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24

第24章 灵武的酒作坊及其他

解放前,灵武一些旱地长年种着高粱、大豆一类,除了食用及牲畜用料外,还有一部分用于酿酒。大概与气候有关,灵武一带汉族老百姓都喜欢饮酒,尤其是冬季和逢婚丧嫁娶等大事,男人们都要喝酒。上世纪40年代前灵武各个店铺没有卖瓶装酒的,只有酒坊出的老白干烧酒。做酒比较有名的是灵武人唐谦,他在南门开了一个烧酒作坊。据一些老年人讲,这个作坊在清代还酿造出“羊羔美酒”,曾进贡给清代皇室。

烧制这种羊羔酒一般在每年的冬春两季,主要原料为羊羔肉、红枣、粮食、酒曲等。

羊羔选用灵武磁窑堡园疙瘩、高立墩及临河沙沟一带草原上的,这几个地方的羊羔肉不腥不膻,是制作“羊羔美酒”的上等原料。红枣选用灵武东门外百年枣树上结的,这种长红枣个大、色红、肉厚、味甜。井水选用县城内的谢家井之水。这口井在清代开凿,井水清冽甘甜,水质极好,过去灵武很多酒作坊、豆腐坊甚至有些人熬大烟都用这口井的水。在旧社会,一种工艺、一种配方,往往关联着某些人的命运。所以,羊羔酒酿制的工序是保密的。

它的配方只有唐家极少数人掌握,特别是祖传的勾兑方法,别人是无法知道的。而且这种酒制作出来后,不得在社会上销售,因为这种酒多用以进贡朝廷。故酒生产出后被封存在仓库里,官府加盖封条并派专人看管,待秋天,由官府专人押送。至于送往何处,唐氏酒坊的人也不敢过问。盛放酒的容器是用灵武东山的红柳条子编成的笆斗。笆斗编好后,用猪血和石灰调成浆,一遍遍刷在斗面,边刷边贴黄麻纸。这种笆斗阴干后,密不透气,经久耐用,盛酒不变味,是非常好的盛酒器皿。

中国历史档案馆对外开放后,有人查阅到一条很重要的记载。1984年10月20日的《兰州晚报》刊登了一篇有关当年灵州酿制羊羔酒及皇室领用的文章,其中有一段雍正皇帝的话:“在宁夏灵州出一羊羔酒,当年进过,有二十年宁夏不进了,朕甚爱饮,寻些来,不必多进,不足用时再发旨意,不要过百瓶,密喻。”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喜爱灵州羊羔酒的程度。

据一些老年人讲,唐家酒坊酿造出的羊羔酒很有特色,它养肝明目、强体健身、滋阴壮阳、健脾益肾,饮后甘甜爽口,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

除唐家酒坊外,灵武城还有几家用高粱等五谷杂粮烧制白酒的作坊。

他们烧制白酒的工序不复杂,挖几口窖,在几间没有隔墙、间口很宽敞的平房内安放几口大蒸锅便可生产。由于灵武水质好,所以这些作坊酿造的酒很醇香,各店铺都喜欢从这里进货,一些人家也用黑瓷罐子去打酒。店铺将酒大批量地买来后,再分装到几个酒坛子内,放置在店铺的木制柜台上,上面放着盛满黄米麦麸的布袋,压住坛口,防止气味流散。旁边放上几个小碗和舀酒的各种提子。一些城里的居民或进城的农民喜欢喝酒,就直接到店铺里买上一二两,在柜台边喝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就生动地描写了这种在柜台前喝酒的情景。

灵武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的支持,各地都在努力发展经济,灵武农场首先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酒坊。这里的师傅先后到贵州、四川等地名酒厂家学习过酿造技术,有的师傅受过父辈酿造技术的传授。所以这个酒坊的技术力量比较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生产出“灵农大曲”酒,很有名气,风靡了一阵。那时“灵农大曲”是凭票供应,不是随意能买到的。马家滩供销社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维修仓库时,有人发现,在仓库的拐角还存放着两箱70年代灵武农场生产的“灵农大曲”。这些酒的颜色已发黄,但打开后醇香扑鼻,饮入时,味道纯美,简直可以和茅台酒相比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酒厂关闭了。1955年,灵武园艺场也曾建起了一座酒坊。

这里背靠东山,树木成林,水质很好,生产出的酒清香宜人,很受欢迎,但后来这座酒坊也关闭了。70年代初期,县食品公司又在县城西北角办起了一座酒坊。这座酒坊的车间很大,最北边有4个发酵池子,每个池子可以装数千斤酒糟。蒸酒的锅很大,是用优质铁皮焊成的,下面有一个漏子,锅热后,酒随着蒸气从漏子流出。这座酒坊由姓袁的一个老师傅负责技术指导,酒坊共有八九人。那时的酒坊都是国有企业,对于酿造工艺、配方和技术,互相不保守。食品公司酒坊派人先后到灵武农场酒坊学习,那里的师傅从不保守,耐心地给他们传授发酵、勾兑等技术。经过学习借鉴,袁师傅等人又将传统的民间酿造技术糅合了进去,故生产出的白酒有很大的市场。70年代灵武人家操办婚丧嫁娶等大事都用这种酒。它水质好,用料讲究,发酵时间恰当,味道醇香扑鼻,喝了这种酒的人都说口感不错。到了80年代,这座酒坊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关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