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有一串钥匙,常常打不开自己的家门,而别人能够打开他的家门。其他人如果打开他的家门别有用心,那么他的人生就有不幸。有的钥匙一直挂在一串钥匙上,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开锁,也许它的锁已经不存在。只有钥匙存在,就像单身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另外一半。有的钥匙能够打开很多门,有的锁有好多钥匙都能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知音的钥匙,它们互为生命。世界上到处都是克隆的钥匙,钥匙因此充满了危机,就像错误的药一样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些造锁造钥匙的人,知道怎么打开世界,但往往打不开自己。
现在的锁和钥匙都成为了一串密码,就像遗传密码一样深刻,就像一个配方一个秘方一样具有力量。因为人的封闭,打不开的世界越来越多。
方法,技巧
慧能在曹溪开启了很多弟子,也有很多前来听法的人受到启发。他用智慧,用最好的方法开启大家,其方法能够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智慧是方法的指导。而技巧只是找到最恰当的路径而已。
方法即智慧,有方法就有智慧。就像其他事物一样,方法也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给人带来光明。消极的一面,就带来黑暗。那些邪恶者有了好方法相助,就会让邪恶肥胖。
方法与技巧有同义之处,它们经常互相打招呼,交流心得与智慧,一有资源,它们就资源共享。方法来自智慧,技巧来自手巧,二者当然互相融会。方法具体体现智慧,是智慧的具体应用和表现。
方法与悟性形影不离,好悟性就能想到好办法,好方法就能抄近路,体现出好悟性。
方法与问题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方法总比问题多,没有方法,问题就没有答案,得不到解决,问题就死掉了或者问题活得很难看。
就算方法最高明,也会留下痕迹。就算技巧最智慧,也会有心机在里面。方法只是道路,只是带路,解决了问题,就要忘记方法,进入了境界,就不要留恋痕迹。
有方法的人在社会上受人欢迎,方法来自智慧的运用,来自经验,来自悟性和具体事务给与的启发。
有方法,就有能力办好事情。办事靠方法,方法即捷径,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解决问题获得成功。
只有顺应天道的方法才有真正的价值,违背自然的方法技巧只能取得一时的享受或得到一时的满足,但在本质上失去了美德和心灵的自由幸福。
生命的无常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剌师。
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何来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宇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磔。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这一大段,慧能用智慧开启了志彻的人生,主要是解决了生命的常与无常的问题。
无常的命运,无常的人生,无常的遭遇,因为世界总在变化中,瞬息万变,虽然有相对的稳定,但对于一路人生来说,变化就像河流,分分秒秒时时刻刻在进行。变化有两方面,一方面变好,一方面变坏。变好令人高兴,变坏给人打击。人的脆弱,人的单薄,造成在打击的情况下一蹶不振,很多人因此消沉或者连生命都会消失,东山再起的人为强者,但强者实在太少,更多的人为普通人。每一个人的人生不一样,但只要在社会同一个阶层,几乎有相通而共同的命运,就说打工阶层,他们的命运一模一样,泪水、工作辛苦、面对的老板,还有得到的回报都大同小异。辛苦不算什么,只要平安,痛苦不算什么,只要健康,人生积极,辛苦和痛苦都能够挺过去。人性有共同的弱点,即有相同的害怕和恐惧,害怕灾难,害怕打击,害怕失败,害怕人生掉进深渊。
人有旦夕祸福,最怕飞来横祸。要想轰轰烈烈,就要面对苦难;要想成功,就必须面对风吹雨打;要想幸福,就必须面对汗水。人生都在相对的状态里互相转化。常与无常,也在不同的状态里互相转化。好好的一个人,就变得不幸,其实不幸的种子早就种在平时的状态里。无常还包含意外与突发的情况,意外与突发的事情,对人来说,没有任何准备,一般人都会惊慌失措,这时候人的样子显示出人的本性。
慧能的智慧实在高明,他不用一般的眼光看问题,说到佛性的无常,也就说出善良的无常,幸福的无常,平安的无常,健康的无常。其实在一般的认识里,说佛性常在,不是说众生都有佛性吗?不是说众生皆可成佛吗?这很对,并没有否认它们。慧能只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看到了人的本心,看到了心灵的本质。佛性常在的根本,常被佛性的变化所否定。因为人心的变化时时刻刻在发生,对佛性的否定时时刻刻在进行,人有一个本能,例如说看到美的东西,就想拥有,看到害怕的事物就会引起恐慌,诱惑要用理智来控制,而人性的理智和自我约束都有一个底线,突破这个底线,就靠不住,所以心里衡有的那些东西就会被冲垮。就说对金钱的热爱吧,眼前的好处,很容易引起人的贪婪,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老约束人性,提醒人不要过于贪婪。对于人类来说,任何一句话,一个想法,都隐含有其相对立的一面,这种制约用来平衡人类。
为什么说生命的平常心最为宝贵,平平淡淡最为重要呢?因为它处在中间位置,不会引发人过度的欲望,不会扭曲人性,不会造成极端的后果,虽然称不上成功,但平淡、平安健康就有最大的福分。成功是高度,不同一般。挣扎是低度,带来痛苦。二者都不能有平常心,成功的人在高度上,只有高度心,失去了平常心。要在成功的高度上拥有平常心,那就是为人处世的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私心与分别心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慧能在解决生命的无常问题的时候,顺便说到了私心与分别心的问题。
人类中的任何一员,任何一个人都是个体,个体具有人类的共性,也具有个体的个性。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自私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因为自私的存在,人类才会显示出不同的自我,千姿百态。自私造成私心,造成分别心,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达到共同的美,很艰难。
要超越私心,就要有胸怀,要放下小我,出现大我,要容纳,像大海,大海还是小了一点,要像春风阳光,容纳万物,为别人为众生慈悲为怀。
人的私心,人的分别心,在人生中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对待自己的孩子与对待别人的孩子,态度就不一样。对待自己的物品与对待他人的物品就不一样。分别心都建立在人的私心上面。
有分别心,世界就有了区别,待人待事就有了区别,人间就有了区别,爱也有了区别,人间就有了千姿百态。
自然的平衡有自己调节的力量,人心面对自然,加上了人的思维采取了不正当的行动干扰,造成自然的不平衡。人的思维要化为自然的思维,人的心要成为大自然的心,那么人与自然才会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原因在于人对自然的攫取,在于人的欲望私心超过了自然的支付能力,自然处于负支出状态。
分别心和私心人人都有,因为人的思维不同,心灵大小不一,分别心和私心就不一。胸怀大的人,分别心就有大爱,私心也就光明。胸怀狭窄的人,私心分别心都成为了死胡同。
是生命就会痛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这一段,主要讲了禅宗七祖神会当年与慧能在一起的故事。痛与不痛也成了一个著名的故事。神会当然没有慧能的本事,但慧能是要好好感谢他的,因为顿教的光大,神会出的力最大。虽然慧能思想伟大,但最伟大的思想也要有人推广传播才会有效果。慧能因为自己的能量巨大,也小看了神会一把,但也对神会的未来有很大的信心。
痛感,生命最真实的感觉,最能体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脆弱全在痛感,貌似强大的生命都会在痛感中呈现出自身的脆弱。但在痛感陪衬下生命的努力,也体现了人的价值。痛感,生命的标志性建筑,作为人类的标志,没有永恒的建筑,因此,痛感毁灭的能力强大。
人类无法去掉痛感。就连佛也会感冒生病,流血也会有痛感。按理说,神不会有痛感,如果神有痛感,那么神与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如果神连痛感都不能消除,那么又算什么神呢?如果神有永远的寿命,那么首先就要战胜痛感,因为痛感会消灭生命。好在佛也是人,好在佛也有痛感,与芸芸众生相同,所以苍生的困惑可以用佛的解答来解决,佛只是看得远,胸怀大,就像生命的导师一样。
痛,与生命相随,形影不离,简直就是生命本身。人一出生,就是哭喊,就是母亲的痛苦,人一结束人生,也是一片哭声。痛就像一个人生的导演,时刻会喊出来。痛就像人生的饭菜,时刻会摆在眼前,要咽下。痛存在,人就存在,痛离开了一个人,生命才会消失。没有痛的人生完全不存在。
快乐,瓦解痛感,它称得上痛感的反义词。但稍有不慎,快乐就会变为痛感的同义词。快乐带来的痛苦,乐极生悲的事情太多,而大多数的快乐,其本质即为痛苦。
难得糊涂
慧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人们都在不醒悟的状态,处于糊涂中,慧能就能一下子给人黑暗中带来日出。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出名,在于他的难得糊涂是一门生活实用哲学,属于世俗人生的大彻大悟。难得糊涂,能够给人的生命带来明亮之处。难得糊涂,实际上就看到了一切的真相。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沦落到了没有朋友的地步,是一种悲哀。人生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但更多时候,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事认真太累,卸下生活中的无奈,把那些不必要的是是非非抛开,生活中的不愉快自然就此消失。如其不然,雪亮的眼睛与生活和事业无益,反而会招致不必要的烦恼。法国有谚语云:“如果无知是福,那么愚蠢就是聪明了!”这里的“愚蠢”,其实就是“难得糊涂”。它看似愚蠢,但实则是一种超越,一种睿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成熟,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懂得的明哲保身之道。
世事原本复杂、浑浊,学会浊眼看生活。该装糊涂时就别让自己太清醒;许多时候,不糊涂也要装装糊涂,太清醒就很难保持平常心,就容易偏激,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招来无妄之灾。
凡事要认真原本没错,但一个人一旦较真,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到头来终究会自讨苦吃。只要不大是大非,一般的事就看开点。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把别人逼得没有退路,对方就会奋力反击。
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以自己为中心,较真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而且对的不一定是好的,好的也不一定是合适的,很多事情没法较真,也没必要较真,否则就自讨苦吃。
眼里揉不进沙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或许真的很优秀,某些方面也真的值得敬佩,但在纷繁琐碎的世事中,真的没必要每件事情都保持绝对清醒,很多人的烦恼和失败,只不过是因为说了一句无心的话……他们是很冤枉,但又怨得了谁?应该用一种复杂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顿悟渐悟,都算作明白。难得糊涂也算作明白。把它们合在一起,应用在人生中,人生就会是快乐的旅程。
难得糊涂,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放在心上,就会有胸怀。难得糊涂,把道路让给别人,自己还是有路可走。
有的人辛辛苦苦得到的果实被别人拿走,有的人获得了丰收没有消化丰收的能力,把收获都浪费了。只有会奋斗又会妥善处理自己的果实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成就者,把取得的成就推向运用,让它持久地散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