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西风漫卷
13736100000098

第98章 人杰地灵法泉寺

在甘肃靖远县城东南的红山岔有一处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的石窟法泉寺,它建于北魏,历经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的凿修,形成较大规模。寺内现存有北魏时的达摩祖师造像和唐代功臣尉迟敬德监修寺院的碑记,为陇上有名的佛寺之一。

来到法泉寺,山门上“法泉地灵”几个大字跃入眼前。进入山门,方池旁屹立的“法泉寺”石碑吸引着游客争相拍照留念。抬头仰望,天然的红山石崖酷似大锁,紧锁古丝路的必经大道,东至固原去宁夏,北至沙湾渡黄河的通道,难怪当地群众把这里叫做“锁口”。依山而建的殿阁金碧辉煌、错落有致地连为一体,形成“高山仰止”的气势,显得古朴而庄重。那高大的万佛九层宝塔,赫然伫立,似乎“伸手可摸天”,构成颇耐寻味的风景。

缓坡而上,和熙熙攘攘的游人一起走进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只见殿内宝烛辉煌,香烟缭绕,诵经声阵阵入耳,游人香客如梭。每年正月时节,是法泉寺最热闹的时候,周边的群众扶老携幼纷至朝拜,祈愿祝福。莲花宝座上的释迦牟尼大佛雍容大度、仪态万方,丰腴的脸庞光彩照人,慈善可亲,宛若一尊东方美神。而另一殿内那精美绝伦的五百罗汉造像,更是令人驻足凝神。细细地观察他们各自的表情,个个形态逼真,生动传神,仿佛呼之欲出。有的嘴角微翘,有的锁眉深思,有的低头微笑,有的怒目圆睁,有的潇洒开朗,有的倾身俯视,有的挺然直立,有的坦然大方,有的安泰平静。他们有动者、有静者,也有相顾者、交谈者,可谓喜怒哀乐,千姿百态。据说,这些绝妙的彩色雕塑是近年所作,这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我边走边看,直到被接踵的人流挤出殿门,才回过神来。身边一位操本地口音的老乡告诉我,今天是十五,是烧香拜佛的吉日,也是游人最多的时候。他边说边退,直到消失在人群之中。他和我一样被挤出殿门,却没有一丝怨言,反而安慰别人,这种乐观大度和善解人意让人敬佩。也许,他是刚刚受到了佛祖的点化,正是用被净化了的心灵体验、解释着生活。

在一个个金碧辉煌的殿堂内,观赏不同的佛像,倾听佛国美丽的传说,心灵被佛陀世界的故事熏染着,仿佛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来自缅甸的弥勒佛造像那满脸堆笑的样子,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对待人生的乐观态度,而人生真正的快乐就在于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们沿着山坡窄道继续前行,穿过曲折陡峭的山崖,眼前豁然开朗,山坡上洞窟连群,构成一幅清幽绝妙的画面,真是满山是景,景致不同。古岩寺洞不但有景,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据说,明代陇上名臣彭泽青年时游学至靖远,曾寄身法泉岩洞潜心读书,作有《东山八景》等诗文。走进洞窟,阴森深深,在幽暗的洞窟中端坐的观音菩萨玉石雕像慈祥和悦,那线条自然流畅,造型敦朴、丰满,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吸引着众多的香客前来朝拜。我常常被这些虔诚的佛教信徒所感动,每当步入这种境地,总会身不由己地加入他们的行列,点燃香火,双手合十磕头跪拜,并在心里默默地祈祷自己的某些心愿得以实现。也许,这是一种习惯性的精神寄托吧。我相信天地是公平的,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会有一个真正的回报。

关于法泉寺名的来历,是因红山岩崖下有泉水涌出,崖半腰间又有“黑池”“月牙”“龙骨”三泓清泉,因此又叫“法泉”。据资料介绍,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钦赐法泉寺与西安景云寺为上下两院禅寺。鼎盛时期,这里可容纳500僧人修行。明末清初年间,印度游僧戈桑巴尼远渡重洋来法泉寺讲经说法。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靖虏卫指挥房贵与寺院主持、藏族高僧桑迦班丹曾一道在此建寺修阁,修建了大佛殿、加蓝殿、观音堂等殿堂,并以工代赈收徒会友,一时盛况空前。

法泉寺,虽坐落于荒凉之地,但它以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在这偏远的大山之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原载2010年11月13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