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期待心情,并不亚于英国这次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皇加冕时,听到额士尔菲峰被人类征服兴高采烈而感慰得下泪。当时这种情况与感觉确是如此,至少,对我本人是终身不能或忘的一件大事。
与董浩云逆父之意考取轮船训练班不同,包玉刚在其13岁那年被父亲送到了中国最早的航海高等学校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包玉刚的父亲包兆龙是一位鞋业商人,常年在汉口经商,后到上海设立钱庄。
抗战爆发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成为一所流动学校,与家人辗转重庆的包玉刚并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继续深造,而是自作主张跑到一家银行当了一名小职员,他的父亲也转身成为重庆工矿银行经理。抗战胜利后,包兆龙曾任上海银行的业务部经理,并与人合资开办造纸厂,包玉刚则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升任为上海市银行副总经理。
1948年后,大批宁波商人从上海等地迁移到香港。董浩云、包玉刚与厉树雄、宋汉章等一样,也是在这时离开了上海。与董浩云的创业史不同,香港承载了包玉刚从涉足轮船业到成为世界船王的整个历史。1967年,宁波旅港同乡会成立,众多宁波人开始在香港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例如厉树雄、陈廷骅、曹光彪等在纺织业,包玉刚、董浩云等在航运业,丘德根、邵逸夫、袁仰安等在影视业,李达三在酒店业等。
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安子介、香港特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前副主任王宽诚、前任香港特区立法会前主席范徐丽泰、香港特区基本法委员会前委员邬维庸、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前委员马临、前港事顾问郑维健、李宗德、香港特区政府民航处处长林光宇,文艺界著名演员周星驰、洪金宝等都是宁波人。
中国电影产业的拓荒者
当甬商在上海滩金融业与苏商一同独步天下时,以张石川(1889~1953)和柳中浩(1910~1990)为代表的宁波影视人乘势而起,一骑绝尘,无人能及。前者被称做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后者则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教父级人物。
最早涉足电影业的宁波人非张石川莫属。从1913年涉足电影业开始到1953年去世,他编导了156部影片,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张石川的父亲是一名经营蚕茧生意的小商人。张石川15岁时,父亲去世,张石川便辍学去上海投靠了舅舅经润三。经润三是一名洋行买办,张石川起初在洋行当类似文书类的小职员。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学英语,两年后便能讲一口洋泾浜英语。
经润三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20世纪初,留日学生王钟声被日本话剧的舞台表达方式深深打动,回国后便在上海与马相伯、汪笑侬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社团——春阳社,随后在上海掀起了一股新剧社团成立的热潮,经润三也就是在这时成立了立鸣社。之后,已经小有历练的张石川出任立鸣社经理,组织管理当时如火如荼的新剧演出。
中国的第一部电影上映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中国电影之父是一位祖籍山东的照相馆商人任庆泰。1874年,他曾自费去日本学习照相业务,1892年回国在北京开设了首家由中国人创办的照相馆——丰泰照相馆。他以拍合影和戏装照闻名京师,尤以摄制出售戏曲名伶照片为重头经营项目,颇受老北京人的欢迎,他曾数次应召为王公贵族拍照,被慈禧赏赐四品顶戴。
1905年,适逢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60寿辰,任庆泰忽然有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冲动,于是就有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与当时中国所有的影戏楼一样,他的大观楼放映的全是舶来品,任庆泰痛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仅有戏法与外洋风景”,便动了自己拍片的念头。之后,谭鑫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演员,任庆泰则成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山鼻祖。
张石川在电影行业的第一步与一家叫亚细亚的影视公司有关。这是中国第一家影片公司,由美籍俄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创办于1909年。也是在这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失火。从此,中国电影的地域重心慢慢从天子威严的皇城根下转向了十里洋场的上海滩。
1912年,布拉斯基因经营不善,将公司转让给了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经理美国人依什尔。布拉斯基是第一个被允许拍摄紫禁城的西方人,他在香港投资的短片《偷烧鸭》被视为香港电影的开山之作,在回国前,他带走了黎民伟拍摄的《庄子试妻》等片,无形中完成了中国电影的首次出口。
依什尔总结了布拉斯基失败的原因,决定聘请中国人来当顾问。他首先找到了在美国洋行做事的经营三,经营三是张石川的另一个舅舅,于是经营三便推介外甥去了亚细亚影视公司。就这样,23岁的张石川成了亚细亚影视公司的顾问,专事电影拍摄事务。张石川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差不多连电影都没看过几场,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只是为了一点兴趣和好奇。”
1913年,中国首部电影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之后,张石川与他的团队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诸多第一:创办第一家国人自主投资的电影公司幻仙影片公司(1916年);与郑正秋、周剑云等“五虎将”合作创办中国第一家真正的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明星公司(1922年);创办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表演人才的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导演中国第一部商业艺术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导演中国第一部多集系列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18集);导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时代。
期间,张石川的电影梦想几经被打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进口电影胶片断档,亚细亚公司关门歇业。无奈之下,张石川加入了小舅父经营三掌管的民鸣社,做起文明戏来。在摄制中国首部喜剧片《掷果缘》和揭露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的过程中,因资金不足,幻仙公司停业。当时上海电影市场外国滑稽片走俏,美国笑星卓别林、罗克(即罗德·劳埃德)风靡银幕,张石川决定将仿拍滑稽短片作为明星公司创业片样式,但当他的得意之作在影戏院上映时,观众寥寥,最后连成本都没赚回来。
之后,他接受郑正秋的建议,破釜沉舟,改拍正剧长片《孤儿救祖记》。结果,这部正剧不仅救活了明星公司,也确立了张石川在中国电影导演界的地位。沿着这条正剧长片的路子,张石川在3年时间内接连导演了《玉梨魂》、《空谷兰》、《最后之良心》等17部影片。
为增强明星公司的实力,1928年张石川向社会招股增资20万元。这次,投资者不请自来,一举就将资金招足,张石川就注册了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之后他以总经理兼导演的身份,主持业务达17年之久。在此过程中,张石川推出的演员签约制、电影明星制、演员试镜、投资与制作分离等举措,都因开创历史先河而被载入中国商业电影的史册。
张石川广纳贤才,特别是千方百计地将一些有名望、有实力的导演和演员罗致进明星公司,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创作班子。他平生最得意的两大“杰作”是挖来了红极一时的大明星张织云和银幕美人胡蝶。这两位演员后来都被观众戴上了“电影皇后”的桂冠,为明星公司赚取了巨额财富。张织云主演的明星公司影片《姐妹花》,票房收入高达20万元,超过《空谷兰》,创下当时中国电影票房之最。
张织云原是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主演。在将手伸向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同时,明星公司还给同是宁波人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以致命打击,它一方面挖走名演员胡蝶,一方面联合大中华百合、神州等5家电影公司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与发行商签订排他性的合同,如与六合公司签约,就绝对不准购买天一公司出品的影片。六合影业几乎占据中国电影市场60%的份额,财大气粗,无人敢惹,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商战,最后以天一公司创办人被迫出走海外而结束。
被逼走的电影人就是邵氏兄弟。邵氏兄弟的父亲邵玉轩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当时,上海剧院“笑舞台”的老板因无力还债,只好把“笑舞台”折抵,邵玉轩就派当律师的长子邵仁杰接收该剧院。邵仁杰接手剧院后,走通俗路线,大演武侠戏,“笑舞台”一时颇受欢迎。
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公司成立前,邵家已经趋于败落,所有家业中只剩下一幢房子和“笑舞台”一家剧院。邵氏有兄妹八人,当时邵逸夫还在上学,邵家四兄弟仁杰、仁棣、仁枚、仁楞(即邵逸夫)都没有继承父业,而是毅然卖掉房子,举家搬进“笑舞台”,挺进影视业。老大是制片兼导演,曾有买卖电影片子、放电影的从业经历,其妻子陈玉梅是领衔主演,老二擅长编剧,老三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也来帮忙,在摄影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于是有了兄弟们通力合作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以及《女侠李飞飞》、《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孟姜女》等黄梅调古装戏。
在张石川明星公司的挤兑下,邵氏兄弟的破釜沉舟之举,最终换来的是远离上海、前往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的结局。
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挂牌成立,这是邵氏兄弟走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辛苦得来的回报。为专门放映天一公司的新影片,他们还出资收购了两家影院。此时恰值全球经济危机(1929~1933),为数不少的影院关门停业,这对邵氏兄弟来说也是一大考验。
当时国内及南洋的电影还是无声电影,邵氏兄弟决定寻找突破口,引进有声电影设备。1931年,张石川旗下的明星公司率先推出中国首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由胡蝶领衔主演,引起了轰动。虽然邵氏兄弟拍摄的有声电影《白金龙》直到1933年才上市,但该影片在香港、广州、泰国等地巡演时,万人空巷,令邵氏兄弟大赚一笔。
到1937年,邵氏兄弟已经称雄东南亚电影市场,以110多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的拥有量,建立了覆盖东南亚的电影发行网络,但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邵氏兄弟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产业。
邵逸夫熟悉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剧本创作、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从化妆、剪辑到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他样样在行。他工作勤勉,精力过人,年轻时曾创造了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盛年的邵逸夫雄心不减,决心重振邵氏家业。1957年,50岁的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香港,以实现他对电影事业的理想。两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直到1987年5月宣布停止电影生产,转向电视业。
期间,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邹文怀、张彻……都是邵氏门下,而由邵氏公司拍摄的影片,在历届亚洲电影节中共获得包括金马奖、金像奖等大小奖项46项,创下中国电影史纪录。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张石川并没有比邵氏兄弟走得更远。身处国内的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并没有比邵氏兄弟少受磨难,先是新建的枫林桥总厂被日寇占领,后又因拒绝出山为日寇掌管电影厂,在马路对面眼睁睁看着公司被日寇烧掉。1942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上海租界,操纵汪伪政权,留在租界内的新华、国华等12家中国资本的电影公司被强行合并为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张石川被留用为分厂厂长、导演和制片部长,这为后来他与柳中浩、李丽花等一批留沪影人被指控汉奸罪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