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傍晚,我散步来到灵州广场。站在广场艺术长廊下,凝望着广场在橘黄色的灯光中凸现出壮美的轮廓,倾听着广场配电室播出的《彩云追月》缓慢优雅的曲调,我渐渐地陷入了沉思。
上世纪40年代前,灵武城东门外3里多有一个地方叫教场滩,面积很大。《嘉庆灵州志迹》曾记述过这个地方,“教场在城东门外”。上了年纪的人们对这个地方的记忆都非常深。那是一个非常阴森可怕的地方,荒草连片,鼠兔出没,地面高低不平,到处是坟墓。一些年久失修的坟墓经风吹雨淋,塌陷出一个个黑洞,如同一只只巨大的眼睛,无奈地望着天空。被水冲成壕沟的低洼地,裸露着雪白的枯骨和死人脑壳,非常恐怖。由于是坟墓区,无人顾及,许多年过去,这块地方刺蓬茂密,有的地方野草长了半人多高,蛇爬鼠窜。靠东边长着两排树干很粗的白杨树,人们叫它们“鬼拍树”。
树上有很多乌鸦的巢窝,栖息着不少乌鸦,不时“哇哇”乱叫,使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晚间,教场滩飞舞着蓝色的磷火,老年人说那是鬼提着灯笼闲转。即便是白天路过,这里的环境和自然景象也是那么瘆人。走着走着“呼赤”一声,从草丛中窜出一只硕肥的野兔或睁着猩红眼睛的野狗,叫人倒吸一口冷气,不由得毛骨悚然。教场滩最西边的地方,倒是有几十亩大的平地,那是解放前灵武城百姓每年清明举行“城隍出府”活动的地方。这块平地是为举行诵经仪式,城隍庙的管事人专门安排人平整出来的。
教场滩是灵武历史上的第一个广场,在清代的史志上就有记载,是专门练兵的教场。翻开史志,让人浮想联翩。灵武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边陲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个教场,是一块特殊的地方,历史上曾有过多少雄兵骁将在这里每日操演呐喊。野草上闪烁的露珠,那是夏日兵卒在教场上格斗竞技,滴落在草叶上的汗珠;秋风劲吹野草的刷刷声,那是战死疆场的千秋雄魂在拼杀时刀枪剑戟发出的撞击声。40年代后期,灵武驻军暂九师和一些农民平墓还耕,填坑造田,荒芜的教场滩逐年被改造出一些高产的蔬菜田。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主,破除迷信,解除束缚,一些生产队加大了改造教场滩的力度,在这里盖起了民宅、开垦了田地。现在的教场滩青菜碧绿,瓜果飘香,树木成林。教场滩在人民的手中彻底改变了模样。
1947年,国民党暂九师驻扎灵武,兵士每日早操训练没有专用的场地,暂九师长官卢忠良和地方政府官员、当地绅士在城内四处勘查寻找合适的地方。灵武城内空地很多,但都是湖坑水塘。用土填湖修建广场,费时费工,很不合算。经过认真勘查,最终选定了县城西北角的一块地方。这是一块空地,面积很大,没有多少民居,只有关老爷庙、蚂蚁庙、罗祖庙3座庙宇。关老爷庙占地面积近3亩,庙的前后全是空地。卢忠良的暂九师在灵武建高庙时,官兵承担了垫高庙台基(墩台)土方的任务,在老百姓看来,卢忠良的官兵为当地百姓还能做一些善事。因此卢忠良部拆关老爷庙、罗祖庙、蚂蚁庙建广场,官方许可,老百姓也未进行阻止。庙宇被拆后,暂九师的士兵很辛苦,用极为简陋的工具拉土、夯实,用了半月时间将这块地填平整好,便成了很宽阔的广场。广场建成后,在最北边盖了一个南面敞开、屋顶起脊的戏台,每年过节,在这里演出秦腔等地方戏曲,让百姓和官兵观看。
平日暂九师的官兵在这个广场上操练,所以人们将它称为西操场。这是灵武历史上的第二个广场。
西操场历经了岁月的沧桑,记录了上世纪很多已远去的事件。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灵武的几次隆重的物资交流大会、一些政治运动中较大的集会、司法部门多次召开的公判会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里曾是灵武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人们记得最清楚的比较大的一些集会是:1966年2月广场上召开的“学习焦裕禄事迹,提高思想觉悟,改进工作作风大会”;1966年8月18日召开的“贯彻党的八届一中全会公报大会”;1969年12月15日上午8时召开的万人庆贺“灵武县民兵师武装基干民兵营成立大会”,会后举行民兵检阅仪式;1970年4月24日召开的“庆祝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大会”;70年代至80年代,这个广场召开的“‘一打三反’宽严大会”、“抓革命、促生产动员大会”、全县工农兵文艺调演和革命样板戏汇演、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大会,等等。这些大会和活动,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反映出了灵武的政治生活的动向。
我那时虽年幼,但也参加了一些集会,其中最难忘的是1976年9月18日在西操场的那次集会。那一天黑纱挂满了广场的四周,花圈、白花组成了海洋。灵武近两万人在这里集会,沉痛悼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场肃穆、庄严,一片哭泣声交织在沉痛的哀乐中。大会的场景,深深地印在灵武很多人的脑海中。1980年,县政府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西操场划归县文教科,新建了灵武第二中学。宽大的操场盖起了教学楼、办公室及教师、学生宿舍,自此西操场在灵武不存在了。
20世纪80年代后,逢改革盛世,人们改善城市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规划建设广场也提到了城市建设的日程上来了。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大客厅,是百姓的大居室。要建设好一个城市,广场无疑是城市最精致的名片。灵武为打造城市品牌,决定利用20世纪70年代在市中心拆除老文化馆、夏家院子、王老六的店铺、潘家门面房的空地建广场。县城中心广场由城乡建设科负责规划建设,由自治区建设厅村镇规划处设计。该广场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两侧物体相对称的方法规划设计。广场四角各摆置一座六柱尖脊休闲亭,烘托广场中心的主要建筑物,广场中心为四方亭阁,南北各是一座具有现代化风格的八角喷水池。
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感到这个广场面积还是很小,品位很低。经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方研究,决定在原广场的基础上向外拓展,以增加广场面积。在县政府的支持和有关部门配合下,拆去了供电局的办公楼,将原有的4亭1阁全部拆除搬往西湖公园,原来的树木全部挖去,在广场安装了高杆灯。第二次广场改造,人们在使用的实践中,感到建设是不成功的,仍未脱离呆板枯燥的模式,整个广场没有一棵树,没有一平方米草坪,全部硬化,只有中间孤零零的一架高杆灯,成为非常僵化无生机的建筑物。广场应具有让人们逃离城市喧嚣,聚会、休闲的功能,广场是城市空间的体现。而第二次改造的广场,夏季烈日下没有一棵树,让人望而却步。
晚上人们在广场闻到的是烤羊肉串、煮羊杂碎、炒揪面的乌烟瘴气,听到的是一片杂乱声,如同集市一般;到了白天,广场上是一片片油污,四处狼藉。
广场的第一次的建设、第二次的改造,没有给灵武百姓营造出一个休闲、娱乐、集会的场所,也没能突出灵武的地方特色,是城市建设的败笔。
2002年,灵武市委、政府针对广场存在的问题,以大气魄、大手笔,拆除了原百货大楼、家具厂办公楼、工商银行办公楼及食品加工厂,进行大面积拓展,将原有的小广场拓展到2.9万平方米,硬化面积1.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广场中心建造了一座下沉式八角形旱池音乐喷泉。在广场的最南侧建有半径3.25米、弧长58.5米、高10.72米的外挂花岗岩艺术长廊。在广场的北侧,高高树起4根直径1米、高9.19米的汉白玉石龙柱。龙柱后边建有两座正方形雕塑高台,两座高台四面为花岗岩浅浮雕,再现了灵武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广场安装柱顶灯22盏、地灯32盏、射灯38盏、草坪灯36盏、五光庭院灯16盏,使灵武城的夜间灯火通明。南边入口处建有国旗的升旗台,北边围绕艺术长廊东西两侧各耸立钢制旗杆5根,用于悬挂彩旗。
广场于2002年6月21日动工兴建,2002年9月21日竣工,工期90天。令我感到自豪和欣喜的是,我和同事们也曾为建设广场流过汗。广场即将完工时,广场铺设的花岗岩砖需要清理干净,工作量很大,工期又紧。按照上级部门安排,我和市公共事业局的同事300多人,在广场的烈日下整整工作了20多天,用草酸、去污净等将广场清理得干干净净。广场建好后,广泛向社会各界征名,定名为“灵州广场”。市政府将广场交给灵武市公共事业局管理。
自此,在露珠闪烁的清晨,在华灯闪烁的黄昏,在星光闪烁的夜色中,人们在这里聊天、散步、休闲游玩。广场绿草如茵,音乐不时响起,喷泉随之起伏,孔雀开屏形、叠花飞流形……呈现出妙趣横生、千姿百态的景色,给人感觉如梦幻一般。观看广场的美景,使人们忘记了劳累和疲惫,沉浸在水、草、石构成的恬静风光中。今日的灵州广场,成为灵武百姓一个极好的休闲场所,是灵武古城的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灵武市向外递出的一张精美别致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