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与父母顶撞时,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和小孩子计较,即使孩子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让父母生气的话,父母也不要过于激动,更不要与孩子争吵。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毕竟不懂事,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与孩子正面交锋的话,场面更不好收拾。而且这还会让孩子觉得:争吵是达成目的的惟一办法。理解、尊重孩子,父母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爱。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多一些共鸣,顶撞行为就会减少。父母应该做到: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思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承认孩子的能力,并给孩子施展才能的机会;认真聆听孩子的倾诉。
2.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当孩子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父母应予以拒绝。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始终如一,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要让孩子明白:凡事要讲原则、讲道理,顶撞、耍赖是达不到任何目的的。
3.以幽默来应对
以幽默来对待孩子的顶撞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办法。做父母的不能和孩子一般见识,要知道,孩子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父母可以用幽默的方法缓和一下气氛,给孩子一个台阶下。这样,孩子就会自己反思:“我这样做对吗?我发火究竟是为了什么,值得吗?”这样一想,他会感到歉疚,很快就会平静下来。比如,孩子和父母顶撞时,爸爸笑着说一句:“这小子脾气真大。”
4.冷处理
冷处理的好处就是让孩子有时间去思考他的所作所为,平息他的冲动。等孩子冷静下来以后,再和他讲道理,孩子会容易接受一些。谈话时,要先对孩子表示理解,然后再讲明不该顶撞的道理。说话要简单生动,不要罗嗦唠叨。
5.尽量避免批评孩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父母为了纠正孩子的行为,就会批评孩子。但批评不要过多,对儿童的教育应以柔和的鼓励为主。比如说,孩子把杯子打碎了,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把杯子打碎了,想办法自己收拾好,好吗?”而不要对孩子吼叫:“你看看你,连个杯子都拿不好,真没用!”孩子打碎了一只杯子本来就会感觉内疚,听到这么刺耳的话,心里会更难受,当然会和父母顶撞。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要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批评一定要具体,要针对具体的事,而不能漫无边际。比如说,孩子擦桌子没擦干净,父母就批评孩子:“你看看你,连个桌子都擦不干净。你做任何事都是这样,总是做不好。”这样自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导致孩子的顶撞,而且还容易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就不会再听父母的任何大道理。
和孩子用“心”说话
培养最了不起的孩子
实现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既是他们的家长,更是他们的朋友;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和父母可以形成平等的相处关系。
聪明的父母最成功之处就是让孩子在需要有人分享欢乐与忧愁之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必须从孩子小时,父母便要放下架子成为孩子最要好的朋友。
欢欢的妈妈带着她去爬山,爬到山腰,欢欢突然挣脱妈妈的手说:“妈妈,那里有很多好看的鲜花。”妈妈说:“如果你想看,你就去看吧!”欢欢跑过去,蹲在一簇鲜花前,脸贴着鲜花,说了很多悄悄话。妈妈等孩子站起来后,奇怪地问她:“你刚才在干什么呀?”她说:“我和花儿在说话呀,我告诉它好多事情呢!”妈妈又问她:“说了些什么呢?”她说:“我告诉它,它长得好美丽,我问它愿不愿和我交朋友。”妈妈问:“那你为什么蹲下去?”她说:“站着说话它听不见。”妈妈牵着孩子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也蹲下来和你说话,好不好?”这时欢欢眼里闪动着兴奋的光芒,大声嚷着:“噢,太好了,我和妈妈一样高了!我们是朋友了!”妈妈说:“我俩到山顶看看去,来看谁先到达山顶。”欢欢留下一串笑声,和妈妈一起跑向山顶。
欢欢读书不太用功,妈妈无论责备或鼓励她,都没有效果。每日放学回家,不是看电视,就是到处疯玩。一天,妈妈又在苦口婆心地劝欢欢专心做功课,可欢欢仍然是一边做,一边东张西望,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种情形让妈妈真是伤透了脑筋。“欢欢,妈妈讲个故事给你听听。”妈妈边说边在欢欢身边坐下。欢欢一听妈妈要讲故事,立即就来劲儿了,说:“什么故事,快讲呀!”妈妈说:“我小时也和你现在一样总是爱玩,做功课也不认真,每次考试都仅能维持及格,那时你外公总说我是个‘淘气的孩子’。当小学毕业要上初中的时候,我兴奋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总是在想那个学校是什么样呢!那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肯定与我相处得很好。可是我的愿望没有实现,就在那时,你外公因生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再也没有回来。我也就没有机会上初中继续学习了。后来只有一边工作,一边在夜校上课,假日和晚上睡眠的时间都要用来温习功课,那时妈妈为学习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是你现在这样好的条件……”妈妈再也说不下去了,也不知是伤心,还是气愤,不禁掉下了眼泪。她无奈地对孩子说:“是妈妈不好,是妈妈没有用,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用功,妈妈以后也不想再唠叨了。”然后默默地离开了欢欢,回到了自己房间。欢欢听到妈妈这番发自内心的话后,深感不安和内疚,走到妈妈的房里,摇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不要再哭了,我知错了,我以后会用功读书的,不会再让妈妈伤心。”
这故事很明白地告诉父母,只有和孩子们拉近距离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灵的沟通,这也是父母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捷径。孩子小时候,有着丰富的想像力,可是由于语言逻辑性差,往往是滔滔不绝说了半天,却还是词不达意,但他希望父母知道他在说什么、想什么。在这时候,孩子常常是一本正经,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一副煞有其事的样子。每当此时父母应该耐心地听下去,不要打断孩子说话。父母的这种态度会使孩子认为父母喜欢听他讲话,是他的朋友,他就会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所有想法。采用这种方式沟通,不但能促进孩子的思维及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及开朗的性格。同时,父母也能了解孩子。假如孩子在说话时父母不耐烦,或者打断他的话,说:“不知你一天到晚说些什么,不要说了。”这样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既然不明白我,再说下去也没劲”。从此再也不会随心所欲地和父母说话,就会去寻找有共同话题的朋友去了。
与孩子沟通是心与心的沟通,孩子的喜怒哀乐父母要用心去感受,用言语来安慰,用行动去帮助。同时让孩子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就是父母的喜怒哀乐。当父母对孩子有情绪时,也要坦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理会父母的苦衷。当欢欢看到妈妈为了她不用功读书而伤心掉眼泪时,欢欢深感内疚,认识到不好好读书妈妈会经常伤心,为了不让妈妈再伤心,也就决心好好用功读书了。所以,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用内心的真情实感去触动孩子,比高声讲道理,厉声叱责孩子会来得更有效。
孩子成长不仅需要生活上的呵护,更需要父母与其心灵上的沟通,所以父母既是家长,更应该是孩子的朋友。要想让孩子乐意与父母沟通并作为朋友相处,父母必须记住以下几点:
1.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
始终保持和孩子平等的关系进行沟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和孩子用“心”说话。
2.相互尊重
让孩子知道父母尊重他,但也希望孩子尊重父母。
3.与孩子沟通应采用恰当的方法
孩子不一定很顺当地接受家长的建议或方法。家长仅有一副热心肠不行,还要善于选择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使正常的交流在亲子间畅通无阻。
4.沟通不等于说话
沟通是父母子女双方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彼此都吸收对方的部分观点,最终达成共识。父母不要以为已经跟孩子说过就算是跟孩子沟通了。
父母如何拒绝,孩子才肯接受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便纵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对孩子严格一些。
当你准备干涉孩子的行为时,别忘了你是在对一个孩子讲话,你必须考虑到他的理解能力。绝大部分的孩子还不能理解长的句子,你的长篇大论很难让孩子领会,如果你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他们很难遵守规则;如果他们在早上做错了什么事,而你到晚上才进行惩罚,这种推迟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可能早已把早上发生的事情忘记了。所以,在给孩子限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那样,他们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什么是不允许做的。
请记住一点,当你责备孩子的时候,你的态度应该坚定、直接,同时语气要平静。怒气冲冲,大发雷霆可能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反应。纠正孩子的做法尽量用简短的词或句子,太多的描述反而会使孩子迷惑不解。
当你不想让孩子动某样东西时,仅仅说“别动”是不够的,你还要告诉他“别动”之后怎么办。很多孩子在玩他们的玩具时,虽然他们不是故意要损坏什么,但他们的玩法很危险。比如你给他新买的一辆玩具卡车,他的玩法是扔出去,看卡车怎么在地上翻跟头。此时,你要做的是,坚定地抓住他的手,告诉他“不能扔!”然后教给他卡车在地板上推动的方法,让他按照你的方法去玩。
不过别指望你的一次说服就能够起作用,或许一会儿他又去扔别的东西了,你还需要不断地重复,孩子们正是在不断的重复中学习的。
同时,我们该明确地知道,若想让一个孩子没有麻烦,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喜欢做破坏性的事情,即便他没有恶意,你还是事先计划好比较稳妥。比如他喜欢扔东西,与其事后责备他,还不如给他创造一个没有什么东西可扔的环境,也就免去了你的无休止的制止和责备。
最后,别忘了,不管你的孩子做了什么,一旦你发现了他的哪怕很微不足道的一点儿自制力,你也要给以鼓励,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报酬可能是爸爸或妈妈的一个紧紧的拥抱。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气,爸爸妈妈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独特的气质,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拒绝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1.强制休息片刻法
对过于兴奋、听不进劝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带到另一个场所,让他脱离使他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看着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2.转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地方。这样,孩子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3.轻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觉,缠着妈妈,你不妨问他:“妈妈明天还要上班,你觉得妈妈累不累?”“你该怎么做呢?”
4.激将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让拒绝变成鼓励。如:孩子不愿打针,父母可以说:“奥特曼连怪兽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针。小明呢?”
最后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便纵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对孩子严格一些。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绝不是因为金钱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教育机会。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树立行为规则,一开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断点拨、刺激。时间长了,在父母的拒绝过程中,孩子便能学会自我控制,提升内省智能,从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内化为自律、自觉地自我克制。如:父母一开始便明确规定孩子睡觉前不能吃糖,并一直坚持执行,孩子自然会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