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纪轻轻就有一件牛角扣大衣,四只搭扣,两个口袋,两条肩线,一扇帽子,面料厚得像棉被,每逢穿上都像罩了只啤酒桶,好在再松垮也架不住释放的青春喷薄而出呀。那时候上初中,哪晓得牛角扣大衣的来历,只看见日剧里男男女女人身一件,尤其冬天戏,好像就没别的可穿了。印象最深的是《白线流》里的柏原崇,唇红齿白穿一红色牛角扣,真是华美少年,可惜偶像剧再美演得也净是些不幸的事儿: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中间冒出好多小三,小四。
后来知道牛角扣大衣跟日本人没关系,而是纯粹的英国式。还有个英文名叫达夫大衣(Duffelcoat),源自一个比利时小镇,那种叫人非常有存在感的面料就出自那里。一战时它被当成英国皇家海军的制服,据说因为料子厚既防风又抗打,战争结束后大衣剩了好多,被制衣商Gloverall收购,稍加改良竟成了风靡的经典英式单品。二战牛角扣大衣又重装上阵,战后再度流行。英国年轻人总爱推崇跟战争有关的东西,牛角扣大衣啦,巴宝莉风衣啦,雪茄也算一个,可能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与父辈或祖父辈相比缺少英雄主义,就只好模仿丘吉尔了。爱穿牛角扣的名人多了去了,可除了那只代表英国的帕丁顿熊外,其他都是狠角色。比如1950年代英国反对核裁军行动的那些愤怒的年轻人,招牌形象就是牛角扣大衣,还有亨利·福特的二闺女,不顾家族脸面,穿着此款大衣跟希腊的航运大亨私奔了。还见过
一幅照片,是80年代英国有名的左派政客迈克·佛特,正穿着牛角扣在一屋子里慷慨陈词,他身后是一面大旗,庆祝纳尔逊1805年打败法国,配有无敌舰队画像,上书:“让历史重演,再次打败他们!”
英国的时尚杂志一到冬天就感慨:“牛角扣大衣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存活,扛过了炸弹和反复无常的时尚,到今年,还是经典!”幸好我那件在颠沛流离中早就丢掉了,要不然看着如此长久不衰的大衣,还不生出许多感伤:我那自以为很长的青春期,还比不过一件衣服呢。可日本人不论老少,人人爱穿,我跟一个从日本归来的小妞聊起来,她也闹不明白是为什么。难道都是岛国惺惺相惜?据说英国刚流行牛角扣大衣的那几年,就有日本诗人做诗赞美,题目翻译过来大概是风雨无阻,也不知是真是假。历史上穿牛角扣的猛人很多,可真要穿好了又会显得青春勃发,所谓又猛又嫩,好似某种海鲜,这又扯出了日本人既尚武又有学生情结。不论如何牛角扣大衣是万万不能穿来撒泼的,穿个英国海军制服,就会觉得这个泼妇还太文静了,要靠父权撑腰,得要桃红柳绿展现身段,才好叱责叫骂坐地大哭。关键时刻穿了牛角扣就好像民国时期穿洋装的情妇,得有真本事,才会让人刮目相看,心说这个女人不一般。可惜今年冬天真本事没看见,倒是多少少女、伪少女们对牛角扣大衣搭巴宝莉围脖这一经典范儿彻底失去了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