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沧海桑田
凯恩斯政策能否有效应对金融海啸和主权债务的双重袭击,还有待观察。
这次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四次G20峰会的主戏,无疑是宏调政策“扩张派”与“紧缩派”的重大分歧与争议。以德、法、英为主的欧盟,还有加、日等,均主张大幅消减赤字以平衡财政;美国则独排众议,力主各国在复苏成功之前不能消减政府支出;中国立场并不鲜明,依违于两可之间。
这次全球范围的金融海啸,无论就规模、性质与冲击而言,均堪与80年前上个世纪1930年代的大萧条作一对比,尤其是在后续发展的形式与规律上。
先回顾1930年代的大萧条。(1)道琼指数从1929年10月的最高381点,重挫到1932年7月的41点(谷底);(2)历经33个月;(3)其间超过50%以上的反弹与再挫达六次之多;(4)最终更让世界走上了战争。
经济学家总结那次教训,认为经济所以一蹶不起,一衰再衰,有三个原因:(1)贸易保护主义——这次也出现初步征兆;(2)工资向下调整的僵固性——这会导致劳动市场的调整机制失灵,出现大规模失业,这次也不例外;(3)宏调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过于紧缩,这是为什么这次金融海啸在发生之后,各国都毫不犹豫采取高强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缘故。以学院派的说法,各国采取的都是凯恩斯政策,而凯恩斯正是总结30年代经验提出针对性的革命性理论的伟大经济学家。
2009年初,当时全球经济陷入恐慌,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说绝不会重演大萧条,因为现在大家都懂得用凯恩斯政策了。
此言不虚,因为全球经济很快就稳住了跌势,但似乎又有点不对劲,因为都没料到爆发了欧债危机——财政政策一再扩张的结果,导致各国负债累累,纷纷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各国生怕被信用评级机构降级,演变成第二个希腊,这即是包括欧盟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重视财政纪律,明知痛苦,也要大幅减赤以平衡财政的缘故。
但这对美国来讲却不是好消息。美国当前首要目标是力图振兴出口,希望全球维持扩张政策的强度,所以强烈反对欧盟等的做法。G20峰会中,因此就出现了扩张派与紧缩派的重大分歧。
各国都担心主权债务危机,何以美国不怕?它的债务(占GDP之比)一点都不比别人少。因为美国永远可以开印刷机印钞票来买自己发行的国债,它绝不愁它发的债卖不出去,当然也就不存在评级机构降不降级的问题了。
中国呢?从扩张出口的角度看(1)当然倾向于美国的主张,认为各国都仍须维持扩张财政政策的力度;(2)中国也不像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出现了债务危机,中国的主权债务还算适度,有条件维持扩张。但另一方面,中国从稳定美元币值的角度看,却又不希望美国继续用印钞票的方式来维持它的扩张政策。简单地说,中国(1)不排除自己维持扩张政策;(2)不希望看到欧盟采取紧缩政策,因为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地区;(3)不愿见美国采取印钞式的扩张政策,因为担心美元加速贬值,既不利于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又不利于保持庞大外汇资产的价值。
凯恩斯当时为他主张的赤字财政说了一句名言:“长期间,我们都死了。”意味先解决眼前问题再说。然而时间似乎也是相对的。当时的长期,在碰到了希腊危机后,看来也不长了——迟早躲不过。凯恩斯固一世之雄也,但他的理论与政策极可能被主权债务危机终结。
中国呢?80年之后,早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了。如今依违于欧、美两大矛盾主张之间,固可说是权宜之策。但以中国的国情与国势,看来也是到了可以负起国际责任,针对天下问题提出中国主张与对策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