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是中国最大的回族人口聚居地,回族人口有210万人,占宁夏总人口的35.31%。清真寺是回族群众做礼拜的场所,又称礼拜寺,同时又是宣传教义、培养宗教职业者的讲坛和学校。“清真”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是“清净无染、清真高洁、纯净洁朴、至清至真”的意思。
经过多年历史的发展,每个朝代中对清真寺的解释都有不同。如唐代人们把清真寺称为“礼堂”,宋代叫做“礼拜堂”,元代叫“清教寺”、“清真堂”,明清时期,人们将伊斯兰教的寺院统称为“清真寺”。
滔滔黄河水滋润着灵武广袤肥沃的土地,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着23万回汉人民,其中回族群众有11.5万人,占灵武市总人口的49.7%。所以,无论是在市区、乡镇,还是在偏僻的村落,到处都可以看见高高耸立的清真寺。
1953年10月,灵武县人民政府对全县清真寺情况进行普查。那时候,灵武地区共有清真寺111座,房间1705间。这些清真寺大致属于伊斯兰教的5个教派,即:格底目、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得忍耶、伊赫瓦尼。
这几个教派中,有教长111人,开学阿訇43人,满拉266人。
灵武在汉惠帝时就置县,千百年来,在岁月的前行中,它除了吸纳、融会其他各地的文化、习俗之外,还接受宗教等方面的传承。在很早以前,伊斯兰教就传入灵武了。据有关志书记载,灵武东塔镇黎明中寺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崇兴镇的台子清真大寺始建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郝家桥镇关渠村6队的清真寺建于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郝家桥镇吴家湖6队的上甘渠寺建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位于市南街的清真大寺始建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这些清真寺年代久远,建筑风格各有特色,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伊斯兰教的宣传、信奉情况;另一方面折射了当时灵武回族聚居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如崇兴镇的台子大寺,初建时只有5间房屋的礼拜殿,4间偏房,其中两间供开学阿訇居住,另外两间是上寺群众洗浴用的水房,可见当时回族群众的经济状况是很差的。到了民国年间,由于崇兴一带出现了何义江的聚源恒等商铺,促使这一带经济快速发展,信教群众越来越多。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寺院不断扩建,使这座清真大寺以新的气势、新的规模耸立在绿浪平畴中。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灵武大地上回族群众自愿捐款修建清真寺的情况越来越多。当今的建筑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广纳南北方建筑的艺术之长,使灵武的清真大寺体现了庄重、美观、典雅的特色。
灵武的清真寺建筑大致分为两大风格,一是借鉴于中国古典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采用四合院的布局修建。清真寺的方位是坐西面东,大门朝东开,直对做礼拜的上殿。南侧是上寺群众沐浴的水房,北侧是阿訇讲学、休息的教室和住房,东面是满拉的宿舍。这种古朴、庄重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精湛的民族建筑艺术。这种建筑风格除了在灵武处处可见之外,在宁夏其他地方也到处可见。最有代表性的是同心县的清真大寺,我曾几次去过那里。这座大寺很有名,大殿基础牢固,飞檐高脊,视觉美感度强。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夏建立豫海县回族苏维埃政府,曾在这座寺院召开了庆祝大会,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使它闻名于华夏。二是随着改革开放,阿拉伯国家的建筑风格传入中国,冲击了原来封闭、古老的伊斯兰建筑模式。今天的清真大寺,屋脊采用圆柱拱顶式建筑工艺,大殿顶方设有绿色圆顶,圆顶上凸显一勾新月,圆顶四周各有一个小的圆顶并带有新月。这种图形反映了伊斯兰教群众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寺院的东北拐角是拱形建筑邦克楼。整个建筑物对称、和谐,在翠绿和洁白的色彩搭配中,显得格外醒目,清爽自然。灵武清真寺中规模较大、能代表灵武地区民族建筑特色的还有南街清真寺。它在建筑时曾借鉴于同心清真大寺、银川南关清真大寺的模式,力求在色泽搭配、房屋构造上有所创新。它的建成,在灵武建筑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南街清真寺的高楼典雅醒目,大殿庄严肃穆,可容数百人同时做礼拜。院中的小礼拜房、邦克楼、浴室、宿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得美观、和谐。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清真寺内上殿之中不供奉偶像,装饰图案也不用动物图形,而以《古兰经》扉页画面、麦加圣图、刻有赞主赞圣的牌匾为主。正殿的壁龛背向圣地麦加,地面用木板铺设,木板上面是纯羊毛制作的拜毯。随着近几年经济条件的好转,一些拜毯制作也很讲究,一方方一块块,平铺在大殿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上殿里的高度一般有6~8米,殿顶采用人字梁或抬梁式木质结构,合理地利用了建筑学上的力学原理,不仅使建筑增加了高度而且稳固防震。
窗户和门一般都是5米左右的高度。满拉每天认真擦洗门窗玻璃,使上殿永远显得宁静、明亮、庄重。出了上殿,下10级或15级台阶,就到了院子。清真寺的院子一般都很宽敞,上寺群众在这里聊家常和聚会。清真寺内的另一个设施是水房。水房是上寺的穆斯林群众沐浴洁身的场所,也是清真寺重要的设施之一。水房内是一个宽2米、深1米的排水池,中间是用木板和角铁制成的架子,架子中间是两道水管,通着热水和冷水,每隔30厘米左右接着一个水龙头。架子分两层,放置着汤瓶。水池四周是木制长条板凳。水房的两侧设有供大净的洗浴房和锅炉房。邦克楼也是清真寺的重要设施之一,每天有专人敲梆子报时,告诉上寺信教群众按时礼拜。
灵武地域广阔,东南西北的清真寺建筑虽大体相同,但局部地区受邻县及外省区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梧桐树乡与黄河北岸的永宁接近,这里的白滩寺的建筑风格就受到永宁一带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影响;马家滩距盐池很近,清真寺建筑就受到盐池的建筑风格影响。
我曾到郭家桥、郝家桥等清真大寺的建筑工地去考察过,这些地方很多教民的亲戚来自吴忠、永宁,所以除了在文化、生活等方面受到影响,在建筑自己的清真寺时也不由地融入了他地的风格。今日灵武的清真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