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的悟性,无疑一流,他无论听什么,就立即明白是什么,听《金刚经》,一下子就明白了,而其他人读了一辈子,也不一定知道什么是《金刚经》的本质,还是门外汉。他为人解读经文,自己不识字,只要别人读给他听,他就能立即抓住本质,给人正确的直指人心的讲解。
人要开悟才会有智慧,而书只是开悟的门。开门就能够开悟,那就有收获。开悟即开门,打开了世界的脸面,打开了智慧的通道。河流就是一张伸懒腰的门在流淌,而船只截取了这张门的一个脚印。
开悟后,就不会再糊涂,不会再患得患失,不会再斤斤计较,不会再身在迷局,不会再不认识自我,不会再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会再走错误的路。有的路这个人走是正确的,但另外一个人走就错了。
让自己领悟一点什么,不耽误自己。让自己提醒自己,喊醒自己,约束自己。
要开悟,要找到开悟的途径,就像开门,要找到正确适当恰好的钥匙。
迷失了自己的人,一旦开悟,就能够醒来,回到自身,重新开始。
很多人在路上,并没有开悟,那么道路就错了或者道路正确而没有体会到走在一条好路上,不知道道路的妙处。
不开悟,就会耽误。
执迷不悟,就会越陷越深,自己拔不出来。
开悟就得到了光明的喜悦,引领自身走向澄明的世界。开悟就想到了,看到了,理解了,明白了,大彻大悟了。
开悟后的喜悦,等于一种巨大的丰收。好像鸟儿,开悟即学会了飞翔。好像婴儿,开悟即学会了开步走路。好像种子,开悟即撬开自己,发芽,找到出路。好像果实,又作为种子,再次走得更远。好像鞋子,张开嘴先说出一个人站在自己怀里站在自己嘴里,而不先说出道路,先说出人,才能说出道路。
从开悟联想到,人在困境人在痛苦的时候,要看开一点,要想开一点,要安慰好自己。
彼岸
慧能的成佛之路,从《金刚经》的启发开始,《金刚经》讲究人生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而在《坛经》中,慧能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即智慧帮助人进入生命的本质与幸福。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认识生命的能力。什么是彼岸?《坛经》里说:“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开门进去就到了彼岸。
什么是彼岸?
对于彼岸来说,此岸就是彼岸。
对于两岸来说,船只就是彼岸。
对于时间来说,白天黑夜互为彼岸。
对于成功来说,肯定自己,收获硕果就是彼岸。
对于道路来说,理想的驿站和终点就是彼岸。
对于问题来说,最佳答案就是彼岸。
对于人生来说,生命的终点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彼岸。
对于爱情来说,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彼岸。
对于日出来说,日落如巢,落日就是彼岸。
对于出发来说,归宿就是彼岸。
对于种子来说,果实就是彼岸。
对于书本来说,读者就是彼岸。
对于寻人启事来说,人就是彼岸,要找的那个人就是正确的彼岸。我们都在寻找自己,都有自己的寻人启事,寻找爱情,寻找合作伙伴,寻找有缘的人,好的彼岸便是缘分,便是知音。寻人启事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的寻找,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成功,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失败,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痛苦,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不幸。自己是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找到自己,并不满意。有的人找到自己,连自己都不敢相认。
大道大于道理
有的人不讲道理,就更谈不上进入大道。道理,最起码的事物秩序和事情表象,还不是深刻的生命本质。深刻的生命本质在于大道。大道的光辉,在老子的《道德经》深处,在《圣经》的灵魂里,在《金刚经》的本质里,在《坛经》的心灵里,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说明,而本质上都相通而相同。
道理显而易见,甚至变成了现代化世界里机器工业文明的物化产物,机器生产的社会秩序产生简单的道理,道理就像机器的安放一样明摆着。机器化工具化的社会使人越来越依赖机器和工具才能够生存。这样人们在谋生的时候,越来越机器化而忽略了人的内心世界。人像机器一样活着,是现代文明的最大致命毛病和缺陷。在机器和物欲的面前,心灵的麻木导致幸福感指数的下降。
当心灵被刻意,被雕刻为心机心计的时候,大道就藏匿起来不见了踪影。
当一个人的人生意境有巨大胸怀,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大气,那么就上升到了大道的世界里。
大道无形,甚至不可言说。我们说大道,其实就像老子所言,只是借用其名而言说而已。佛教的禅宗也有相同的表述,所谓不立文字,即不要执著于文字,而是要看重生命的本质,文字只在表达,只在传达信息,作为承载而已。
在大道难寻的时候,我们只好说境界,只好说大气,只好说美德,用这些来要求我们自身。大气的人,时刻受到人们的尊敬,因为大气实为不容易达到的状态。有美德的人,心灵就有了幸福感。达到了一定境界的人,就有了一种风范。
大道无形而现实主义的人生之路在世上看得见。
断别人的正常路,就犯下了黑暗。把人从路上挤走,抢走别人道路的权利,让别人无路可走,就心狠手辣,就丧失了人的本性。
让路,就有胸怀。给人路走,就有慈悲。送人一程,就积了德。带路,道路就扬起为彩虹。一个有爱的人,把一条泥泞小路都能够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
人就发表在道与路上。
世界上所有的道路都发源于人心,人心流出来的道路,成为炊烟站立而跳舞,成为乡间小路,成为毒蛇咬人再成不幸和伤害,成为钢丝,有人在上面跳舞,钢丝的一根光线作为舞台。人心里流出来的道路,为白发,为皱纹,为伤痕,为漂木,为船,为车,为脚印补丁,为漏洞句号,为风雨,为风和日丽,为和谐……
慧能传法,把最深刻的道理,把最深刻的大道或者是类似于大道的道理、智慧将给世人听,说得通俗易懂。这与慧能是一个文盲不是知识分子有关系,他把深奥通俗化,化为空气、阳光、水、泥土一样的简单事物,其实这些并不简单而是最伟大的东西。
顺便说一下,《坛经》原文里,也有一些东西说得不知所云,就像车轱辘一样没头没脑,这有一些是后来的《坛经》加工者加进去的,有的也是慧能本人传法时反复说到的一些相同事情,因为《坛经》记录的是慧能不同讲课内容,重复在所难免。要慧能像唐僧玄奘一样的唯识宗进行论证八股,他不是科班出身,肯定做不出学院派的头头是道不知所云的事情来。
虚空与虚怀若谷
《坛经》中慧能云:“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虚空,世界的本质与本源,类似于老子说的大道。大道不可言说,虚空也有其妙处不可言说。虚空,不是故弄玄虚,它是哲学的思想的,既不能证明世界的本质虚空成立,又不能证明世界的本质虚空不成立。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虚空有胸怀的宽广,当胸怀的博大大得无边的时候,就达到了虚空的境界,这种境界没有挂碍。虚空的状态,很安静,有宁静之美妙。虚空,就没有污染,心里没有灰尘飘荡,尘世的烟云已不能左右他。虚空的人,好像春风,吹遍万物而忘记了自身。
虚怀若谷只是虚空中的一种意境,说明一个人学习的虚心、谦卑,体现出为人的博大情怀。在生活中,虚怀若谷的人能够容纳社会的万花筒景象,并从中获得自己的力量。
懂得虚空的奥秘,也就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平时人们所使用的力量都有一个限度,而虚空导引的心灵则无法用力量来表现,或者说,它大于一切有形的力量。
虚空的本质好比那空气,大量生命的表达权、存在权都在空气的控制之中。而空气始终把形象隐居在自己的身上,只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不能实际体味到它的滋味,虚空早就超越了尘世的滋味。
文字的表现极为有限,借助文字和比喻的手法,来描述虚空的本质。好像蓝天,云卷云舒,自由随意的高天几乎接近了天堂的本质。
有的人总以为心里有底,所谓有底,很快就透露出了心里的内容。真正有底气的心灵类似于无的境界。无,就不会轻易说出自己的有。无,即有,高深的有。
没有一丝的干扰,有干扰,虚空就不存在了,外界的利诱动摇不了虚空的状态。能够动摇的心,因为心里在乎利益。
在乎技巧的人,也就在乎人为和刻意,就不能进入虚空的状态。有好心态,才有能力走向虚空。把所有的钱都捐出来的人,就有了虚空,因为钱已经不再接受他的牵挂,他也不再牵挂钱,金钱只是证明信一样的纸条,证明他的美德。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
心灵达到虚空的状态,人的心灵越辽阔越好,但无论是谁,活在世上,就要面对生活,哪怕是实行最为简朴的生活,也还是脱离不了生活。内心与生活中的心灵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容。但生活本身就打开了心灵的展现。
可是,生活是现实,谁都不能逃离现实。佛不能逃离现实,慧能不能逃离现实,你与我更不能。慧能把一日三餐和吃喝拉撒睡都当成了大道和佛法,从而生活的细节也要做好。
生活是麻烦,也是享受;是考试,也是结果;是证明,也是在场;是油画,也是水墨,还是速写、漫画;是哲理,也是思想;是美,也是丑陋……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生活,它都是新的不同面孔。
对生活的态度,表达出心灵的立场。当生活退化到生存的地步,谋生往往携带不了心灵,于是生活所代表的心灵部分就很残酷,就很世俗化,谈不上明亮,也谈不上高尚,因为生存的压力已经使人生变形。
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人对它的塑造,好像栽种庄稼一样,生活即庄稼,要养好庄稼,生命才有吃的,才能够活下去,才能够过日子。
活着,过日子,谁都想过得好一点,这样的想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对生活的态度就可以分出两种催化剂,一种是欲望,催化人的丑陋;一种是积极面对阳光,为此要付出更多的汗水。
在生活中修养,是最大的修养。在生活中养心,是最大的养心。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养心殿,一个养心的宇宙。生活本身就有宇宙的力量和思想。
慧能在生活中做到清心寡欲,清心好理解,而寡欲对于他来说,即去掉不恰当的欲望但要保持正当的进取心。正当的进取心,按照老子的观点来说,无为可成大事,进入大道。
欲望
慧能在谈带欲望的问题时候,没有割裂开去谈而是在佛教的三毒三宝的基础上和界定的范围里谈的。
说明人的欲望,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人的嘴和肠胃。欲望大,以贪婪为动力,嘴巴拼命地吃,而消化系统承受不了,那么就会吃得肚子爆裂。生活中暴饮暴食出事故的人,在于管不住自己的一张嘴,其本质在于管不住自己的欲望,管不住心里那贪婪的黑洞,黑洞张开了嘴,就会把自己吃掉埋葬。
欲望,在佛教里被成为三毒之一,即贪,另外两毒为嗔与痴。贪婪由欲望主宰,把人推向黑暗和万劫不复之中。人有大的欲望,一旦没有节制,就会毁灭自身。多少人毁灭自己,毁灭自己的一生,都因为不能节制自己,不能让自己在获得成就的时候,变得古朴。孤独的欲望改变人的本性,把人性中的弱点推到极致,把人生变为危险品。
欲望与享受往往联系在一起,人不能放下心中的魔鬼,就会一味地贪婪享受,从而加速打击自身。
欲望有膨胀的特性,好比车胎充气,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车胎就会爆裂。一只蚂蚁的身体,强行把它充气为大象的身体,这不是提升而是违背天意,违背世界的本质特性,那么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即毁灭自身。
讲究物质享受,对人有最大的危害,不符合天道,因而对道背道而驰。正当的物质消费无可厚非。但物欲横流,人都被席卷而进。没有欲望的人很少。在物质世界看得开,有节制的美德,反而有更高的境界回报他。
理智,欲望的反义词,清醒也是欲望的敌人,用理智和清醒,就能很好地降伏欲望。
欲望有分寸。把握欲望分寸的能力,把人区分开来。
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心就不会乱了分寸。
人人都有欲望,欲望作为人的天性,好像张嘴吃饭一样天生存在。
欲望,一个幽灵,要时刻提防它为非作歹。但并不是说欲望就一无是处。既然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像张嘴吃饭一样,那么,人只要有效控制,以一种积极的状态面对它,它反而对人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的帮助。让它服务于自己的人生,帮助自己前进。
把欲望化为积极,化为热情,让热情和积极追求作为它的同义词,取代它,那么人生的风景又会打开生机勃勃的景象。
烦恼菩提
每次传法讲课,慧能都会给人清心,清心的方式就类似于今天的默哀三分钟,用来清除人内心深处的欲望、烦恼、杂念,有一些清楚效果。世间人即认为烦恼者,没有不烦恼的人。《坛经》里慧能说过这样的话:“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佛家把烦恼视为菩提,找到了人性的根本,并且有解决的理论和方法。烦恼即智慧本身。佛家找到烦恼的三个根本原因,即所谓的三毒,贪、嗔、痴,这的确是烦恼的根本所在。而日常生活人们的烦恼各种各样,拨开烦恼的表面性质,看看它的根本,的确成为造成烦恼的原因,很多在于人的欲望,在于嗔、痴,因为有这些,人就无法安静。因为有欲望,心灵的睡眠会掀起波澜,再也不能平静。烦恼到极点的时候,就会产生火山般的愤怒、烦恼。情感因素,亦即心灵因素,从它的身上最终就找到心的根本。一切烦恼皆来自于心灵。心灵没有动荡,心就会安静,安静的人没有烦恼或者能够有效可知烦恼、吃掉烦恼。
烦恼的克星在于安静,只要安静,心里就不会胡思乱想。只要宁静,就不会有奢望。只要坐得住,安得下心,就不会有过多的欲望,有也是正常的要求。
烦恼是矛盾的体现,是心灵的矛盾,是情感的矛盾,是生活的矛盾,是冲突,不能达到平衡。是失重,是超载,是郁闷,是孤独,是泪水。烦恼的升级版本就化作了痛苦。
人不可能没有烦恼,烦恼与生俱来,是人的试卷,人必须经过它的考试。烦恼是味精,把它好好调和,就会有快乐的滋味,有阳光的滋味。就像阳光有影子,灯光有影子,光明和爱这些神圣的字眼,都有自己的烦恼。世界上找不出一个没有烦恼的人,只有快乐多一些的人。
自寻烦恼,犹如杞人忧天,经常陷于烦恼,于身心不利。置身于烦恼之中,就无法找到轻松的感觉,连思考也不能正常进行。有烦恼,就不能正常工作,不能正常学习。有烦恼,就不能集中精力。
烦恼喜欢一个人找它的同义词,有了同义词,烦恼就更加肥胖,就更加兴风作浪。
解除烦恼的处方,在于微笑,微笑等于良药,用它可以解除烦恼,微笑吃烦恼的本事很大。解除烦恼的祖传妙方为快乐,就用烦恼的反义词作为药,药一来,烦恼就吓得不见了踪影。人有快乐,烦恼就不敢上门。人没有快乐,烦恼就鬼手鬼脚缠着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