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
13633800000015

第15章 父母怎样劝,孩子才肯改(1)

孩子经常犯错误,父母的劝告和批评是必要的,但态度一定要诚恳。优秀的父母绝对不做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劝说和批评,他们善于运用技巧满足孩子的自尊心,更好地批评教育孩子。另外,批评孩子后,父母要记得张开双臂拥孩子入怀!父母一定要做好批评之后的善后工作,这样做孩子才肯听从父母的建议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父母怎样批评,孩子才肯改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过这样尴尬的情况:孩子受不了一点批评或者批评后孩子不以为然、我行我素,甚至顶嘴。当孩子经常不接受你的批评时,作为家长是否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呢?批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做到心服口服,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讲究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因此,在教育孩子上,处处留心皆学问。

谈到批评,我们首先要强调一点:不可轻易对孩子进行批评,父母不要滥用批评来教育孩子。滥用批评的结果是没有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引起了负作用。我们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与否,家长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要了解清楚事情的原因,不能偏听偏信,在没有证实、孩子没有承认的情况下草率地批评孩子,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也有损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如果孩子只是因为不小心造成了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本身并不大,比如孩子不小心碰翻了一杯奶或打碎了一个杯子,那么父母也没有必要小题大做,为这样的事情去批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要淡淡地说一声:“拿抹布把奶擦掉。拿扫把把玻璃扫掉。”让孩子自己收拾残局就可以了。有时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看待这一错误。当孩子玩沙土、玩泥巴时,家长首先想到的是不卫生,想到的是这一行为会把衣服弄脏、弄破,给自己带来麻烦。而孩子却觉得这一活动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快乐,这是一种百玩不厌的游戏。如果家长能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的话,一定不愿扫孩子的兴。

如果孩子因为对某一事物好奇,抱着做试验的想法做出错事来,这种情况下也不要批评孩子,而应该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比如幼儿园的一个小男孩,发现自己的毛巾上出了一根线头,他觉得很好奇,便拉了拉这线头,线头越拉越长,他想弄个究竟,就不断地往外抽线,以至于弄坏了毛巾。老师没有批评他,问清他的动机后,给他讲述了毛巾是怎样做出来的。既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又让他懂得了不少道理。虽然孩子可能会把事情越弄越糟,但基于孩子的动机,家长不应该批评他,而应该鼓励他做进一步的探索。

当家长和孩子发生了分歧,孩子坚持己见,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应该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批评孩子,相反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孩子有权决定他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如:今天穿什么样的衣服;穿衣服时是先穿上衣还是先穿裤子;写字时使用红色的笔还是蓝色的笔等。

选择什么样的批评方式和时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父母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并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对于批评,很多父母会进入批评的误区:

误区一:任凭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

妈妈看到孩子在厨房玩碗筷时,如果自己心情不错,就会很随和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但在她很忙的时候,她就大声朝孩子嚷嚷:“赶紧放下!知不知道这样很危险,会打碎的!”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有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这样也最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一个好妈妈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如果是对孩子危险的事情,要严肃地、明确地告诉孩子。

误区二:不问原因、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

儿子爬上椅子去拿高处的剪刀,妈妈马上对儿子说:“快给我下来,你在干什么?”然后,一边责备孩子,一边把他拉到门外,“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妈妈应该为孩子准备一把他专用的安全剪刀,鼓励孩子学习使用安全剪刀的方法,只要孩子在摆弄剪刀的时候,妈妈在一边看着,孩子就不会有大危险。

误区三:不分时间、场合的批评

儿子和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玩耍,因为急于出来忘了穿外套,被追出来的妈妈一通责骂。这种不分时间、场合的批评,让孩子很不能接受,亲子关系也因此恶化。

误区四:贴标签、翻旧账的批评

儿子因为做错了一道题,爸爸就随口说孩子笨,还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这样会让孩子反感,觉得自己只要犯了错误,就永远无法摆脱,既然摆不脱,改又有何用。

误区五:威吓式的批评

女儿把玩过的玩具随便一放,又去玩其他玩具了。妈妈假装要把这些乱放的玩具拿出去全扔了,对女儿说:“你不整理我就全扔掉!”整理收拾自己的东西对大人来说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孩子更加耐心一些。用“扔掉”之类的威胁其实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只是说说而已。

误区六:边动手,边动口

儿子非常调皮,爸爸养成了边动手、边动口的习惯,他总是一边打儿子,一边朝儿子嚷嚷。于是,不久之后儿子也学会了打人,在幼儿园里把小伙伴给打了……

误区七:喋喋不休的批评

儿子吵着要在睡觉前吃糖,妈妈生气了:“都睡觉了,还吃糖,你这个孩子真难缠!把手里的糖给我放下!你到底听不听我的话……”儿子不明白妈妈究竟在说些什么,孩子不知道他错在什么地方。妈妈不如只说一句“睡觉前吃糖牙齿会疼的”,如果孩子经历过牙疼,那么他就不会坚持了。如果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牙疼,那就告诉他,牙齿会疼得咬不动东西,当然再也吃不了糖了。

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一些技巧:

1.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更好。

2.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待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里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并发现自己也有过错,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做法。

5.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孩子该批评时,父母怎样说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劝告孩子改正错误时,父母应避免每次都用同样的语言,也不要大声责骂,因为孩子对同样的刺激会产生“免疫力”,对高声的训斥则会报以更加尖利的哭闹。

据统计,现在的年轻人常对父母说的3句话是:“吃饭”、“给钱”和“讨厌”;现代父母管教孩子时的三大用语是:“去做功课”、“早点休息”和“把电视关掉”。大多数父母每天都会不断重复这3句话,次次都用同样的话去教导和要求孩子,这对孩子毫无意义。连续给予同样的刺激,只能造成心理性的习惯,使人对刺激失去感觉,最终会产生所谓的“心理性惰性化”作用。

对于批评或劝告的道理,我们举例说明。很多人都听到过火车站里的广播。旅客在车站经常可以听到“请站在白线内侧”或“下车时请不要忘带自己的伞”等广播,内容和语气永远不变。正因如此,造成了旅客的心理性习惯,失去了提醒的效果。为什么总是重复同样的话呢?改变一下说法,或许更能引起旅客的注意。就以“请别忘了带自己的伞”为例,如果改成“刚才接到车站的通知,据说已代收了一百多把顾客遗忘的伞。请大家别忘了……”相信多少能引起旅客的注意。如上所述,刺激一旦变得单调,就会完全失去效果。因此,父母劝告孩子改正错误时,应避免每次都用同样的语言去责备,要不断地改变说法,在这方面要下点工夫。比如,把“早点去睡觉”改为“现在几点了?你明天早上几点起床?”或“哥哥已经睡了”等,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批评责备孩子的另一个语言技巧是语气平和。一边是大声哭闹的孩子,一边是同样尖厉声音训斥的母亲;每遇到这种情景,就让人联想起下面的一项研究。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语言研究小组与美国海军共同合作,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证明《圣经》中“温和的问答可消除愤怒”这句话的真实性。这项研究最初的目的,是想调查发布命令时最合适的声音高度。他们使用电话和舱上的传声筒,用各种高度的声音进行提问,结果显示,发问人的声调越高,答话人的声调就越高,否则,就相反。类似的,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布兰特所进行的研究也表明,温和的讲课方式比辩论式、演说式的讲课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这些研究给教育者一定的启示。即面对大声哭闹的孩子,若母亲歇斯底里地提高声音去责备,哭声只能越发尖锐。甚至可以说,母亲的高声调才是孩子大声哭叫的原因。事实上,母子间的这种争执会越来越严重,一直持续到有一方精疲力竭为止。相信大家都见过这种情形。

由此我们归纳出结论,即与平时说话相比,责备孩子时更应该压低声音。低沉的声音与高亢的情绪成对比,可令人感到理性。换句话说,压低声音讲话,不仅给对方以理智的感觉,事实上也能使自己变得理智。这样,我们才能不受感情的支配,才能冷静地观察对方,引导哭叫的孩子回到理性的世界。压低声音讲话,能给对方以受重视的感觉。与讲演时的高声音相比,它能建立起私人间的友好关系。说悄悄话或憋着声音说话能引起听者兴趣,同样,听到父母低声说话,孩子就会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不能让别人听见。从物理角度来看,小的声音不全神贯注就听不见。孩子刚开始或许只为听而听,但精神集中后,就能渐渐地理解内容了。综上所述,声音的大小、高低问题看似简单,但都关系到说服教育的成败,平和的语气、低沉的声音有助于对方倾听,有利于控制孩子的情绪,从而有利于真正管教孩子。

所谓的批评即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态度和行动。如果对方只是不服或者完全当成耳旁风,不予理睬的话,那批评就毫无意义了。如果抱着真诚的态度去劝说别人,那么声音自然而然就会小下来,态度也就不会那么急躁。而对方所希望的也不是严厉的斥责,而是冷静说服的态度。

批评不能伤害孩子的自我形象,批评必须讲究艺术,必须谨慎地运用语言,不适宜的责备语言会有严重的副作用。美国著名的儿童学家基诺尔曾分门别类地将10种典型的伤害性语言一一例举出来:

1.恶言

傻瓜、说谎、没用的东西。

2.侮辱

你简直是个废物。

3.责备

你又做错事,简直坏透了。

4.压制

住嘴!你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

5.强迫

我说不行就不行。

6.威胁

我和妈妈再也不管你了,你想走就走吧!

7.哀求

我的小少爷,求求你不要这么做好吗?

8.抱怨

你竟然做出这等事,太让我伤心了。

9.贿赂

你要是都考满分,暑假带你去旅游。你要是考不好,那就在家里修整花园吧!

10.讽刺

你可真替爸妈争光啊!居然可以考出40分的成绩。

以上语言不同程度的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所以,希望我们的父母慎用。

批评孩子不是算旧账

培养最聪明的孩子

批评孩子时应对事不对人,作为孩子本身来说,更多的需要是激励而非贬抑,父母要知道,批评孩子不是跟孩子算旧账,不要把孩子过去的错误一股脑抖出来。

批评孩子的方式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正确与否,显著地影响着孩子是否能虚心接受父母的批评。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犯的错误就是批评过度,夸大了孩子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不仅会给孩子心理带来阴影,也无法使孩子真正地去接受父母的建议,最坏的可能就是孩子由此对父母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样劝孩子,孩子很难改正自己的错误或者听从父母良好的建议!

在成人的世界里,人们常说“责难别人的时候,不要把人逼得没有退路”,一旦没有了退路,被责难的人虽然在道理上明白为什么会如此,但在感情上却形成对立,有时甚至进行反抗,孩子同样如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为了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良品德与不良学习态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正确运用批评的心理学原则与心理艺术,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除了批评不可过度之外,父母批评孩子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保全孩子的面子,做到适当的提醒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最优秀的,为此,他们不能忍受孩子犯错误,大到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小到扣子是否系好,头发是否梳理成父母喜欢的发式,一切的一切,他们都要插手。事实上,只要孩子不是犯错过大,对一些不符合父母标准的小错误,父母可以加以提醒,但不需要横加指责。过多地指责会使孩子常常处于无地自容的境地,尤其是在生人面前斥责孩子,对孩子的打击更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思想,如“我不行”、“我干不了”等,埋下自卑的种子。对于小错误,父母应当保留孩子的面子,做出适当的提醒。对于大错误,父母同样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防止批评过度。

2.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就乱加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