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高庙又称上帝庙、玉皇庙,原名为玄武观,始建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到了宋代,当朝皇帝为避其祖赵匡胤名讳,遂诏告天下将玄武观统改为真武观。根据有关史料上记载,灵武高庙前后修建过多次。从公元600年至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因黄河水泛滥,城池及庙宇坍塌,两次移址在城北7里处建新城,即灵武城现址。新城建造好后,随即又重建了真武观。从现有的基台及构成情况看,原庙宇规模不是很大。自明代后,经过逐年修扩使此庙成为庙宇群,真武观也改称上帝庙。根据庙内塑像的构成情况,灵武高庙应为儒、道、佛为一体的综合性质的庙宇。据《嘉庆灵州志迹》城貌图标明的位置来看,高庙坐落的位置正是明代城墙修建处。由此我们得知,自明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至今,高庙的位置再未变动。
由于其建筑位置位于灵武城中最高处,登上庙俯瞰,全城皆收入眼中,故老百姓习惯上称上帝庙为高庙。
高庙整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它布局严谨,为逐层拾阶增高。
主体建筑始终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各有配殿,结构、面积相同。高庙共3层,每层重楼叠阁,亭廊相连,檐牙相啄,脊角伸展,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建筑群。据一些老年人回忆,为了建好高庙,使其充分吸纳各地的建筑风格,1941年5月3日高庙重建时,从河北、陕西等省聘请具有高超技艺的民间工匠来修建高庙。历史上,灵武属边疆重镇,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故城中庙宇数量很多,如火神庙、精忠庙、鲁班庙,等等。由于香火鼎盛,逢庙会、节日除本地的百姓拜佛敬香外,陕、蒙等周边省区的群众也源源不断地赶来参加活动。高庙自修建完工后,得到了百姓的呵护,香火旺盛,名气大增。但是由于旧社会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特别是在历次战火中多次遭劫难,高庙最终于清代兵乱战火中毁坏。1940年,由灵武知名人士郭创业及部分官吏、百姓动议出资重建,并将呈文上报有关部门。
郭创业系灵武人,家住在县城火神庙旁的尹家拐子处。本人是个开馆子的小掌柜,精于白案面点制作。他经营多年,家中经济略有盈余。为什么他对修建高庙这样痴心?对于郭创业来讲,其中有一段特殊经历让他刻骨铭心。民国战乱时期,有一年土匪进城抢劫,将郭创业从饭馆挟持到谢家井巷。土匪没有抢到钱后凶相毕露,将郭创业砍倒后离去。谁知郭创业命大,脖子经土匪刀砍后,气管和大动脉竟未断。晚上家人将他抬回,发现他还有气,就请大夫给他治疗了一段时间,他竟又活了下来。郭创业大难不死,成为灵武的一段奇闻,人们给他起了绰号“郭砍脖子”。郭创业没有被土匪砍死,他认为是神灵保佑,此后一改过去辛苦劳作、攒钱不愿花的习惯,开始济贫救困、乐善好施。为感谢神灵的救命之恩,他发下誓,要修建被兵火毁坏的高庙。有了这个想法后,他经常在自己开的小饭馆和食客谈起这件事。
天长日久,这个愿望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为了能得到县政府的支持,郭创业一趟趟去找县长赵旭东和灵武商会会长赵文秀。郭创业多次的申请及恳求,使赵旭东、赵文秀感动了,决定支持这一想法。经过多次商议,他们决定向社会集资共同建庙,并和社会上的贤达、工匠反复讨论庙宇的结构、规模、用料等问题,征集了很多方案,而且募捐了不少建庙资金。在筹集资金中,郭创业表现最为突出,甚至拿出了全部的积蓄来支持高庙的修建。针对过去高庙低,容易被洪水侵袭的弊端,赵文秀和县长赵旭东去找国民党灵武驻军暂九师师长卢忠良,恳请卢忠良给予帮助,解决地基工程中存在的困难。卢忠良和参谋长何晓霆、副师长万永和商议,表示积极支持地方公益事业,高庙地基土方拉运的工程由暂九师完成。暂九师的介入,使基台12900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问题迎刃而解。经过准备,1941年5月3日,暂九师的士兵开始垫土方。那时没有什么机械和设备,土方全由暂九师的士兵用背斗背,一层层填入,再用夯夯实。由于工程量大,非常辛苦,很多士兵的脊背被磨得掉皮。灵武城的老年人说,卢哑子(卢忠良声音嘶哑)师长为地方办了一件好事。高庙的台基加高,弥补了建筑物高度不够的不足,提高了防腐、防火、防盗、防洪的能力。同时,增强外观的宏伟气势,使主体建筑更显得高大、巍峨。
为保证高庙修建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一年,灵武还成立了高庙修建委员会。卢忠良、赵文秀任会长,县长赵旭东为主任委员,赵兴业为常务委员会筹办员。委员会下设四个股室,为工程、募捐、会计、总务四股,赵文秀、李宝轩、郭创业、崔昌成、贺裕华分别为四股正、副负责人。这个委员会的成立,为工程精心组织、有条不紊地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程股主要负责施工上的具体事务,他们贴出红榜,广泛从社会上征集施工人员,而且不辞辛劳从陕北、中卫、平罗请来了一批能工巧匠参与施工。有名的木工师傅陈永宽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在这一古建筑的修建中,木质结构占的比重非常大,技术要求比较严。陈永宽领着陈万富、韩永先等弟子,先是到中卫高庙观摩了几天,并将中卫高庙的整体造型细心地用笔画出来,回灵武后,很快将高庙模型做了出来,这对于建灵武高庙起到了很大的参考作用。陈永宽识字不多,但多年来他走南闯北,曾参与修复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古建筑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古建筑修建经验。在重建灵武高庙中,最难的是亭榭楼阁的构造,既要求美观牢固,又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陈永宽和徒弟在一些大殿、偏殿中的屋顶构建中,大胆地采取抬梁式木质结构。他们在立柱上架梁,梁上抬梁,形成极为美观的造型。这样做不仅将整个高庙的高度提高了,而且达到了造型别致、空间增大的目的,且符合力学原理。陈永宽是个性格倔强的匠人,他秉性耿直,眼里揉不进沙子。在施工中他对工艺要求非常严,根本不允许在质量和工艺上有丝毫马虎。师徒的默契配合,使柱梁、榫卯的衔接十分精密,整个工程质量全部达到优良。因从外地请来了不少绘画、雕刻的匠人,所以高庙木质结构中的梁坊、斗拱、廊檐、悬瓜的构件上,人物、花鸟、鱼虫的雕刻栩栩如生,而且一些工艺及效果超过了中卫高庙。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榆林来的雕塑大师,他们的雕塑手艺堪称西北一流。在雕塑高庙的佛像时,他们讲究技法和布局,将几十尊佛像的神态雕得极为生动,有的慈祥,有的狰狞,有的沉思,可以说神形兼备。绥德石匠也技艺非凡,刻出的石活疏密得当,朴拙中有灵性,灵性中有朴拙,得到灵武百姓的称赞。
修建高庙开工后,每日帮工的很多,上至县长赵旭东和商会会长赵文秀,下至平民百姓,有空闲时都来帮忙,给木工打下手拉锯,去瓦工脚手架上接砖,在地上搅拌泥浆。每天工地上人非常多,就连患眼疾的张耀庭厨师也放弃自己的生意不做,出来给工匠们做饭。郭创业看到修建高庙的愿望已成事实,更是欣喜若狂,歪着脖子,每天在工地上不停地走动观看,隔三岔五地将自己的拿手小吃“火烧子”送到工地,给工匠们充饥,受到工匠们的称赞。
灵武高庙经多方努力于1945年夏竣工。由于这次建筑高庙大胆起用了河北、陕西一带的民间能工巧匠,采用台基、木质结构相结合的构建方式,沿中轴线的两侧进行布局,围绕着最高建筑展开层次,达到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使主建筑“三清殿”在众亭阁楼榭的烘托中显得格外高大壮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高庙的修建汲取了历史上的一些教训,在高度、造型、防震等工艺方面进行了改进,同时采纳中卫高庙等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优势,在雕塑、彩绘上精雕细刻,使高庙成为精美的古建筑精品。
高庙建成后,宁夏的一些著名书法家书写了不少书法作品,悬挂在高庙管理委员会的两间房子内,有的还被精裱在殿堂的墙壁上。书法家王芸的四尺行书中堂“鹅”字凝重古朴,端庄劲健;吴润章的隶书中堂质朴厚重,格调高雅;拔贡李玉鼎的小楷“杨状元四足歌”温文儒雅,恬静平和;拔贡唐万寿书写的“南天门”清雄厚朴,刚健豪纵。就连宁夏最高统治者马鸿逵闻知后也撰写了碑文,被勒石成碑后,立在了高庙的西边。
为了管理好高庙,1945年秋成立了高庙管理委员会,百姓们推荐郭创业为庙会会长。他的辛勤劳动和良苦用心,得到了灵武百姓的认可。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为传统庙会,前来上香及观光者络绎不绝,使灵武的庙会极为风光。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庙又遭浩劫,台基下被挖空,改造成防空指挥部,拆下的木料全部用于各乡镇卫生院建设。一些上了年纪的灵武人还记得拆高庙那年,雷声震耳欲聋,狂风劲吹,雨点子砸地。也许是苍天对拆高庙的愚蠢行为的不满和震怒吧!在拆高庙的那段时间里,郭创业的儿子郭天寿坐在不远处,手中提着一只酒瓶,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他是为高庙的命运而惋惜,还是在思念其父郭创业等老一辈人当年付出的心血。面对这样的政治风波,他不敢出声评论,只能借酒泄愤,任泪水滴落,最后被妻弟李青海慢慢地劝了回去。他一步一回头,那种凄凉,那种情景,很多人看见都摇头叹息。曾建造高庙的很多工匠的后辈人都站在远处,看着高庙被拆的情景,脸上的表情非常凄惨。因为高庙渗透着他们先辈的汗水和辛勤,这里面有他们的聪明才智,有他们的理想与信仰。
1980年,有关部门利用了高庙台基,在上面安装了电视塔。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灵武人赵杰等人联名上书县委、县政府,要求重新修建高庙。为此,时任县委书记的赵金山数次召集常委会专门讨论此事,县委领导统一思想后,形成文件上报自治区文化厅。1991年3月,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依原貌重建高庙。消息传出后,灵武人欢欣鼓舞,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资,一些工匠又云集灵武,一些老人不计报酬参与高庙的建设。购石料、雕栋梁、精彩绘、细塑像,各路人马各显身手。赶时间、抢速度、抓质量,高庙很快又重显雄姿。1993年8月,重建工程竣工。这次高庙重建本着依托原貌、高于原貌,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施工。高庙管理委员会委托西安古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使新建的高庙更显得雄伟庄重、气势壮观。在高庙设计中,原县政府副县长陈玉祥拿出珍藏的20世纪40年代建造的灵武高庙照片,供设计者参考。在这个基础上,设计院在一些细节上进行加工处理,使今日的高庙在抗震、防火等方面更加完善。现在高庙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庙宇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正殿高30米,台基高11米,整体庙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南天门、观音阁、无量殿、王母殿、玉皇殿、三清殿,两侧有钟鼓楼、文昌阁、武昌阁、天王殿等11座建筑物。走近高庙直接映入眼帘的是高庙山门,山门用青砖精雕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慈心劝众生诸恶切莫作”,下联为“悲愿救迷津众善必奉行”,横批为“护国安民”。两道偏门的上方刻着“镇恶”、“扬善”两方警示砖匾。进入山门,迎面是雄伟的庙宇群,沿33级台阶而上为庙宇正门,上悬“南天门”匾额。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梅开二度高庙重现雄姿”,下联是“人聚三秋灵州又添异彩”。南天门两侧有两座偏殿,内塑灵官、天王诸神佛。过南天门,进二道门入天井为庙宇中楼,天井上层是观音殿,通过甬道达北部正殿。两侧各有两座独立庙阁楼宇,东侧为钟楼、文昌庙,西侧为鼓楼、武昌庙。正殿为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顶分三层叠合,是整个高庙群体中规模最大的殿。正殿门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殿宇辉煌人杰地灵千古迹”,下联是“神功浩荡物阜民安万年昌”。正殿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大雄宝殿,塑有释迦、如来诸佛。正殿后有夹道,有东西两木梯可登上二层。二层殿内塑玉皇大帝诸神。二层与观音殿有木道相通,两侧有木梯可上三层。三层殿内塑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神像。整个高庙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层层相距,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将各个殿堂衬托得庄重大方。建筑群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门楼雕刻图案精美,楼顶藻井构图色彩艳丽。壁面名人书画墨气淋漓,各具千秋。一些历史传说绘画栩栩如生,想象丰富,形象生动,笔法细腻,其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大大超过了20世纪40年代所建的高庙。
进入21世纪,在灵武市政府、高庙管理委员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至2004年,共集资近50万元建造了高庙山门、东边佛殿堂,并在庙宇上修东、西走廊各20米,台下东、西长廊各40米,在四周栽植松树、银杏、花槐、碧桃等树木花卉。2001年,市建设局积极与各方面协调,拆迁了高庙两侧几十家住户的民房。公共事业管理局的400名职工清理了高庙前的废墟,在庙前铺设了花砖、建造了花坛;将16432平方米的院落内的杂土全部挖去,换上有机肥和黄土,广栽树木,种植草坪。经过整修,高庙绿化面积达8716平方米,栽种树木1391株,成为一座环境幽雅的公园。经过数年的精心管理,公园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将高庙烘托得更加壮观美丽。
登高远眺,黄河蜿蜒北去,千顷稻浪,果林葳蕤,花果飘香。夜晚霓虹灯闪烁,高庙以又一种优美的姿态耸立于星光闪烁的夜空。看着今日的高庙,人们感慨不已:多少次被毁,多少次又被重建。高庙是灵武人的骄傲,也是灵武前进发展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