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坛经》的人生智慧
13728600000020

第20章 在本质上打磨自己(1)

从本质上去认识生命,从根本上做起,像种子一样,要携带根,才会有前途,自己的花朵、果实、叶才会有保障。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形式,都要有做人做事的品质品位。形式与本质统一起来,实现和谐,就会有完美的光辉。

第五品坐禅

【原文】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译文】

第五品坐禅

慧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坐禅,本是不执著于心,也不执著于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说执著于心,心念原本是虚妄的;知道心念是虚幻的,所以也就无所执著。如果说执著于净的话,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有了无明妄念,所以覆盖了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想,本性自然清净;如果起心执著于净,就会产生净的虚妄;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著,就是虚妄。净原本也没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

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著于心或执著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慧能大师再对大众开示说:“善知识!什么叫做‘坐禅’呢?顿教法门所说的坐禅,是无所执著而没有障碍,在外对一切善恶境界不起念,这就称为坐,在内能见到自性不动,这就称为禅。

善知识!什么叫做‘禅定’呢?外离一切相叫做禅,内心不乱叫做定。若在外境上着相,内心就会散乱;若能外离一切相,内心就不会散乱。自心本性原是清净安定的,只因遇境起念,所以内心就乱了。如果见一切境而内心不乱的话,这才是真定。

善知识!外离诸相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叫做禅定。《菩萨戒经》说:‘我人的自心本性原本清净。’善知识!在念念之中,得见自己的本性清净,精进修持实践,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忌坐论别人长短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慧能大师说的意思是: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是一开口便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就与正道相违背了。如果执著于心或执著于净,就障蔽了正道。”

简单地说,有的人坐着不干正事,就张口说人是非,谈别人长短。这实际上为一种不好的人品。坐着,为自己干点事情,看看书或者思考,喝喝茶,好好品味。但一个人坐着很寂寞,也很无聊,很多人坐不住。在一起聊天,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不要谈论不客观的事情,不要说没有良心的话。其实做到这一点很难,很多是非都在聊天中出现。高尚的聊天为另一种聊天的意境,要聊天的人素质高,要聊天的人性格好。臭味相投的人才能坐到一起聊天,不投机的人坐不到一块,聊着聊着大怒,拍桌子,拂袖而去,更有甚至斯文扫地大打出手,伤了和气。

人坐在一起,什么事也不干,就会有话说。人总在别人的背后谈论别人,几乎每一个人都这么做过。要谈论,就只能客观谈论,而来自个人的观点都带有自己的看法,个人的看法都建立在个人的人品和认识基础上。

当面指出别人的过错,当面发表对人的看法,对方在场,相对而言比较好。但也要看对方的为人和性格,有不良性格的人,听不得别人说自己不好,哪怕忠言也视为刺,也会发怒或对说话者不客气,因此,说话发表看法也要因人而异,不要强说,惹祸上身。

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看说话的环境,有时候指出别人的缺点,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候指出别人的缺点而不提别人的优点,就会葬送别人的前程,葬送一个好人的前程就实在不好,葬送一个坏人的前程对社会有益。

人坐着的时候很多,坐下来谈事也很多。坐而论道,能办成大事,独坐也能坐出意境。

坐得住冷板凳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慧能说的意思是:善知识,所谓修不动心者,如果能在见一切人时,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就是自性不动。

自行不动的人,能够坚持自己正确的追求,不为外界影响。

坐得住冷板凳就要靠耐心。坐禅坐出意境的人,具有耐心。如果没有耐心,坐禅就会害怕孤独,害怕孤独为人的一个本性。有耐心坐冷板凳,就会做成事情。耐心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一个人不必为自己吹嘘,看到他的耐心,别人会明白一切。如果一个人不愿随波逐流,那么请不要犹豫,耐心就是胜利。

有耐心一般都会有毅力,有毅力就会不怕孤独,战胜孤独,战胜了孤独,就会进入另一境界。有毅力坐冷板凳,就有冷静的品质。毅力就是善始善终的首要条件。没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只有毅力,才会帮助人们最终走向成功。毅力,这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奋斗目标,而没有毅力完成目标的人,远不及只有毅力的人大有作为。取得成功的人不仅在于他们超人的智力还在于他们那超人的毅力。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无所建树,值得悲哀的不是自己没有选准目标,而是自己没有坚持到最后的毅力。要相信自己的前程如同树上的果实一样,由小到大,由青到红。只要自己有毅力,那么生命的果实就一定会红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一个人所担任的角色,必然要经过各种人生演绎的考验。坚持自己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地拼搏进取,就一定会迎来别人的掌声。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难道没有一件事情能持之以恒地干下去吗?不管是细微的事情也罢,或者没有刻意打算每天做下去也罢,如果能找到一件使自己耐心做下去的事,那就有成功的希望。

坐得住冷板凳,就不会急躁,不会浮躁,经得起考验,也最为可靠,因而希望更大。

坐得住冷板凳,就已经看透了形形色色的人,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已经得道,大彻大悟,还有什么不能办好的呢?

心浮气躁就坐不住冷板凳。明代吕坤说:“为学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气。”又说:“学者万病,只一个静字治得。”所谓消除浮躁,心平气定,就是要“静”。

坐得住冷板凳,就能静下心来做事,就能写出大作品,那种大部头作品,就在坐冷板凳的精神世界里完成的。

不仅读书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干事业也要坐得住冷板凳,因为只有心静气沉才能把握机会,稳固事业。做人做事如果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心浮气躁,任何事情都会一事无成。因此,要静得下心来,才能享受生活。

高忠宪说:“静如是,动不如是,这是气静。静如是,动也如是,这是理静。理静,理明想静,胸中畅然无事而静。气静就是定久气澄,心气交合清静。理明则气自静,气静理也就明了。两者交相辉映。默坐澄心,体验天理。如果是虚假地用气静,动就会失去,有什么益处呢?默坐澄心,体验天下,在默坐之时,这个心澄然无事。”教人在静坐中观察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是什么样的气象,是明心见性和融彻天地的不二法门。

静,要达到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与“不动心”的境界。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倘若心浮气躁,又怎么可能达到呢!

朱熹教导弟子说过这样的意思:“学者半天静坐,半天读书,如此三年,没有不长进的。学者不肯修行静坐的功夫,就是虚度人生。这太令人可惜了!”心中一静,就不会发生一点事情。又怎么不会超凡脱俗,怎么不会神清智明呢?

静就能使心明神清,慧增开悟,神采万千,适应方圆。以它来临大事,处大难,解大疑,定大计,自然毫无阻碍。道家修身的宗旨是:炼心法,炼气法,炼精法,炼神法。全部都是以练静为入门宗旨,也就是收放心的方法。

慧能大师说道要能真正坐禅,坐得住冷板凳,就能成气候。能静,像道家一样说的能静,就能坐冷板凳,就能禅。

心静推开困扰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在这里,慧能大师开示大众说:“这个法门中所说的坐禅,本是不执著于心,也不执著于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说执著于心,心念原本是虚妄的;知道心念是虚幻的,所以也就无所执著。如果说执著于净的话,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有了无明妄念,所以覆盖了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想,本性自然清净;如果起心执著于净,就会产生净的虚妄;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著,就是虚妄。净原本也没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功夫;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

净心,对心进行打扫,为了心静。

有这样的故事:一位小和尚,每次坐禅都感觉有一只大蜘蛛在他眼前织网。他把这件事告诉师父,师父让他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何方。小和尚照办了,在蜘蛛身上画了个圆圈,蜘蛛走后,他安然入定了。当小和尚做完功课一看,那个圆圈就在自己的肚皮上。这位小和尚坐禅时感觉有蜘蛛在他眼前,是因为他心不静。佛家说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灵。许多困扰和烦躁往往来自于自己。用物理学上的话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一物理定律同样可以用在心静方面。

一个人的内心不受外界干扰,让它平静下来,自己就可以享受那份独有的安宁和乐趣。同时,还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如果一个人能丢开杂念,就能在喧闹的环境中体会到内心的宁静。

坐禅的目的,在于修炼内心。其实人在行走,在行动的时候,让自己安静在行动的身体上,也能够达到坐禅的最高意境。做事的时候保持安静的自身,就能够集中精力,把事情办得更完美,一旦分心或者内心杂乱,办出的事情很难合格。有困扰,就不能平静下来,更谈不上集中精力办事。坐在那里胡思乱想,算不上坐禅,算不上开会认真,算不上工作认真,算不上认真学习、上课。

安静下来,推开困扰。集中精力,把事办好。安静产生力量,安静使人神圣。安静使人敏锐。安静不易生怒,安静的人强大。

人生路上不固执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

慧能的意思很明显:如果说执著于心,心念原本是虚妄的。固执的人坚持不正确的想法,实在对自身不利,对自身造成伤害。

坐禅就不要固执,不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形式,该起身就要起身,该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只要干得正确,就要行动,不必拘泥一个刻意的形式,要学会审视,面对实际情况,作出合适的调整。坐在那里坐到底也坐不出一个佛来。所以人生在路上,就不要固执。时刻留意自己所执著的意念,是否与做人的法则相抵触。提醒人生,放弃无谓的固执,冷静地用开放的心胸去作正确抉择。每次正确无误的选择将指引自己走向坦途。

两个贫苦的砍柴人靠上山砍柴糊口。有一天两人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便赶路回家。走着走着,其中一名砍柴人看到山路上有一大捆布。欣喜之余,他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换麻布。发现麻布的砍柴人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全力背起麻布,继续前行。又走了一段,背麻布的砍柴人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地上散落着数罐黄金,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同伴仍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并怀疑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发现黄金的砍柴人只好自己挑两罐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下了大雨,俩人在空旷处被淋湿。砍柴人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雨水,重得无法再背,不得已,丢下一路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

人生每一个关键时刻,审慎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作最正确的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同时别忘了随时审视自己选择的角度是否有偏差,适时地给予调整,千万不能像背棉花的砍柴人一样,只凭一套思想,就像坐禅坚持到底一样,便欲强度人生所有的关卡。

推崇沉静

“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慧能在《坛经》里说到坐禅,《坛经》原文的篇幅不长,但含义深刻,要领会透,就要不断反复深入他的讲话,从不同方面去把握,以便对我们有利。慧能一段文字,我们能够从其中领悟到更多的益处,真应了那一句:书读百遍不厌精。反复读,反复受益。读透的目的,在于好好应用。

他说的坐执著如果起心执著于净,就会产生净的虚妄;净原本也没有形相,现在却立出了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功夫;有了这样错误的见解,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净相所缠缚。

对于坐禅来说,去掉形式,不执著于错误的形式,追求终极境界,达到心静而见到内心的清凉。就有了沉静之美,妙不可言。

坐禅的目的在于要学会心静。生活节奏太快,负担太累,要休养生息,就得有弛有张,有静有动。但现在科技越发达、都市越繁华、污染越严重,宁静就越发珍贵。追求宁静,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态度。

不同的人志向有远有近,境界有高有低。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在尺寸之内翻筋斗,很难有大作为。目光短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够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