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62

第62章 灵武农场是怎样在盐碱荒地上兴建发展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到灵武烈士陵园扫墓,在几块石头刻成的墓碑上,我和同学们曾读过吴思敬、任思温的名字。从那简短的碑文,我知道他们是老红军,是为了宁夏的解放,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来到宁夏。在灵武这块黄土地上,他们的日月、青春是和灵武农场紧密相连的。几十年过去,今天,我阅读了不少关于记载灵武农场的文字,对这些长眠于灵武东山的老红军以及灵武农场的兴建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他们的事迹太感人了,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永远值得我们去记忆去缅怀。他们是共和国的大堤的浇铸者,他们的事迹和贡献与日月同辉。

灵武农场位于灵武市西北部,是1950年10月,由西北军政委员会从第19兵团的3个军和陕、甘、宁、青四省的地方部队中抽调了精干的人员在东北等地农场考察后,组织队伍,在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滩上垦荒造田建成的我国西北第一个国营农场。岁月沧桑,创业艰难。经过50多年的开垦建设,如今的灵武农场,道路四通八达,绿树成荫,林带成网,麦波荡漾,葵花金黄,瓜果飘香,猪肥牛壮,鱼跃池塘,高楼耸立,车来人往,以一种现代化规模和气派展现在黄河的侧畔。

然而,在繁荣与前进的背后,只有那些健在的当年的创业者方知这些大楼、这些沟渠来之不易。可以说,在灵武农场的每一片土地上都浸透着创业者的汗水和脚印。

灵武农场这块土地,是很早以前黄河古道西移后变成的一片沼泽,经过长期的山洪与黄河水的冲积而形成很大的平原,属盐碱性沙质土壤。解放前这里非常荒凉,盐碱结成一层硬壳子,几十里望去,一片白茫茫,风中摇曳着稀疏的盐蒿、芨芨,将近9万亩的荒滩上,渺无人烟。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根据毛主席“军队要成为战斗队、宣传队、生产队”的指示精神,将所属部分军队转为军垦生产队,以“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多打粮食、示范农民”的宗旨建设农场,并派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高镇安、黄嘉珺会同宁夏军区的高宜之和郭醒毅到陕、甘、宁、青四省进行荒地调查,选择建场地址。经过调查,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的同志认为,陕西没有适当的土地面积,甘肃、青海两省的灌溉条件差,而且距西安太远,交通不便。相比之下,宁夏灵武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灵武这片荒地面积很大,地势平坦,距黄河很近,水源丰富,排灌方便,兴修水利较好配套。二是气候条件比青海等地优越,日照时间长,无霜期较短,昼夜温差大,很适合发展农业。三是距当时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西安市距离最近,便于领导。很多专家将方方面面的因素反复论证后,认为农场建在宁夏灵武最合适。所以,西北军政委员会最后决定在灵武县建立国营农场。随后,高宜之、高镇安和黄嘉等人起草了《国营灵武机械农场计划》,报中央农业部批准备案后,又草拟了《国营灵武农场建设计划任务书》等文件。10月下旬,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和宁夏军区、宁夏建设厅共同协商决定,由高宜之任场长。

在灵武农场的创建史上,高宜之功不可没。他生于1906年12月,是陕西省佳县人,1925年至1926年在北京国立工业大学学习,1927年3月考入国民党西安中山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担任宁夏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1950年11月,高宜之、高镇安等人起草的建场任务书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后,成立了建场筹备处,从各处抽调了20多人开始了农场的筹建工作。从西安到宁夏,几千里路,由于汽车少,交通不便,这些人走了6天才到灵武。11月9日到灵武后,卡车还运来了一台苏式万能拖拉机及五铧犁等农具。为了便于招聘民工,指挥建厂,采购生活、生产必需品,又派人来到灵武县城,借用了戒烟所(今灵州广场南部)的28孔窑洞办公。后用5000元买下了灵武县城西南角张公祠的祠堂及几十亩土地,在此建立农场筹建处和农机培训学校。

灵武农场在创建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在建设初期,中央农业部国营农场总局先后派专家及工作组实地进行指导,对灵武农场初期的建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1951年4月19日召开了建场誓师大会。会上高宜之场长作了动员讲话,职工代表表示了决心。

21日上午,大批民工及5台美制福特轮式拖拉机、1台苏制链轨拖拉机排起队伍,从灵武县城向农场荒地进军。带领和指挥这支垦荒队伍的是机耕队队长黄嘉珺、农业技师屈德林和卜朗。到达荒地后,开始在较高的地方搭帐篷,并按计划开小渠、挖大渠,拖拉机分成两班不分昼夜地开垦荒地。当时因刚解放,形势比较复杂,垦荒战士白天不停地垦荒,到了晚上又穿上皮袄,拿上钢枪轮流站岗放哨,防止坏人破坏。

这里春天风沙多,一刮起风来,沙土飞扬,人连眼睛也睁不开。垦荒者工作一天后,往往满身油土,变成土人。但是为了垦荒,人人精神饱满,没有打退堂鼓的。由于大家齐心协力,到1951年6月,相继在开垦的901亩土地上种上了胡麻、高粱、苜蓿等作物。不久,人烟稀少的荒滩上第一次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垦荒的战士们兴奋不已,于是在7月下旬,36名垦荒者经过充分准备,又在酷暑中披星戴月连续作战。

然而,这种拼搏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一片盐碱地碱蒿丛生,地势低洼不平,“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蛤蟆叫,冬天北风吼。黑驴打滚白驴起,碱滩窝窝穷地皮,野狼黄羊滩里跑,赤脚娃娃放牛驴”。

由于这里气候干燥,风力侵蚀及山水冲刷严重,地下水位高,造成地下盐类积于地表,致使这片土地变为沙滩盐碱地,难以适应庄稼的生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51年自治区一些单位拿出了勘察设计方案,灵武农场组织了上万人开挖了31.5公里长的农场第一渠。1951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指示灵武、吴忠、金积3县人民政府又组织了上万人开挖了东西排水干沟,对农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灵武县的人民对开垦这片热土非常支持,很多农民报名当农工,成为灵武农场的工人。随着垦荒面积的扩大、人员设施的增加,1952年正式成立第一工作站,1953年成立了第二、第三工作站。

对于灵武农场的开垦,自治区有关部门倾入了大量的心血,多次组织人力、物力予以支持。1951年9月,宁夏公安厅组织了宁夏第二劳改大队的1000多名犯人来到农场开渠。灵武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对开垦这片处女地极为重视,安排有关部门经常到农场帮助解决难题。一些具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老农民对深耕套耕、有机肥料的施用也给予技术上的帮助与指导,灵武北门外的农民李珍就被农场请去任农工队队长和生产顾问。

几年垦荒有了惊人的成绩,使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绿地,这个消息传到祖国大江南北。在支援边疆、支援宁夏的浪潮中,北京、西安、银川的一些干部及技术人员,江苏、陕西、四川等地的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和一些为解放全中国立过战功的复员军人都来到灵武,共同加入到建设边疆、建设灵武农场的行列中。到1954年,开荒造田4.09万亩,建房1.12万平方米,灵武农场已具雏形。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不平坦。1954年,农场在开展劳动竞赛和加强经营管理方面鼓了很大的劲头,但到年底情况却很不好,水稻亩产从1953年的162.5公斤骤降到85公斤,减产47.7%。经专家分析,农场土地盐碱大,种水稻缺苗多,产量不高,形成了经营上的“少种少赔,多种多赔”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场里组织一个“渤海地区水稻生产学习团”前去学习,还派人到河北省芦台农场、汉沽农场和清和农场参观学习。从1955年到1957年,由西北农科所、甘肃省农业试验站、永宁农业试验场、银川水利分局等6个单位抽调14个人组成“灵武农场盐改工作组”,在16号地、29号地进行系统的盐改试验工作。经过反复试验,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从那时起,农场开始将部分田地改建为条长800米左右、档宽54米的条田,同时疏通了东西干沟,劈宽了田间斗沟、农沟,稻田增设了毛沟,健全了排水系统,扩大了绿肥使用面积,使全场生产经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到20世纪80年代后,灵武农场已具一定规模。从1950年建场到1986年的36年中,灵武农场累计生产粮食30310.4万公斤、水果2258.4万公斤、猪13.84万头、牛奶270.8万公斤。在这片沉睡多年的盐碱滩上,条田纵横,沟渠交错,林带扩植到渠堤沟坝,并且由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变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相结合的合理轮作,以马、牛、猪为主的农牧良种不断更新换代,果园不断扩大,农业机械不断革新,由50年代简单的耙插作业发展到整地、中耕、施肥、除草、收获、脱粒入库等几十个作业项目。

几十年来为支援甘肃、陕西、青海等地的农场及自治区其他地、市、县农业单位的建设,灵武农场先后输送干部500多名、农机技术人员及驾驶人员近600人。1956~1986年支援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江苏等12个省市区各种农作物良种1400多万公斤,为社会提供优良种猪和仔猪37.205万头、耕畜3759头。1977~1986年的10年中,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851.7万元、商品粮6592.1万公斤、商品食油228万公斤、商品猪肉570.5万公斤、商品水果1897.4万公斤。

几十年来,灵武农场除了努力发展农业、畜牧业外,还内引外联,积极发展工业。尤其是1987年兴建的啤酒厂,更是名扬全国。宁夏灵武啤酒厂是国家原轻工业部批建的啤酒专业化生产企业,生产设备精良,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捷克啤酒灌装机与罗马尼亚啤酒灌装生产线,是宁夏食品工业骨干企业,年创产值5000万元,年创利税1000万元以上。该厂现有职工246人,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860万元,生产规模现在已达到年产啤酒4万吨。该厂自建成投产以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卫生第一”的长远办厂方针,注重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使产品独具风格,主导产品“宁沈”牌啤酒为宁夏名牌产品,1996年获宁夏技术监督局推荐的“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1993~1997年连续5年获自治区消费者协会“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灵武啤酒厂依托本企业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原料、先进一流的装备、独特的工艺技术三大优势,营销中注重有形市场的占领与无形市场的开拓并重的战略决策,使宁沈啤酒畅销宁、陕、蒙、甘等周边市场,远销蒙古、俄罗斯,在中国西北地区同类产品中信誉卓著。

50多年过去了,多少开垦者的青春、鲜血、汗水留在了这里。如今这里已是道路成阴、沟渠纵横、条田成档、林带成网、高楼耸立,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通向乡村、城镇,道路两旁郁郁葱葱,高楼新居淹没在绿色的海洋中。春天,这里百花争奇斗艳,鸟语花香;秋天,一望无际的庄稼闪着金光,果园里的果树枝头挂满了成熟鲜艳的果实;收获的季节,人欢机鸣。身临其境,真使人分不清是塞上还是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