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3633800000014

第14章 父母怎样教,孩子才肯学(4)

制定一份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必须在了解孩子的学习量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父母在孩子稍大以后,就应该花上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检查孩子作业、观察孩子写作业、观察孩子做测试题、与孩子的老师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内容包括:孩子对学习的掌握程度如何?强项和弱项分别是什么?做作业大概需要多长时间?背书需要多长时间?孩子的学习效率如何?对知识的接受速度如何?只有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制定计划才能更细致、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

2.给孩子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目标应包括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等。长期目标可以长到鼓励和要求孩子在半年甚至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每门课分别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短期目标可以具体到每一次作业的时间和质量。比如记三个单词,看一个小时的课外书,等等。科学安排时间这一点也很重要,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玩,什么时间看书这都需要科学的安排。对时间的安排应该根据孩子的学习习惯来定,例如:孩子喜欢先吃饭再写作业,就要顺应孩子的要求,否则孩子饿着肚子没心情写作业;而如果孩子喜欢写完作业再吃饭,父母就应该尊重孩子,推迟晚饭的时间,或者等孩子写完作业以后再开饭,中途不要打扰孩子。另外,做每一项活动的时间都应该尽量具体,并且依据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定,既不要太严格,也不要太宽松。太严格了,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造成孩子精神紧张;太宽松了,孩子容易养成拖沓、磨蹭的坏习惯。

3.父母要监督孩子完成学习计划

家长的监督指导也很重要。孩子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新鲜感,当你和他制定一个计划后他前两天会很守信的,可是过上几天就难以坚持了。这个时候你要督促他一下。当孩子感到厌烦时,一定要鼓励他,耐心地给他说坚持就是进步的道理。

更正孩子对学习的认识

培养最了不起的孩子

要想让孩子增加学习兴趣,首先要使他们了解到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孩子是天真而又单纯的。对于有用的东西他们会接受,对认为没用的东西会拒绝。因此,要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就要使他们了解到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讨厌学习的孩子多少都会有类似学习有什么用的疑问和不满。其实,家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当被孩子问到“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的时候,家长有时也不能很自信地做出回答,最多找一些类似“不好好学习的话,今后考大学的时候要吃苦的”,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之类的理由。孩子是坦白的,对于有用的东西他们会接受,而他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就会拒绝。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是非常有用的。

下面就是一些把生活与孩子的学习联系起来的方法:

1.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旅游计划

只要稍微考虑一下就能够找到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好办法。比如,全家去旅行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来订立旅行计划。可以不用做得很复杂,比如旅游路线的设计,关于目的地的观光指南等。这样一来,孩子一定就会去翻地图、查地理课本,不知不觉当中学习了地理课。说不定从此就爱上了地理课。而且,让孩子来订立计划,他就自然会担负起领导责任。这样既能够让孩子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他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2.让孩子帮助爸爸做剪报

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他小的时候爸爸经常让他帮忙做剪报,所以他开始对身边的事情产生兴趣,奠定了事业的基础。在做剪报的时候,孩子就会去阅读,虽然读懂的东西不多,但也是一种学习。而且,孩子也可以看到爸爸仍然在不断地学习,这给孩子带来的刺激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人们经常会说,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所以,即使没有人天天督促,如果看到家长每天都在学习,孩子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可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3.父母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

带孩子去博物馆的时候,父母要兴致勃勃。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带着孩子去博物馆。但是,这个时候父母往往过于强调教育目的,好像自己完全是为了孩子不得已才来的。这样,孩子也就会没精打采。有些父母则饶有兴味地参观,这样孩子也就兴奋不已。例如,有些父母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带孩子去天文馆。到了之后,就叫孩子自己去看,自己则在休息椅上睡大觉。本来是要让孩子体会一下科学的奇妙,却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家长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的话,孩子也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学习的乐趣。

4.每天都争取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全家坐在一起学习

孩子在家里一个人坐在书桌前面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想,为什么只有我必须学习呢?特别是当他看到别人都在玩的时候,很可能使他心不在焉,甚至干脆放下手中的作业而玩起来。可以说,孩子的这种心理作用加深了他们的厌学情绪。反过来利用这种心理作用也是治疗孩子的厌学症的一个方法。比如,每天哪怕只抽出来十分钟的时间,全家人都学习。那么,孩子就不会对于自己的学习心存抱怨了。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大家一起做同样的事情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5.和孩子一起读一些和学校的课程无关的书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尽快改善孩子的厌学情绪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操之过急,如果不断地督促孩子快去学习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反而强化了孩子的厌学情绪。所以,与其絮叨发牢骚,还不如通过一些和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不会给他们增加心理上的压力,可以称得上是治疗厌学症的捷径。比如,爸爸可以找出从前读过的《论语》,父子一起来读。这与每天都听腻了的学校里的课程完全不同,定然会给孩子一种全新的感觉。这样的学习虽然和学校里的学习不同,但确实是很好的学问,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可以让孩子对学习有一些亲近感,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做一些准备。

6.随时带孩子接触有意义的书籍

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时候,去书店转转,看看不同种类的书,在和孩子一起散步的时候,可以绕到书店附近,提议和孩子一起进去转一转。一开始可以只看看漫画书,渐渐地可以带着他到各种图书架前,随手拿起图书来翻一翻。孩子一开始只是随便看一看,时间久了就会发现一个奥妙无穷的知识世界。

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习惯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但在一些问题上则不能含糊,培养孩子较为规律的学习时间,让他能够长期坚持下来而成为一种习惯。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他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让我试一试……真好吃!”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色的,泡过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夹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夹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夹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把握。比如3~4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

所以,我们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1.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

父母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

2.对孩子适当地放手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

3.不要干扰孩子

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4.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

5.让孩子感受发现的惊喜

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

6.让孩子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父母这样做,孩子最反感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父母千万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的模式,不要让孩子做自己的“接力棒”。

天下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的,因此有的父母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就为孩子设计了一幅理想的蓝图。为此,父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不顾孩子的爱好和理想,强迫孩子按他们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教育专家指出,这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甚至可能引发心理疾病和一些过激行为。

从开始上幼儿园起,玲玲耳边就常常响起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学习,一定要争气!一定要考上清华!”的叮咛。为此,她在父母为她设计的框架里不断地努力着。玲玲在12岁时终于不负父母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一所市属重点初中。“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玲玲高兴地认为,自己没有辜负爸爸妈妈的苦心,考上了他们指定的学校。这个假期可以好好地休息休息了。然而,事与愿违。晚上,妈妈下班回来了,手里拎着一个大口袋。玲玲急忙迎上前去,打开口袋,玲玲呆住了——里面全是初一的课本和辅导材料!妈妈并没有理会玲玲的惊讶,严肃地对玲玲说:“你呀,别以为进了重点初中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凡是考进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是尖子生,你要想出头,就得提前做准备。”

玲玲说:“妈妈,我知道。可是,这个假期是不是……”

妈妈打断了玲玲的话:“是不是什么?你还没到可以休息的时候。我和你爸爸早就打算好了,你的目标,就是清华!”

见玲玲没有回应,妈妈缓和了语气,语重心长地说:“女儿啊,我和爸爸都是为你着想。清华是最高学府,如果能考进这所学校,以后无论是出国深造还是找工作,都是不费力气的!我们为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替你操这么多心,对你没有什么别的要求。只要你考上清华,到时候你要想干什么,我和你爸都不再管你。”

听了妈妈的话,望着一堆堆的辅导资料,玲玲无言以对,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生活中像玲玲的父母这样为孩子设计好前途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一生的理想或者遗憾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夸张地说,他们是在逼迫孩子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根本就不喜欢。

也许这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父母们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对他们有好处。殊不知,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理想。孩子为了自己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而且学得又快又好,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就会感到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力太大了;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同时也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独立意识,这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反叛与对抗的情绪,出现与父母关系紧张、厌学等现象,甚至走上歧路。随着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前途,而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结果让孩子不堪重负而走向极端,这就太让人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