩咐用木头制造了方舟。其长360米,宽23米,高136米,共有三层,相当于今天的15万吨级巨轮。挪亚刚把家人和动物转移到船上,只见乌云密布、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灾难开始了。天上好像破开了一个大窟窿,大雨整整下了40个昼夜。整个大地白茫茫一片,看不见了丑恶,也看不见了生命,只有挪亚方舟孤零零地漂泊其间。

挪亚方舟的故事不仅在《旧约全书》里记载得清清楚楚,而且在有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之称的古代亚述首都尼尼微的文库里发掘出来的泥版文书上,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挪亚方舟的故事,但是大多数人只不过将它视为一个有趣的传说而已,即使是很虔诚的基督徒,也不太相信这种离奇的神话。因此当俄国飞行员的发现公布之后,世界为之震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位土耳其飞行员又在天空俯视到“挪亚方舟”,并拍了照片。照片放大处理之后,科学家测出船身为150米长,50米宽,和传说中方舟的大小虽有出入,但外形极为相似。这次发现又掀起了寻找挪亚方舟的热潮。1955年7月,琼·费尔南带了11岁的小儿子登上亚拉腊山顶。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挪亚方舟”的残片,并且带回来了一块木板。经过西班牙、法国、埃及等国考古学家的研究,测定这块木板至少有4484年的历史。之后,琼·费尔南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我发现了挪亚方舟》。这样,在照片和实物的双重证据面前,一向认为“挪亚方舟”是无稽之谈的人们,这时不禁皱起了眉头,其中一部分人改变了他们的观点,认为或许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一场大洪水,也的确可能发生过“挪亚方舟”这样的事情。但是另一部分人在仔细地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对有关“挪亚方舟”的发现提出了几点的疑问。

第一,即使再大的洪水,水位也不可能升到5000米的高度。第二,如果在5000年前发生过挪亚时期的大洪水,那么为什么今天在地球表面找不到有被水改变的痕迹?第三,即便是所谓的“照片”,也都模糊不清,往往要依靠人的想象力去辨认方舟的形象。第四,假如说方舟被搁浅在亚拉腊山附近,那也应该会被冰川运动冲回较低的地方,怎么有可能在高达5000米的山顶上呢?第五,5000年前的木板船,有可能存放到今天吗?恐怕早就支离破碎了,又怎么可能呈现出方舟的形象?

这个谜还在继续,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挪亚方舟呢?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会解开这个谜的。

人类文字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才进入了一个相对文明的发展阶段。世界上各个民族有关文字的起源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中国的“仓颉造字”简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由此,汉字成为迄今为止使用历史最长的文字,而其他一些使用过的古文字中,很多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典籍中了。因此,人们要探索人类文字的最早起源,最好从人类文明古国的浩瀚历史中去仔细寻找。

文字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约俗成的可见符号进行交流的媒介,它是人们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人类文字历史贯穿了从早期图画文字到字母文字的整个视觉联系的历史。也就是说,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虽然它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是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文字从没有超越这个阶段。

最原始的非书面的联系手段是与利用参照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中国的结绳记事等。而确切地称之为文字,始于当标记刻铸在参照物上被描绘和雕刻出来作为“文字”符号的语言,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洞穴绘画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古文字学家所确认的最古老的图画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种对原始文字的图画描述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因为它不能达到复制声音的水平。

因为这种以“物”表达的文字与人类社会活动的扩大和智力的发展不相符合,所以当人们对这种起初带有非凡想象力的创造发明不满意时,一种新的能表达复杂概念和含义的图画就应运而生了。

它使得简单的描绘概念成为可能;使之能够一定程度地体现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真正代表发音的符号是何时出现的?多数古代文字学家主张是公元前180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的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居民的创造的发展使人类文字的历史迈进到了音节文字阶段。

音节文字应是字母形成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公元前3100年的苏美尔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度文、公元前2000年的克里特线形文字、公元前1500年的赫梯文以及公元前1300年前后的中国甲骨文都处在这一阶段。随着文字的发展,发音符号的抽象性逐渐加强,大大超出了符号的具体性,它们愈发灵活了。

文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标志着文字规范化的到来。美国语言学家格尔帕认为,第一个能被公正地称为字母文字的应该是希腊语。希腊语在公元前9世纪充分接受了闪米特语的音节表,发展了元音制度,而且,首创元音与辅音的结合,第一次导致了完备的字母文字体制的问世。

最早的文字是公元前3000年初期苏美尔人印刻在泥板上的图画。后来,当文字的发展较为显著时,削尖的、楔形形状的茎杆笔成为常见的书写工具,这样楔子形状的文字本身逐渐地被称为“楔形文字”。这种文字最早是从上至下在圆筒上书写的,后来到了公元前2600年就改为在水平面上从左到右书写。

人类文字发展到现在经过了由复杂到简单的发展阶段,表音文字成为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将越来越方便于人类的交流和发展。

古希腊雕塑为何采取裸体形式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人们在沉浸于这些雕像的力与美的同时,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裸体的呢?

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无数智者、学者、专家和研究家,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仍在继续之中。

一种说法认为古希腊的裸体艺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裸体风俗。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人,特别突出对男女外生殖器的表达,如太平洋诸岛、南洋群岛和非洲的原始人,都刻意装饰和显示自己的外生殖器。原始人把性看做大自然赐予的生命与欢乐的源泉,他们都以性为美,以裸体为美。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奥瑞纳”文化里,就出现了法国鲁塞尔洞的浮雕裸体和奥地利委连多尔夫的圆雕裸女。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的乳房被夸张地予以表现,这是同原始生产力落后,人们渴望生产力旺盛离不开的。及至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刻作品中,他们对裸体有了进一步的刻画。到了古伊阿宋雕像希腊罗马时代,裸体艺术则达到了一个高潮,著名的断臂维纳斯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杰作。

另一种说法认为古希腊人雕塑采取裸体的形式,是与当时战争的频繁和体育的盛行分不开的。古希腊人有两个义务,那就是公共事物和战争。而当时的战争全凭肉搏,因此每个士兵都得锻炼好身体,愈强壮愈矫健愈好。战争带来了体育的盛行,也因此而练就了一大批体格健美的青年人。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自由民不经过练身场的训练,每逢节日庆典,各城邦都要举行体育竞赛。在运动会上,人们并不以裸体为耻,青年男女为显示自己健美的体魄,常常把衣服脱光。在古希腊人眼中,理想的人应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基于这种思想,裸体雕塑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的主流艺术。从艺术规律来看,作为三维空间艺术的雕塑,其最理想的模特应是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和那些健壮美丽的肌体。

从总体上来说,希腊雕塑的裸体和战争、体育以及审美都是有联系的。

近几年来,中国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潘绥铭等人认为希腊裸体雕像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他说:“人类的裸体有三种性的特性。第一性征是男女外生殖器的不同形状,是由动物继承而来的;第二性征是男女体型和体表的不同……第三性征是两性的心理、气质、风度和行为的不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古代希腊罗马奠定了西方文化中裸体美的基本模式,并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接受。它既非源于裸体风俗,也非来自赤身体育活动,而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它在保留第一性征的基础上,强调第二和第三性征。”

特洛伊宝藏

19世纪中叶,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放弃优裕的富翁生活,历经辛苦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位于安纳托利亚西北角、濒临达达尼尔海峡入海口的希萨尔利克山的特洛伊古城。在这片古文明遗址中,谢里曼发掘出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赤铜容器,里面有金戒指、金发夹和金制酒杯、花瓶等近万件珍宝。其中一件玲珑奇巧的纯金头饰最令人叫绝,它是用金箔将16万件小金板缀连而成,可谓巧夺天工。他的重大发现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