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慈禧全传1
13529700000040

第40章 慈禧外交侧记

上书提醒慈禧太后迷信义和团既愚蠢又会给大清国带来危险的大臣不仅袁昶、许景澄二人。

危机伊始,刘坤一,这位年迈的两江总督看到太后采取自杀式、引火上身的政策后,非常焦虑,加紧拟了一份电报,急速派送到太后手中,恳请太后停止攻击外国使馆区。慈禧太后对此回复言辞模糊,表现出那段时期她的犹豫不决。一方面,她想趁机报复那些可恨的洋人,但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招致灾难。

《景善日记》中的记载已经展示了她在巨大压力下内心的矛盾与政策的反复无常。在收到并回复了这位总督大人的奏折后,慈禧太后故态复萌,一个月内对使馆区时而进攻时而后退,犹疑不决。慈禧心中清楚刘坤一的赤诚之心不亚于荣禄。刘坤一成熟稳重,足智多谋,多年来甚得太后的倚重。

然而,刘坤一的奏折无法将慈禧从复仇之路上拉回,更无法限制她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欲望。直到联军攻陷了大沽炮台,慈禧太后才如梦清醒,仓皇出逃,寻找避难之所。这时,大势已去,慈禧太后赶忙给列强首脑发文,希冀能够扭转困境。后来又为被困使馆区的外国使臣送去水果蔬菜以示自己仁慈怀柔之心,并且口口声称自己乃是好心好意。

实际上,慈禧太后采取的只是缓兵之计,她从来没有怀疑过端王和义和团吹嘘的能够将蛮夷赶进大海之言,也从未放弃过灭洋的幻想。

阅读刘坤一的奏折,不难发现,它彰显了中国士大夫文人心中永恒的信念,即君主无过,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这种信念奠定了大清统治的根基。这一观念源于孔夫子之教义、忠孝之礼和祖先崇拜的思想,强调对君主的绝对忠诚。刘坤一在奏折中将皇族的昏庸归结于诸位大臣而非太后,继而还褒扬了太后的明智和仁慈。他的奏折内容如下:

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亦以保护商民教士为词,调舰增兵,合而谋我。军事既起,各省自宜力筹战守,臣等已将防务严密筹备。倘彼族前来侵犯,即当奋力抵拒,不敢稍涉疏虞。窃维中朝宽大,圣泽如天,怀柔远人,无不仁至义尽。

目前办法,总须将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即并行不悖之德意,切实宣谕,庶匪徒不敢藉端滋扰,为害地方。

臣等于战事初起之时,即行出示晓谕,务各相安,不必妄生疑虑。并接出洋华人电禀,请保护各国洋人,以免报复,情词极为迫切。臣等遂乘各领事等来商保护商教之时,会饬江海关道余联沅与之订立章程,长江一带及苏杭内地,各国如不侵犯,我当照常保护。经各领事电商外部,臣等亦电致各使臣,向各国切实声明。德因戕杀使臣,颇持异议,嗣因各国牵制,遂亦帖然就范。

恭绎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九日(6月25日)谕旨,现在各使臣势甚危迫,我仍尽力保护,并饬臣等各尽职守所当为,相机审势,竭力办理,六月初三日(6月29日)寄谕各使臣,现仍严饬带兵官照前保护各国使馆,唯力是视。各该大臣等在各国,遇有交涉事件,仍照常办理等因。

是朝廷于天津开仗之洋人,则严加惩创,于未与战事之洋官商教,则曲为保全,威德并施,昭如日月。

臣等屡次奏请保护各使臣,亦以圣虑之所重,时局之所系,首在此举,不容稍缓。

迭准出使大臣杨儒等来电,总以保全使臣暨在省之各洋人为第一要义。拟恳天恩饬下在京得力各军,保护各国使臣,正所以自保使臣,并请饬令各省督抚保护在华洋人,正所以保在洋华民,不胜紧迫之至。

慈禧阅完此奏折,以电报快驿即刻回复,内容如下:

上谕军机大臣等,刘坤一等奏相机乘势、妥筹办法一折。朝廷本意,原不欲轻开边衅,曾致书各国,并电谕各疆臣,复屡次明降谕旨,以保护使臣。及各口岸商民,为尽其在我之责,与该督等意见正复相同?。现幸各国使臣除克林德外,余俱平安无恙,日前并赐各使馆蔬果食物,以示体恤。如各国恃其兵力,进犯各省,自应保守疆土,竭力抵御。即使目前相安无事,亦必严密筹备,以防意外之变。惟总不欲兵衅自我而开,一面将坦怀相与之意,宣示各国使馆,共筹补救之方,以维大局。不得轻信浮言,致多龃龉,是为至要。将此由六百里(两百英里)加紧各谕令知之。

就在发布这道谕旨几天前,七月初一,太后亲自草拟了一道圣谕,向各国解释造成当前局势的原因。有趣的是,十天前,她还下旨悬赏缉拿京城洋人,并命令毓贤对山西的洋人赶尽杀绝。慈禧熟读经史,加上自身执政经验,深知要在洋人之间制造矛盾,可谓易如反掌。她寄谕各使馆,说道:

此次中外开衅,其间事机纷凑,处处不顺,均非意计所及。该大臣等远隔重洋,无由深悉情形,即不能向各外部切实声明,达知中国本意,特为该大臣等缕晰言之。

注释:① 慈禧非常喜欢在圣谕中使用这种温和的讽刺。

先是直东两省,有一种乱民,各就村落,练习拳棒,杂以神怪。地方官失于觉察,遂至相煽成风,旬月之间。几于遍地皆是,甚至沿及京城,亦皆视若神奇,翕然附和,遂有桀黠之徒,倡为仇教之说。五月中旬,猝然发难,焚烧教堂,戕杀教民,阖城汹汹,势不可遏。

当风声初起之时,各国请调洋兵到京,保护使馆。朝廷以时势颇迫,慨然破格许之,各国通计到京洋兵不下五百人,此中国慎重邦交之明证也。各国在京使馆,平日与地方尚属无怨无德,而自洋兵入城以后,未能专事护馆,有时上城放枪,致有伤人之事。甚或任意游行,几欲阑入东华门,被阻始止。于是兵民交愤,异口同声,匪徒乘隙横行,烧杀教民,益无忌惮。各国遂添调洋兵?,中途为乱党截杀,迄不能前。盖此时直东两省之乱党,已镕成一片,不可开交矣。朝廷非不欲将此种乱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间,操之太促,深恐各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亦恐直东两省同时举事,两省教士教民,便无遗类,所以不能不踌躇审顾者以此。

尔时不得已乃有令各使臣暂避至津之事,正在彼此商议间,突有德使克林德晨赴总署,途中被乱民伤害之案,德使盖先日函约赴署,该署因途中扰乱,未允如期候晤者也。自出此案,乱民益挟骑虎之势,并护送使臣赴津之举,亦不便轻率从事矣。惟有饬保护使馆之兵,严益加严,以防仓猝。不料五月二十日,即有大沽海口洋员面见守台提督罗荣光,索让炮台之事,谓如不允,便当于明日两点钟用力占据。罗荣光职守所在,岂肯允让?乃次日果先开炮击台,相持竟日,遂至不守。自此兵端已启,却非衅自我开,且中国即不自量,亦何至与各国同时开衅,并何至恃乱民与各国开衅,此意当为各国所深谅。

以上委曲情形,及中国万不得已而作此因应之处,该大臣等各将此旨详细向各外部切实声明,达知中国本意。现仍严饬带兵官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剿办。各该大臣在各国遇有交涉事件,仍

注释:①英国海军上将西摩率领的远征军。照常办理,不得稍涉观望,将此各电谕知之。

也许是受到几位军机大臣煽动,随后,太后分别致电俄国沙皇、维多利亚女王、日本天皇等诸位国家首脑,采用中国由来已久、屡试不爽的政治策略,在各国间制造矛盾,坐收渔翁之利。然而,中国官员如孩童般缺乏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这些旨在澄清国外谬见的重要函件本应由庆亲王及总理事务衙门照会各国使馆(此时依然处于围困之中)。

由于大沽炮台陷落,天津失守,联军直逼京城。慈禧内心极度不安,赶忙发了这些天真的电文给各国使馆,命令中国在外国的代表采取调和政策。这是慈禧内心忧虑不安的外在表现。如若可能,她愿意提前与外国交好,利用欧洲各国外交政策上的弱点,适时以无辜受害者形象展现给世人,博得外界的同情和谅解,为自己寻找后路。但是,慈禧太后内心依然希望义和团能够攻下外国使馆,一雪前耻。

这里,我们插些题外话。学习中国历史的学生,总是希望能够以过去的教训为未来之鉴,毫无疑问,他们能够看出这样一个事实,不论是主和或主战,满汉大臣,无论其观点是好还是坏,无论其人是勇还是懦,无论其忠诚还是背叛,均在奏折中坦言了对洋人的仇恨。所有人皆如此,只不过表现略有差异。

义和团拳匪头脑较直,大张旗鼓地展现仇恨。文人学士温文尔雅,表达仇恨的方式略微平和儒雅。而朝中权贵大臣,如袁世凯、荣禄和刘坤一等表面上与洋人交好,实则不得已为之。因此,不管是京城那些表面示好的外交文书,还是表面上与洋人交好的中国官员口中信誓旦旦的承诺,我们都不得不三思而后信。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禁思考,如此深仇大恨到底是谁导致的?是洋人还是中国自身?如若我们详细研究过去五十年中国高官的奏折,会发现字里行间皆表现出了对洋人的愤恨。当然,凡事皆有例外。例如,袁昶就对欧洲人甚为尊敬。但即使如此,这尊敬也是有限度的,他永远也不可能与洋人结为至交。中国部分官员认为洋人从来都学不会吃一堑,长一智,因而鄙视洋人智商。很明显,若是将来再出现与义和团运动类似的运动,中国官员定会如同1900年一样,对运动表面斥责轻视,私下拍手叫好,推波助澜。

可是中国官员对洋人这种长久不变的仇视,到底源自哪里,无从解释,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中国官员的仇外心理,其实源于担忧自己的生活现状被扰乱。

现在我们回归正题。以下为慈禧太后发给俄国沙皇、维多利亚女皇和日本天皇的电文,日期为七月初三,相同内容的电文同时发给了法国和美国总统,奇怪的是,日期说明的却是六月十九日(大沽炮台沦陷于6月16日)。我在克迪亚先生细心而又不辞劳苦出版的《与中国关系》一书第三卷中,找到了这份电报确切的发布时间。

电文发自七月初三,驻俄公使杨儒呈递俄国皇帝,电文内容如下:

大清国大皇帝问大俄国大皇帝好。中国与贵国邻邦接壤,二百数十年来,敦睦最先,交谊最笃。

近因民教相仇,乱民乘机肆扰,各国致疑朝廷袒民嫉教。贵国使臣格尔思曾向总理衙门请速剿乱民,以解各国之疑。而其时京城内外,乱民蔓延已遍,风声煽播,自兵民以及王公府第,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若操之太蹙,既恐各使馆保护不及,激成大祸,又恐各海口同时举事,益复不可收拾,所以不能不踌躇审顾者以此。乃各国水师不能相谅,致有攻占大沽炮台之事。于是兵连祸结,时局益形纷扰。因思中外论交,贵国之与中国,绝非寻常邻谊可比。前年曾授李鸿章为全权专使,立有密约,载在府盟。

今中国为时势所迫,几致干犯众怒,排乱解纷,不得不唯贵国是赖。为此开诚布臆,肫切致书。惟望大皇帝设法筹维,执牛耳以挽回时局。并希惠示德音,不胜激切翘企之至。

同一天,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致电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电文由伦敦的中国使臣罗丰禄递交。电文内容如下:

大清国大皇帝问大英国大君主兼五印度大后帝好。中国与各国通商以来,惟贵国始终以商务为重,并无觊觎疆土之意。近因民教相仇,乱民乘机肆横,各国致疑朝廷袒民嫉教,遂有攻占大沽炮台之事。从此兵连祸结,大局益形纷扰。因思中国商务,贵国实居十之七八,关税既轻于各国,例禁亦宽于他邦。是以数十年来,通商各口之于贵国商民,最相浃恰,几如中外一家。

今以互相猜疑之故,时局一变至此。万一中国竟不能支,恐各国中必有思其地大物博,争雄逞志于其间者,于贵国以商立国之本意,其得失当可想而知。现在中国筹兵筹饷,应接不暇,排难解纷,不得不唯贵国是赖。为此开诚布臆,肫切致书。惟望大君主设法筹维,执牛耳以挽回时局,并希惠示德音。不胜激切翘企之至。

太后同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致电日本天皇,电文由中国驻日本国大使李盛铎呈递。电文内容如下:

大清国大皇帝问大日本国大皇帝好。中国与贵国唇齿相依,敦睦无嫌。月前忽有使馆书记被戕之事,正深惋惜,一面拿凶惩办间,而各国因民教仇杀,致疑朝廷袒民嫉教,竟尔攻占大沽炮台。于是兵衅遂开,大局益形纷扰。因思中外大势,东西并峙,而东方只我两国,支柱其间。彼称雄西土,虎视眈眈者,其注意岂独在中国哉?万一中国不支,恐贵国亦难独立。彼此休戚相关,亟应暂置小嫌,共维全局。现在中国筹兵筹饷,应接不暇,排难解纷,不得不唯同洲是赖。为此开诚布臆,肫切致书。惟望大皇帝设法筹维,执牛耳以挽回时局,并希惠示德音。不胜激切翘企之至。

这些不寻常的电报皆记载于王朝的编年史中,而那些有关支持义和团运动的谕旨却在太后命令下从编年史中抹去。

从这些发自皇族的电文,足见中国外交政策的简单,而外国人往往认为东方人居心叵测,将其误解为深不可测。根据当前已知事实,即中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再来研究这些文件,将其中特意为之的浮华剥去,我们将瞠目结舌,难以置信中国会向世界发布如此幼稚的电文并且还记载于史册。

然而,成熟的欧洲外交遇上中国这种幼稚、孩童般的外交对手,却寸步难行,茫然于如何应对中国外务部这种看似透明却又令人心生疑惑的诡计。最后,洋人往往借口中国人高深莫测聊以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