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领域中独特的一门艺术,是祖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又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问。因此书法历来就被中国人所喜爱。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笔、墨、纸、砚为工具的一种造型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国文字和书法历经了多次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今天的各种书体和艺术流派。
灵武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地方。在《灵武县城古貌图》描绘的县城东南角,我们可以看到,孔庙、孟庙、学宫、魁星楼、书院都集中在这里。庙阁巨大,群楼耸立,可以看出文化氛围非常厚重。据《嘉庆灵州志迹》所载:灵武书院在清代竟藏有汉代古籍刻本千余册。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县城区域内,耸立着碑石雕刻达几十座。这些书法碑碣有:《吕祖庙碑记》、《忠义碑记》、《关帝庙碑记》、《重修城隍寝宫碑记》、《精忠庙碑记》、《文光会敬惜字纸碑记》、《捐修三门外道路碑记》、《创修灵文书院碑记》、《重修精忠庙碑记》、《重修三忠祠碑记》、《刘忠壮公祠堂碑记》、《创立灵州高等小学堂碑记》、《御制张公南浦祭文》、《张公南浦墓志铭》。这些碑刻是书法中的精品,在灵武历史文化长廊中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灵武在西北是一个不太大的古城,但文化层面的多元化,文化底蕴的深厚,令人惊奇和自豪。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灵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累。数百年里,在灵武这块沃土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及文人墨客。上个世纪50年代前,灵武城内的唐万寿、李玉鼎、黄廷玉、邓九如、王玉赞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灵武百姓的肯定。唐万寿,清末拔贡,字祝三,生于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他的父亲唐谦,是灵武城南制糖和烧酒作坊的掌柜。唐万寿少年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岁参加了灵武乡试,榜上有名;21岁赴京赶考,金榜题名,得拔贡功名。他的一生,经清朝同治、光绪、宣统和民国、新中国。他经历坎坷,经受了不少磨难。唐万寿一生勤奋,学识浑厚,尤其是他的书法造诣很高,深得先辈人的真传。他的书法代表作是:县城高庙南天门及金星殿大匾;为县城商号“发盛永”书写的对联(上联:“盛意诚心,接待四方顾客”;下联:“永守商规,笑迎上门亲朋”;横批:“发福生财”),给白克勤书写的对联(上联:“万顷烟波鸥世界”;下联:“千秋雨露鹤精神”)。1950年秋天,唐万寿和几位朋友到十字街口董家饭馆饮酒,看到新粉刷的墙壁未有装饰。第二天,他书写了一幅中堂送给了董家饭馆老板。中堂的内容是:“酒以养神,仙家好之。酒以乱性,佛家戒之。吾人有酒时学仙,无酒时学佛。”唐万寿的绘画作品代表作是春夏秋冬风景四条屏和水墨画“十子欢聚图”。由于巧妙地使用了水墨颜料,故他的作品独具特色。唐万寿平时苦临历代墨家书法作品,尤其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祭稿》等苦临多年。颜真卿被中国书法界尊为书圣,其楷书宽博雄伟,行书、草书亦遒劲高古,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影响深远。灵武的书法家基本都临过颜真卿碑帖。唐万寿苦临颜体多年,写的字颇有颜公风韵,遗憾的是在十年动乱的凄风怆雨中,红卫兵小将以“破四旧立四新”
为名,横扫唐万寿的居室“白燕堂”,将他收藏的古旧书籍字画和所书中堂对联等墨宝付之一炬,其愚蠢的行为令人扼腕叹息,成为灵武的一大憾事。所幸其孙唐世俊还珍藏着40年代马鸿逵的父亲马福祥送给唐万寿的铜墨盒及唐万寿自用的铜章、石印章各一枚。令人欣喜的是,唐万寿在两本古籍医书的扉页上书写的两副对联还留在人世。一副是“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点点有意;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刀刀无情”;另一副是:“妹妹读书心思汉,嫂嫂怕日手遮荫”,墨宝两副虽破损陈旧,但幸留人间,对研究灵武的书法及文史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玉鼎也是清代拔贡,是上个世纪40年代前灵武城内著名的文人、书法家,曾参加过灵武高庙的彩绘工程,在门阁上题有多幅书法作品。他的书法笔法不凡,起笔时顺入无缺锋、逆入无涨墨。他的字圆厚不露筋骨,气满势足,雍容浑厚,蕴藉含蓄。“文革”中,随着高庙的被毁,李玉鼎书法作品也荡然无存了。被毁的作品中还有灵武的邓拔贡、杨拔贡等人的书法。40年代前的灵武文人很看重书法艺术,一些店铺、大厅、绅士人家的堂屋都挂着唐拔贡、邓拔贡、杨拔贡等人的作品。受这些名人的影响,一些书馆的教书先生及旧政府的“稿爷”都十分重视练字,所以他们的毛笔字写得都非常漂亮。今天,在县档案馆还能看到一些旧政府“稿爷”书写的文件档案原件,秀丽、缜密,笔法不凡,可以窥见当时的灵武书法艺术。
岁月行进到上世纪60年代,政治浩劫的摧残使灵武城乡的文化名人及书香门第家庭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击。庙宇被拆,壁画被涂,书画被焚,唐拔贡、邓拔贡及开明绅士何义江等人的家被抄。这样残酷和大规模的破坏,给灵武的文化历史造成的损失太大了,自那时起,古城文化一蹶不振。
进入70年代,由于“文革”的结束,一些老干部又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在他们的精心努力下,灵武书法又逐步走向了繁荣。文化馆干部韩秀仪的蝇头小楷,珠圆玉润,细腻俊逸;一中教师曹成功的大字,酣畅淋漓,苍劲有力,挥洒自如;苏义的正楷大字,布局严谨,稳健有力。在灵武书法界独占鳌头的要数萧允中老先生了。萧允中,字佛存,号三之堂主人,生于1915年9月13日,祖籍河北省衡水县,12岁离开家乡到其父萧敬亭在北京开设的琉璃厂“吉珍斋”当学徒。“吉珍斋”最早由河北南宫县人张春洁于光绪二十二年开设,1911年由学徒萧敬亭接管。萧敬亭1907年到北京,在琉璃厂“吉珍斋”古玩铺当学徒。他工作之余认真观看“吉珍斋”收藏的古画,锲而不舍地钻研,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学徒四年后当了店东。1911年,萧敬亭自己开设“静寄山房”。他为人谦和,交友甚多,在这点上萧允中和其父有非常相似之处。萧允中在琉璃厂做学徒时,认真揣摩学习书画知识,并且深得其父萧敬亭的言传身教,练就了一双“慧眼”。他鉴别书画的眼力非常强,除能鉴别一些书画的真赝外,还能讲出画作者的大致年龄,令一些同行非常叹服。萧敬亭在经营书画中广交朋友。他同书画收藏家、清朝翰林袁励准,清光绪文人杜蕴宽,北平政府官员王幼平、易培基,书画名流张大千、黄宾虹、溥心番、金拱北等交往密切,并经常销售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张大千的书画常在“吉珍斋”挂单出售。萧敬亭和张大千的关系非常好。1936年夏天,在萧敬亭的主持下,在北京虎坊桥春华楼饭店,萧允中与肖建初、孙云生一起举行了拜师仪式,被大千先生收为“大风堂”入室弟子。萧允中天资聪颖,特别喜爱书法,从师张大千后更加刻苦努力,开始遍临诸家名帖,苦练不辍。几年里,他与“大风堂”弟子田世光、肖建初、张正雍、何海霞、慕凌飞、孙云生共同聆听大千先生教诲,目睹大师创作过程,且深得大千先生的谆谆教导。完成私塾学业后,萧允中进古玩店当学徒,又接触了大量的古人书画墨宝,得空便研习临摹。这期间他又师从京城著名书法家魏旭东,对碑帖拓本反复临摹,细心品味。
萧允中到现在已91岁高龄,多少春秋逝去,他对《曹娥碑》、《孝经》不知临了多少遍,自己也记不清。萧允中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洛神赋》、《索吴绵帖》、《无逸帖》、《太平兴国禅寺碑》更是致力研习,深得其书法真谛,并将古人的笔法、韵味融入自己的风格中。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萧允中的书法成就不凡,得到了区内外同行的认同,成为享有盛誉的宁夏著名书法家。一些书法家对他的字这样评论: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见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