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前,灵武城尹家拐子(今中心巷和人民街交叉口)开着一个郭家馆子,有3间铺面、2间厨房,每天顾客很多,生意非常好。
馆子的主人是郭创业,人们都叫他“郭砍脖子”。
郭创业在20多岁时从事贩菜生意,稍攒了点钱后,约上人经常去内蒙古的蹬口、左旗、巴盟及陕北等地贩运水果。郭创业聪明、胆大,能吃苦。
他深知灵武的水果品质好、名气大,很受外地人的喜欢,所以不停地往外贩运,故生意很好。过去交通不方便,在贩运水果时,危险之事常有发生。一次在内蒙古蹬口处渡河时,浪大船重,船在河中翻了,郭创业落入河中差点丢了性命,这是他第一次遇险。自此,家人劝他不要再贩水果了。郭创业听从了家人的劝告,用积蓄的钱在尹家拐子处买了房子,开起了饭馆。郭创业的饭馆主要经营炒揪面、夹板小吃、米饭、黄焖羊羔肉、醋蒜羊头、蒜泥羊蹄子和馍馍。郭创业走的地方多,看到的菜肴也比较多,再加上他心灵手巧,做出的小碗黄焖羊羔肉非常有名。其做法是先将羊羔肉剁成核桃大的方块,浸泡出血水,下锅慢火煮开后捞出,用各种调料入味,加粉面勾浓芡将肉块拌匀,上笼蒸半小时,再入锅加黄酒,复勾一次芡,微火焖20分钟出锅。经蒸和焖两道工序,羊肉酥香滑嫩,味美异常。但在灵武人眼里,他的面案厨艺更为出色。他能做出几种特色面点。
一是火烧子。先是将面用温水和好,反复揉,揉到面皮发光、韧性非常好时,分成小疙瘩,捏成窝窝,将盐水、香油、茴香粉、薄荷粉放到面疙瘩的小窝窝内,将面放在案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成为饼子状后放入一种叫“端炉子”的炉内烘烤。这种火烧子放多日不坏,吃起来非常香,韧劲很好,用老百姓的话讲“有个嚼头”。二是“雪花”。“雪花”有点像现在的糕点。第一步用温水、香油和成面,将面擀开抹油再揉到一起,然后擀开再合上揉,反复多次后,将面捏成圆状,将煮熟的花豆、冰糖、芝麻、青红丝拌成的馅包进去,放入火炉内烤熟。这种叫“雪花”的糕点吃起来香酥不腻,一些老年人现在提起来还赞不绝口,称郭创业做的“雪花”是灵武一绝。拿起一个“雪花”,用手一揉可以成为一把碎末,可见酥到了什么程度。过去灵武的一些人家在过年或走亲戚时,总是要在“郭砍脖子”的饭馆称几斤“雪花”,用以送礼。
郭创业的绰号为什么叫“郭砍脖子”?俗话说,树大招风。郭创业早年贩水果,中年开馆子,名气慢慢传出去了。民国年间,一天下午,土匪进城抢劫,抓住了郭创业,向他要钱,他未给。土匪从尹家拐子饭馆把他拖走,一直拖到近300米远的谢家井巷,连砍了他三刀,并用火筒枪向他开了一枪,打在了他的左胳膊上。郭创业的后脖颈上被砍了三道很深的大口子,血流了很多,昏迷了过去。土匪走后,郭创业的女人壮着胆子喊了几个邻居,用门板把他抬回,准备后事。后来发现他还有气,就用棉花灰、鸡毛狗等草药将血止住,并请来大夫医治,疗养了几个月后,郭创业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三刀一枪大难不死,谁都说他真是命大的人。但在他的后脑勺和脖颈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口,左胳膊上留下了一个很大的伤疤,故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郭砍脖子”。这是郭创业继翻船后遇到的第二次大难。
郭创业经这次大难后,思想上一些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患了类风湿病,手、脚、腿都变了形,成了半残废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他决定开始行善积德。他立誓修庙,一是感谢神灵保佑他大难不死之功德;二是祈求神灵保佑他一家平平安安,身体安康。在1941年建灵武高庙时,郭创业将家产多半捐给庙上,而且为修建高庙四处奔波,出了很大的力,被人们推举为高庙管理委员会会长。郭创业晚年患膀胱癌,那时医疗条件也不好,他患病之后难以忍受疼痛。为了不拖累儿女并早日解除痛苦,一天晚间他投井自尽了,享年68岁。
郭创业生有二男四女,郭天寿是他的儿子,排行老三,生于1920年阴历十一月十一日,也是灵武很有名的厨师。他少年时在其父开的郭家饭馆中耳濡目染,既做伙计也给父亲当下手,学到很多做厨的手艺。他会做的菜很多,红烧鲤鱼、坛子肉、扒羊肉条、丁香肘子这几道菜都做得非常出色,得到了人们的赞誉。20世纪40年代前他在父亲开的饭馆打杂和当帮手,解放后曾和有名的厨师金彪给驻扎在吴忠董府的解放军511部队做饭。当时尽管条件不好,但他满腔热情,细心烹调,部队的干部、战士对他做的饭菜非常满意。一次郭天寿的三女儿有病,部队还专门派了个女军医来灵武给她看病。郭天寿非常感动,逢人就说解放军好,干活更卖力了。俗话说:“匠人是犟人。”郭天寿生性很犟,不会溜须拍马,因此一生坎坷。他先后在县农机局、招待所和自治区某些单位工作过,做了一辈子饭,为很多人服务过。
他除了做厨外,有两个嗜好。一是闲暇时和人玩个纸牌、赶个三猴子,赌资不大,图个开心热闹;第二个嗜好是喝酒。他有几个关系很好的酒友,如中医钟玉秀、修车子的冯子贤、饮食公司的郑万财和陶保全、北门果园村的农民沙忠和华清。他和这些朋友相聚时,总要喝得酩酊大醉才罢休。他很少自斟自饮,但有一次,老郭喝得大醉,两天没醒,差点要了命。那是1968年拆高庙那一天,老郭闻讯后赶去,当看到人们轰隆隆推倒神像、拆大殿、挖庙脊、推立柱时,郭天寿泪水涟涟,好不伤心。1941年,其父郭创业为建高庙东奔西走,费尽心血,高庙的一砖一瓦无不浸透着父辈的心血。而今天,父辈们用汗水、用心血建的高庙毁于一旦,郭天寿似万箭钻心,痛苦不堪,他借酒浇愁,喝得大醉,被妻弟李青海拉了回去。
逢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1991年灵武第二次建高庙,郭天寿欣喜万分,到处化缘,为修建高庙不停地奔波。他曾去崇兴、新华桥、梧桐树等乡镇四处游说,动员亲戚、好友捐资,为重建高庙捐资两万余元。他家的生活并不宽裕,他到处奔走时,5角钱的车费都舍不得花,建庙时他却捐资不少。在开工建设时,他多次买肉、买粮、买西瓜往高庙上送,慰问工匠。很多人对郭氏父子两代人建庙的善举评价很高,至今赞不绝口。郭天寿在2000年11月24日因患脑血栓去世,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