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故乡旧事
13842100000008

第8章 灵武的古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情及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驿站的设置,起源于周朝,当时的诸侯都各自为政,他们为了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用于往返传递官方文书。为了方便信使和邮卒换用马匹和住宿,在通往京城的驿道上,相隔一定的距离便设有一个驿站。到了唐朝,邮驿通信盛极一时,分为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办3种,共设有1600多处。同时,还规定了各种邮驿的行程,如规定陆驿马每天走70里、驴50里、车30里。倘遇紧急情况,驿马一天能跑300多里。宋朝时,各州县每10里或20里都设一邮铺,每铺派有几个铺丁,日夜不停地传递文书,采用接力棒形式,一铺接一铺连续地传递,一昼夜要走400里。

元代的驿站组织规模更大,不仅各地都设有驿站,又置急传铺传递公文。驿站备人、马骡、车船,负责措办口粮,供传递文书人员及过境官员使用。清代仍置驿站、铺递,但改差役为雇役。

直到清朝中叶以后,邮驿通信这种古老的传递信息方式才被邮政所替代。古驿站在北京周边地区现在还遗存不少,如通县的潞河驿、和合驿,房山县良乡的固节驿,昌平县的榆河驿、居庸关驿,密云镇的榆林堡古驿站遗址,等等。河南南阳的宛城驿,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南阳地处中原,自古乃汴京、北京通往云南、贵州的交通要道,因此在春秋时已有驿站,宋、元、明、清四代设铺较多。南阳境内至今很多村寨仍保留其名。宛城驿,金泰和中置,始置提控急递铺官,递送开封、郑州的公文,明、清时期仍是重要驿站,地点在南阳城东关官驿街(今新生街)。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详细记载了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宛城驿的机构、人员设置。这个驿站配有驿丞、兽医各1名,所38名,马34名,驿马55匹,每年由县赋役中拨给驿站官、、马工料等费用银达2300两。宛城驿与南阳城北30公里的博望铺、城南30公里的林水驿(今瓦店镇),并属南阳的三大驿站。驿道的开辟,使南阳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地方工商业及农业生产也开始活跃起来。从南阳驿站的建立可以看到,古驿站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灵武北接银川,南连陕北,自古以来是军事重镇,又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早的地区,所以古驿站比较多。《嘉庆灵州志迹》就记载了灵州驿站的情况:“灵州,同心二驿马,岁料129石6斗,共夫69名,岁支工食银624两,粮240石。”

灵武境内的石沟驿,是古代很重要的驿站。它位于荒漠之中,是盐池、灵武、金积一带通行的必经之路。杨一清是明代重臣,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杨一清一生中政治上最出色的是与张永密谋策划诛刘瑾。考《明史·张永传》,杨一清与张永密谋策划地当在灵州石沟驿。“这次灵州,与一清言,欲奏瑾不法事。”杨一清《西征日录》云:“七月初二日,张公北还,渡河。予以会处事未竟,送之灵州石沟驿。”此驿“北至大沙井六十里,南至盐池七十里”,为当时南下省城及京师的必经之地。杨一清送张永班师回京的第二天,即驻石沟驿,“初三日,至石沟”。杨将处置宁夏事情上奏,但时值雨天,他们在石沟驿多待了些时辰。“初四日,别于驿中。予欲郊饯之,以雨而止”。“一夕占十疏,悉中机宜”。而此时张永对成功后杨一清的前程也作了许诺:“先生自爱,某当具述先生贤劳,不敢隐蔽。”果然,当年的八月十五日刘瑾下狱后,九月初七,在宁夏的杨一清就接到“敕召还京”的通知。石沟驿共谋诛刘瑾显然于史有证。这段史料充分说明了石沟驿在古代军事、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灵武的古驿站中有名的还有横城堡。当时灵武的主要渡口设在这里,来往的商贾及官员乘船过河后,如天色已晚,到不了盐池、灵武,只能在此住宿。到了清末,这里发展较快,形成了人口居住集中的小镇。灵武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古驿站在崇兴,它是吴忠、灵武一带的中转站。古代人们从惠安堡、石沟驿出发,快到灵武时均在此歇脚吃饭。一来这里的人善于经商,货物齐全,价格便宜;二是这一带回民居住很多,饭菜很有特色、很可口,所以备受商贾及官员欢迎。从定边一带下来,沿途的东湾、磁窑堡等驿站比较小,主要是为路人提供住宿,为骡马提供草料。在这一带行走、住宿的人多为贩运煤炭的人。

到了民国年间,驿站逐渐演变成旅店,它的军事、政治作用淡化了。灵武最早的旅店是山西人华子福在光绪年间设立经营的,是集住宿、做饭、堆存货物、喂养骆驼和牛羊等各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车马大店,与各地的车马大店、旅馆建有密切的联络关系。第一批客人来,就带来下一批客人可能到达的日期。华子福经营旅店的办法很多,客人到达的当天,车马大店的伙计手举旗子等待,接到客人后热情款待,每位客人给几两白酒、两碟菜蔬以示为其接风,安排客人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屋。客商们高兴而来,满意归去。华子福经营有方,回头客很多,他的车马大店生意兴隆红火。

民国年间,在灵武城内还开着两家小旅店,其中一家是邓家庄子邓姓人家开的。他们的旅店不设单间,都是3间的客房,沿后墙砌一大通炕,供多人住宿,炕上铺毛毡草席,且备有铺盖供客人租用。旅店还供应热茶水和简单的饭菜。

上个世纪40年代前的旅店,在经营方式上有几个共同点:不打听客人的底细,不实行登记制度,男女即使是夫妇也不能共住一个房间,不允许在旅店耍赌,防止惹出是非。到解放前夕,灵武这样的旅店一直发展到9家,生意都很好。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公私合营后,在灵武东街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车马大店,占地30多亩,面街是十几间客房,每间房子安着很大的窗户,采光很好。房间内盘着火炕,冬季可以烧柴取暖。最西边设有厨房、小卖部,旅客可以在此就餐、购买东西。靠北是一排马厩,能系下几十头牲口。

在院内堆放着草料一类,专为骡马食用。这里收费便宜,几位老同志服务态度甚好,因此大店内人气很旺。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旅客们打扑克、下象棋、聊天,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