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0世纪40年代前,宁夏一带战火不断。
灵武东靠陕北解放区,陕北红军和宁夏马鸿逵部队之间拉锯战时有发生。
在不安定的岁月来灵武经商的人实在不易,他们身在千里之外,远在他乡的亲人最盼望的是常有一封报平安的书信寄回去。再者,对于寄身灵武的匠人、商人来说,能将自己的生活、生意情况及时通报给店东和家人,也是非常迫切的一件事。一封信、一件包裹,对于两地分隔、千里之遥的人们比什么都重要。
灵武县自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始设信柜,承办信函包裹邮寄业务。
灵武县邮政代办为俞池。俞池年老后,将邮政业务交给其子俞文元经营。
20世纪40年代前,灵武的邮政代办所(1933年将信柜改为邮政代办所)坐落在灵武南门(今灵武印刷厂处),占地5亩多,是一个大四合院,坐西面东,沿街开设有7间门面店铺,其中5间为卖面粉、香油的粮油铺子,2间是办理寄信、邮包裹的邮政所。
每天来邮政所的人很多,特别是陕西、山西、甘肃的商人和匠人来得较频繁。他们有的来打听家里来了信件没有,有的往老家邮寄包裹。当时暂九师的士兵驻扎在灵武,来寄信的官兵也不少。
这座四合院很大,从大门进来后,坐北向南是4间堂屋,2间正厅。屋内通向东西各一间,东边是账房,西边为卧室。正厅内摆设着很大的一个二连柜,做工精致,油漆、彩画非常漂亮,柜上安装的铜什件也非常精致(现存放在灵武东塔乡黎明村俞氏后代俞敬仁家中)。堂屋内还陈设着帽筒、插屏和八仙桌、太师椅等。面东的厢房,住着两位夫人,为俞龙氏、俞王氏。坐南向北的是厨房、饭厅、库房。四合院的西边开着侧门,通向西边的另一个院子。西边的院落很大,长着椿树、槐树,树的年代都很长了,给院子留下浓荫一片。西院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油坊,库房很大,装着榨油用的原料胡麻、云芥、黑豆和面粉。
宅院的主人俞文元,祖籍灵武俞家薄滩子(新华桥乡龙三8队)。他是清末的秀才,面容清瘦,身高1.8米左右,身着黑色夹袍,常年头上戴着一顶瓜皮帽。他长得十分俊逸,举止中有一股书生气,为人很谦和。灵武人有的尊称他“俞秀才”,而一些和他平辈或比他大的长辈,直唤他“俞老八”,因为他弟兄8人,他排行老八。进了灵武城,只要问俞老八,人们都知道说的是俞文元。俞文元弟兄8人,分顺序为俞文广、俞文智、俞文选、俞文俊、俞文秀、俞文耀、俞文科、俞文元。这俞家8兄弟中,在清代出过两个有功名的人,俞文选为拔贡,俞文元是秀才。
灵武这个邮政代办所是俞池在民国三年开办的,至1950年,俞家经营了36年。俞池弟兄3人,俞沼、俞池、俞泽。俞沼、俞泽两位忙于其他生计,不插手邮政的业务。邮政代办所传到俞文元这一代,通过扩大业务、装修门面,规模超过其父办的邮政所数倍。除开办邮政所,俞文元还经营着油坊和面铺,生意很红火。他娶有两位夫人,俞龙氏和俞王氏,生子3人,分别是俞成、俞营、俞灏东。
俞文元经营邮政所时名声很好,在临街的店铺里,放着长凳,进城的人喜欢到那里歇脚、寄放物件。他的店铺热水常备,以供灵武城内外乡邻、顾客之需。他对乡邻的热情,人们记忆犹新。灵武城上年纪的人都说:“俞老八的铺面方砖地上很乱,进城的百姓寄放的东西很多,猪娃子、羊羔子、笤帚、粮食,什么都有。”当年一些开铺子的掌柜见了他,忍不住逗他说:“老八的铺子是个杂货店。”
在动荡的民国岁月里,一件包裹、一封家书,对于寄和收的人都非常重要。邮政所里如有两天内没被取走的信,俞文元便让儿子俞营或者伙计赶紧送去,生怕误人家的事,特别是包裹,他本人非亲自送去,以免出现差错。
遇上不识字的人,俞文元不管多忙,也停下来为其书写信文,他一笔一画,工工整整,非常认真,使很多顾客都高高兴兴地来、满意地离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将一些经营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俞营,使代办所经营了下去。
南门邮政代办所在20世纪40年代前,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给来灵武定居、经商、当兵的人及当地的百姓解决了大问题。那些身在千里之外的人能及时收到亲人邮寄的信件、物品,掌握家乡亲人们的状况,俞文元和他所经营的邮政代办所功不可没,故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俞文元1961年去世,享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