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61

第61章 为灵武的艺术事业作出贡献的程季扬先生(2)

1949年5月24日上海解放了。解放军进驻上海后,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程季扬的堂弟程鸣之介绍他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的计划处工作。程季扬到这里后,受到解放军的尊重,有了很好的生活、绘画条件,他感到振奋和心情舒畅,在这里将自己的艺术才华充分发挥了出来。他忘我地工作,主办了期刊《华东农林》,举办了展示新生活的各种展览。特别是解放后上海第一次华东区土产展览会的举办,为程季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其艺术才能平台。当时,他负责农业生产资料馆的美工装潢设计。他设计时力求造型别致,构图新颖,受到领导及同行的好评。

这一次的才华展示,使他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1951年秋,农林部《华东农林》编辑李长年介绍他和中华书局的编辑华汝成认识。有了华汝成的举荐,程季扬开始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一些书籍绘制插图,并参与绘制一些地区的挂图,在中华书局等单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调动了艺术家们创作的积极性,也使程季扬的创作灵感不停地萌发。他画了不少描绘上海新变化、人民新生活的年画。他深入工厂、农村和工人、农民交朋友,画出了很多反映工人、农民新面貌的速写素描。在此期间,他和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刘开申的儿子刘熊成了好朋友,从刘熊那里学习到了画连环画的一些技艺。

1953年3月,受人推荐,程季扬到一家图片学社当绘图员。1956年2月公私合营后,他又转入上海教育图片出版社工作。这一年,他以娴熟、扎实的绘画技艺,为出版社绘制了大批的教育挂图。在春节前夕,又创作出版了很多内容新颖的年画。这个时候程季扬的绘画技法更加成熟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就在他信心百倍地大显身手的时候,反右运动开始了。

1957年,程季扬针对编辑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实事求是地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谁知大祸临头,他被划为了右派分子。单纯善良的程季扬根本没有想到,他后半生的道路会因此而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成了右派分子,人们和他无形中有了一道深深的屏障。有人敌视他,有人歧视他。他的话本来不多,遇上这次打击后,话更少了。他每天爬在绘图板上,一坐就是一天,绘制着图画,将苦闷压在心中。人在这种逆境中,特别需要家庭的温暖。不久,他和虹口区第五联合诊所的护士莫惠芬相识相爱了,这一年他们结了婚。

1958年9月,全国掀起了支援西北、建设边疆的热潮。程季扬心想,上海已是自己的伤心之地,再留下去也不太好,自己还年轻,换个环境也许对自己有好处。那时支援边疆的宣传力度很大,他的热血一下沸腾起来。他毅然告别了亲人,报了名,走进了支援宁夏大军的队伍里。那时银川市还没有大车站,交通条件不好,程季扬费了很大的周折才走到灵武。到灵武后,他被分配到崇兴学校任美术教员。当时,灵武还没有电,晚上学生都在油灯下做功课。他看到孩子们这样好学,内心触动非常大,决心好好工作,把这些孩子带好。1959年,大跃进的浪潮导致了浮夸风,从而造成了粮食减少和“低标准”的出现。人们用野菜和糠麸充饥,人人吃不饱肚子。作为江南出生的程季扬更是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他吃不上大米,每天都在饥饿中度过。在这时候,灵武的不少人没忘记他。一些领导和同事主动和他交朋友,一些学生经常到他的宿舍玩,给他带去一点青菜或土豆、萝卜。朋友们的真诚,使程季扬在困难中看到了希望,他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教学中。鉴于他的表现,1959年,组织上给他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

1959年10月,由于程季扬有美术方面的专长,他被调入县文化馆工作。到文化馆后,他以最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美术创作和培养美术人才的工作中。当时灵武没有搞美术的人,人们对绘画艺术很感兴趣,经常有学生、干部及一些爱好美术的青年们来叙谈,无形中在文化馆形成了一个美术培训中心。那些年文化馆的主要业务是画宣传画,所以程季扬经常在街上画水粉宣传画。这种画醒目,色彩艳丽,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看。文化馆干部陈曾竟多次建议程季扬配合公、检、法的工作,通过组画的形式,对社会上的不正当风气进行抨击。程季扬采纳了这些意见,他的组画在街上张贴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受到县武装部及公、检、法系统干部们的好评,对弘扬正气、抨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起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后来,程季扬又挑选重案、大案案例,用连环组画的形式在法院门前的宣传栏里进行广泛宣传,多次受到有关领导和同志们的表扬和鼓励。1960年,他的《少先队员》、《遍地是高炉》等多幅速写作品在《宁夏日报》发表。1964年12月,他创作了大型年画《春耕》,在自治区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后又刊登在《宁夏文艺》上。1973年、1974年,他创作的大型水粉画《力争高产》、《大寨红旗塞上飘》参加了自治区美展,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文化馆是个很小的单位,但是他心甘情愿地在这里默默工作。几十年里,他不停地学习、探索,终使自己的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培养人才、发现人才。

1974年,他将余乡、苏闻、张玲、段怀君、马登山等在绘画艺术上崭露头角的一些青年集中在文化馆进行创作。余乡的《护林》、苏闻的《山区电影队》、段怀君的《奇志比天高》、张玲的《回族老人》、马登山的《麦海小哨兵》全部参加了自治区工农兵美术作品展出。他指导过的学生余乡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蒋峰考入了上海师大美术系。一些爱好美术的职工在绘画艺术上不断地提高,成为美术行业中的骨干。不少青年学生经过程季扬的培训、指导,被全国一些大中专美术院校录取。为了繁荣灵武的文化艺术事业,自1984年开始,程季扬精心办起了县文化馆的画廊。同年10月,又举办了《灵武在前进》画展。一大批美术爱好者经过程季扬的精心指导,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构图、色彩、意境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代表了灵武县那个年代的美术创作水平,在宁夏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1979年4月27日,上海教育出版社致函灵武县委组织部,对程季扬划为右派问题予以改正,恢复了他的政治名誉。同年9月10日,灵武县委以“灵政字(79)第94号文件”郑重宣布,程季扬原定右派属于错划,予以改正,恢复其名誉。

自此,压在程季扬身上的沉重的思想负担解除了,这时他已快60岁了。恢复政治名誉后,他并没有因年纪大而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他感谢党给了他重新创作、重新发挥才能的机会。他发奋地工作,办培训班、办画廊、搞创作,通过辛勤的劳动宣传灵武、讴歌灵武的新形势,并为灵武培养出很多美术人才。1979年,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县上召开的表彰大会。

1980年,在自治区第二次文代会召开之前,他又被选为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受到了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尊重。

因长年累月的工作和政治运动的摧残,程季扬积劳成疾,于1980年患上了冠心病、肺气肿等病,如再继续工作身体会很快地垮下去的。远在千里之外的老伴及儿女们希望他回原籍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于是,家属致函县文教局,请求让程季扬退休回沪养病。县委组织部对这位德艺双馨的美术家及家属提出的申请非常重视,经研究,同意了文教局申报的关于程季扬的退休申请报告。年底,这位把青春和才华献给灵武回汉人民的艺术家,离开了工作22年的灵武,回到了故乡上海。

程季扬虽然回到了上海,但我经常想念他。当年我在灵武县建筑工程公司工作,那时非常喜欢绘画,经常到程季扬那里请教。有一次春节我去看望他,他兴致非常高,还给我画了一幅我的人像速写。后因搬了几次家,这幅速写不知丢在什么地方了,我感到非常遗憾。

2006年元月,我拨通了他上海家中的电话,这位已82岁高龄的艺术家身体还很硬朗。电话中他告诉我,自己虽已进入之年,但精神非常好,仍每天在作画。他还说,他经常回忆起在灵武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至今仍怀念很多老朋友和灵武这个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