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35

第35章 民国时期的灵武县政府概况

前不久,我走访了灵武一些老年人,并查阅了有关史料,了解了解放前灵武县政府的情况。近期收看了电视连续剧《梦回青河》、《神医喜来乐》和纪录片《故宫》等,产生了一些想法:倘若灵武当年的城墙、店铺、街道、庙宇、旧县政府这些古旧建筑物尚存,那今日的灵武该有多大的魅力。想到此,忍不住写下这篇文章,只能通过文字把灵武旧政府的概况诉诸于人。

在上世纪40年代前,灵武县政府坐落在县城东西大街的东大街段(今公安局大院内),临街是一个青砖砌筑的大门楼子,安两扇黑褐色大门,左边门柱上挂着白底黑色用仿宋字写的“灵武县政府”的木牌,东西安放着用青石雕成的石狮子。进入县政府大门后,东边是看守所值班室,西边是政府警卫门房值班室。东西两面用青砖砌筑的照壁墙分八字立在大门内两旁。

院内有不少椿树,在地上留下大片浓荫。门内的两侧,东边是狱神庙和看守所的20多间牢房。这个看守所当时由韩全忠任所长。1947年,这里曾关押过在灵武开展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夏麟阁同志。大门内西边是营房,驻灵的国民党暂九师的一个排设在这里,负责县政府的警卫工作。沿大门由南向北用方青砖铺设着3.5米宽的走道,这条走道有60多米长。县政府内设置的一些科室位于走道的两边。军事科在东边,办公室是两明一暗,西边的收发室也是两明一暗。收发室的旁边连着会计室。正房的两个拐角是两个半间的小房屋,一间放着档案,一间为值班室。教育科也在西边,办公室是两间。会计室的房后是一个向西的通道,从通道可进入田赋粮仓管理处。田粮管理处分为两个科,当时叫田一科、田二科,各有两间办公室,全县的粮食收缴数量、账目都在这里核算,每天算盘声劈里啪啦响成一片。那时的工作人员黄世雄、李青玉,被人称为“铁算盘”。县政府大院正中的这条通道的尽头,伫立着8间大的办公室,正中是一个讲台,讲台的后面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中间4间是一个大会议室,会议室南北墙都安着门,平时可以直穿行走。两边各有两间办公室。东边这两间是地政科,地政科旁边是餐厅厨房,西边两间是民政科的办公用房。这4间会议室是灵武民国时期最高权力的集中地。按照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宁夏省政府关于县政府办公的规定,县长、秘书、各科科长、各科的一等科员,每天按时在此合署办公,处理事务。同时,这里是召开“县政会议”的地点。“县政会议”由县长主持,参加人员是秘书及各科科长、警察局局长。这个会议室被老百姓称为“大堂”。这个“大堂”中的立柱上,在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曾挂过县长秦学坚书写的对联,上联是“看四郊田园栉比赖秦渠灌溉早完国课报天恩”;下联是“望百里山川锦绣慕汉代循良谨守官箴作家法”。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程福刚到灵武任县长,在“大堂”的门口,也用白布书写过一副对联悬挂,上联是“图升官发财,为个人谋利益的滚出去”,下联是“能清廉正直,给大众办好事者请进来”。

民政科的西边是一个很大的操场,中间安放着插旗杆的青石墩台。每天早晨8点,各科室人员在这里升旗跑操。升旗时,由秘书领诵“总理遗训”,诵完后再升旗。操场的西墙外就是民居了,挨着县政府的是陆魁的当铺及几个小杂货店。东边地政科旁边的饭厅前,向东的院墙安装着一个木门,通向警察局。每天警察局派两个警员轮流换班,在县政府大会议室门口站岗。警察局的东墙外也是民居。在大会议室这排房子的后面,有一个院子,院子的北边地势较高,有3层用青砖砌筑成的台阶。上了台阶后,中间是6米宽的通道,两边各有3间办公室,都是两明一暗的样式。东边是建设科,西边为财政科。这排房子的地势要比会议室那排房子的地势高出近1米。这排房子被老百姓称为“二堂”。这个“二堂”在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曾悬挂过时任县长潘瀛书写的两副对联。对联用木头刻成,红底黑字。东边建设科门上的对联上联是“在位为官,去位为民,应识官民本一体”,下联是“待人以宽,治人以猛,拟将宽猛符初心”;西边财政科的门上悬挂的对联上联为“催科不免追呼,愿百姓早完国课”,下联是“有事勿如忍耐,劝众人莫到公堂”。这个“二堂”

房屋中间的两根立柱上在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还悬挂过一副木刻红底黑字对联,是时任县长李英华书写的,上联是“勤政爱民,但抱天良是父母”,下联为“奉公守法,要留地步于儿孙”。从这排办公室中间6米宽的通道向北走12米,尽头又是两层青砖砌筑的台阶,地势又比建设科、财政科这排房子地势高。上面坐落着4间房子,中间是两间会客厅。会客厅里面的东西墙各开一个门,通向内间的房屋,东边是秘书室,西边是县长室。县长室里有很大一个写字台,放着4把木制靠背椅子,西北角盘着一个火炕,墙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书写的“博爱”两字的条幅。这排房子被老百姓称为“三堂”。这排房子的5米外是县政府的后北墙,墙外是大街(今人民街)。

县政府的房屋建筑,全部是土木结构,石头基础,用青砖砌筑着砖基。

两边山墙的柱子是用砖砌的,墙体全是用土坯砌成,起脊挂着半筒式小青瓦。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县长是张国维,兼灵武县田赋粮仓管理处处长。他原籍是宁夏金积县人,毕业于陕西武功农学院,时年34岁。田粮处一科科长是孙道和,二科科长是朱璠,军事科科长是雷星耀,会计室主任是陈明新,地政科科长是李含秀,建设科科长是张秉安,教育科科长是胡正义,民政科科长是郭良才,秘书是戴孟溪、陈明德,一等科员是吴万寿,财政科科长是刘凤歧,警察局局长是王中立。收发室有两个人,乔俊、唐礼。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历任灵武县知事、县长的情况是:谌雪涛,籍贯湖南湘阴,任职年份民国元年;程宗尹,籍贯河南,任职年份民国元年;刘秀柏,籍贯四川绵竹,任职年份民国三年;秦学坚,籍贯江苏,任职年份民国四年;余鼎铭,籍贯陕西长安,任职年份民国五年;邹润农,籍贯湖北岳阳,任职年份民国七年;王之臣,籍贯湖南宁乡,任职年份民国八年;王权,籍贯湖南,任职年份民国九年;梁俊冕,籍贯甘肃天水,任职年份民国十年;潘瀛,籍贯浙江,任职年份民国十一年;余泽溥,籍贯辽宁沈阳,任职年份民国十二年;于德绥,籍贯山东蓬莱,任职年份民国十三年;叶生,籍贯山西晋城,任职年份民国十四年;胡风阁,籍贯河南南阳,任职年份民国十五年;岳绳武,籍贯甘肃,任职年份民国十六年;魏烈忠,籍贯甘肃皋兰,任职年份民国十七年;徐杨玉,祖籍贯河南,任职年份民国十八年;苏荫堂,籍贯山西,任职年份民国十九年;刘征武,籍贯甘肃,任职年份民国二十年;仁永,籍贯辽宁沈阳,任职年份民国二十一年;程福刚,籍贯山西太原,任职年份民国二十二年;马敦文,籍贯甘肃河州,任职年份民国二十二年;赵牧,籍贯甘肃陇西,任职年份民国二十四年;黄本栋,籍贯湖北,任职年份民国二十五年;孙俭,籍贯宁夏中卫,任职年份民国二十六年;苏锡令,籍贯天津,任职年份民国二十七年;王宪之,籍贯甘肃兰州,任职年份民国二十八年;赵旭东,籍贯山东历城,任职年份民国三十年;李英华,籍贯甘肃泾源,任职年份民国三十二年;杨永廉,籍贯辽宁沈阳,任职年份民国三十五年;刘毅忠,籍贯山东,任职年份民国三十七年;张国维,籍贯宁夏吴忠,任职年份民国三十八年。

民国年间灵武县政权的历史沿革是:民国初年灵武最高的行政机构为灵州公署,属于甘肃省朔方道管辖,最高行政长官称为知事。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灵州公署改为灵武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宁夏省成立,灵武县归属宁夏省管辖。同年,国民党南京政府颁布了县组织法,县政府下设的行政机构设为4科1局,即财政科、教育科、建设科、民政科、公安局。它们的职能是:财政科负责赋税,上解、下拨资金及管理;教育科负责设办学校、文化普及等事宜;建设科负责林业、田园树林登记、优质树种培植学习、卫生、街巷建设等事宜;民政科负责疾病防疫、灾荒救济、兵士壮丁优抚事项;公安局负责地方保卫、社会治安等事宜。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增设了地政科,负责田地赋税、契约办理等公务。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灵武县政府下属的公安局改为警察局。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战事频繁,按照省政府要求,设立了军事科,负责征兵、壮丁组织、民兵训练等军事事项。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设立了水利局,负责灵武境内秦渠、汉渠管理及沟渠开挖、水政管理。同年,设秘书室,管辖收发室,负责撰写文件、审核各科室呈文及考勤,向省政府上报文件,下发各乡(堡)保甲文书。政府各科科长由县长亲自任命。各科人员编制是:科长1人,一等科员1人,二等科员1人,三等科员1人,有的科室还有雇员1人。科员的薪水开始时以粮食计算。1948年时,三等科员每月的薪水是6斗麦子(合现在大约是30公斤),按科员等级逐级增加,后来改成钱币薪金制。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解放了全中国。9月14日,解放军解放中宁。9月21日,解放军192师挺进灵武,时任灵武县政府县长的张国维、县参议长唐万寿、商会会长赵文秀率领着灵武的一些有影响的人物,赶到灵武南部的郝家桥乡去迎接解放军。9月22日,灵武宣布解放,解放军正式进驻县城。在县长室里,由解放军军代表、临时县长耿明同志和192师王政委,收缴了张国维佩带的两把手枪及秘书室一等科员吴万寿管理的黄铜铸制的“灵武县政府”印章。9月23日,在旧政府的大会议室里,随19兵团解放宁夏抽调的陕西三边干部及部分军队干部,按照命令对旧政府各科室、表册、档案、财产进行了登记、移交。自此,民国灵武县政府彻底解体,结束了其在灵武的执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