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玩“转”古老玩具--打陀螺
陀螺的起源
打陀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因为抽打得越狠它就旋得越快,所以人们又叫它“抽贱骨头”。陀螺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陶制的、木制的、竹制的、石制的等多种,但是其中以木制陀螺最多。木制陀螺一般呈圆锥形,上大下小,尖端优势加铁钉或钢珠。玩的时候,首先用绳子缠绕陀螺,旋放到地上,然后用鞭绳抽打,让它不停地旋转。
关于陀螺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陀螺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在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难以驾驭自然,寿命十分短暂。女性在艰苦的环境下肩负养育后代的使命,所以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比较高。作为养育后代的重要器官乳房,在这时很容易成为人们崇拜的图腾。陀螺很可能就是在人们制作类似乳房的图腾时产生的。又因为人类对图腾的崇拜有不同的方式,所以崇拜形似乳房的陀螺便可能逐渐成为了一种游戏活动。据说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山西夏县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陶制的小陀螺。这一发现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民间就出现了打陀螺活动。
我国宋代的时候,出现过一种类似陀螺的小玩意儿,叫做“千千”。这种玩具与今天的手捻陀螺很像,但它一般是用象牙制作的,由一个直径四寸的圆盘和一个中轴组成。当时的宫女用这种游戏打发时间。她们捻动“千千”的中轴,使“千千”转动起来,等到它速度减慢的时候或者等到快停的时候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最后,比比看谁的“千千”转得最久,谁就是获胜者。后来,这种游戏传到了宫外,受到民间的喜爱。不过陀螺究竟是不是由“千千”演变而来,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明代的时候,陀螺成了专门的儿童玩具。而陀螺这个名词也正是在明朝出现的。首次提到“陀螺”一词的人是明代的刘侗。他著的《帝京景物略》里有关于陀螺的具体描述:“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缓而鞭之,转转无复往。转之疾,正如卓立地上,顶光旋旋,影不动也”。书中还提到了这样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民谣描述了几种游戏,其中之一就是抽陀螺。由此可见,在明朝陀螺已正式开始使用,它也成为民间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而民谣也告诉我们,孩子们的游戏是有季节性差异的,抽陀螺是春天比较流行的游戏之一。
从上面那些文献资料里我们可以知道一点,就是当时的陀螺是木制的,实心,没有柄,用绳子绕好后,一抛一抽,陀螺便开始在地上无声地旋转。等它慢下来时,用绳子抽它就是给它加油,之后陀螺又开始转个不停。这种玩法一直流传了几百年,一直到现在,还有人这样玩。
景谷陀螺传说
云南景谷是陀螺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打陀螺活动非常普及,而且陀螺文化也很深厚。当地有一座石碑,相传是古代部落首领李四秃脚的墓碑,碑上刻有李四秃脚和他妻子的人像。李四秃脚头戴包头,手拿陀螺杆;他的妻子戴着鸡冠帽,右手拿着流包,左手拿着陀螺。两人相对而笑。最早碑两侧有碑文:右边是“过年过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发”;左边是“直打陀螺横拉线,鞭杆要短线要长。”看来,这个李四秃脚倒是与陀螺有些渊源。
相传清代雍正末年,在云南景谷县益智乡龙塘山住着彝族的头人李四秃脚,人们都叫他倮倮王。倮倮王虽然权势很大,但从不鱼肉乡里。相反,他积德行善,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部落头人。
在倮倮王的家中有一个叫李石贵的帮手,他身体强壮,平时帮助倮倮王干农活,在战时又是倮倮王的一名得力战士。在同一个寨子里,还有一个叫做叶波娜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只可惜在八岁的时候就没了娘。
乾隆元年的一天,倮倮王的儿子要娶媳妇。按照当地的习俗,娶媳妇的家庭要摆宴席招待全寨子的人。就在当天的晚上,倮倮王家点起了篝火,准备宴请大家。很多亲戚朋友都来帮忙,有的搭青棚,有的杀猪宰牛。
宴会开始了,大家尽情的狂欢,很多人围绕着篝火跳起舞来。还有一些男男女女正坐在青棚下,一边抽水烟,一边说笑。大水烟筒在不停的传递着,这时候已经传到了叶波娜的手里,但是因为她不吸烟,所以准备传给身边的李石贵。李石贵在接水烟筒的时候,刚好有个人讲了一个很好笑的笑话,李石贵一不留神就碰到了叶波娜的乳房。顿时,大家一阵哄笑。李石贵尴难耐,叶波娜红着脸跑开了。没想到,正是这次无意的举动激发了两人爱情火花。
李石贵一直是个光棍,所以经过那次事之后,整天茶饭不思,想入非非。一次,李石贵在砍柴休息时,将一块白嫩的牛嗓管木削成了一个像女人乳房的东西。回到家之后,他又用绳子将那个东西拴好,并且挂在自己的房门边。倮倮王看到这个东西之后,十分生气,就夺过来,丢到了院子里。没想到,这东西借势在院子里旋转起来。
人们得知这件事后,便学李石贵的方法,用牛嗓管树制作出很多的那玩意儿,还给这种东西配了一个小鞭子来抽打着玩。他们还给这种东西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夺裸”,意思就是“抢夺裸露的乳房”,后来称为“乳房陀螺”。
玩转陀螺
玩陀螺看似简单,其实也需要不少的技巧。在开始玩陀螺时,首先要让陀螺先转起来,这就需要掌握掷陀螺的基本技巧。基本技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缠绳、持陀螺、抛出陀螺。
在缠绳的时候要将陀螺的尖头朝上,然后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缠绕,如果习惯用左手的话就按逆时针方向缠绕。要注意的是,绳子不能全部缠上,要留出一下段,方便手握住和抽回绳子。缠好绳子的陀螺,还要注意持法,一般要用大拇指、食指、中指虚握住缠着绳子的陀螺,尖头朝下。接下来就要抛出陀螺,这是最难的部分。在抛掷陀螺时,抽绳子的手臂要朝向目的地摆动。陀螺离手的时候,中指应该刚好指向目的地的方向。具体的抛掷力度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当陀螺落地时,绳子已经都抽了回来,陀螺随即在地上飞速旋转起来。
如果想使陀螺不停旋转,还要使用小鞭子适当的抽打它。需要注意是,在抽打过程中要用力适度,因为很可能会因为用力太大而使陀螺飞奔出去,或遇到障碍停下来,或伤到其他人。
掌握了玩陀螺的基本技巧之后,再来看一下陀螺的玩法。陀螺的玩法多种多样,一般有钉甘乐、持久比赛、掷远比赛、定点比赛、套圈比赛、撞击比赛等等。
钉甘乐就是在地上画一个直径三十厘米左右的圆圈,中间再画一个小三角。玩家通过猜拳决定顺序,依次将陀螺抛掷入圈中。进入圈内的陀螺还要利用自身的旋转跑到圈外才算成功,但如果陀螺固定在了圈内,在它没有停止转动时,也可以用鞭子把它勾出来。跑到圈外的陀螺也要保持转动才算数。最后失败的人要想陀螺放进小三角中任人“攻击”。
持久比赛就是看在同类陀螺、同等长度的时间条件下,谁的陀螺转动的时间最久,谁就胜利。
掷远比赛时,首先在地上画一个小圆圈。玩的人要让陀螺先进入圈内,再从圈内跳出去,而且到达圈外的陀螺必须是旋转着的。最后,看谁的陀螺离小圆圈的圆心最远。
定点比赛就是在地上或桌子上放置一个圆盘,然后在离盘半米左右的地方画一条“起跑线”。玩的人要依次将陀螺向圆盘内抛掷,能抛进圆盘并且保持旋转的陀螺就是成功的。失败的玩家要被淘汰,直到产生最终的胜利者。
套圈比赛一般要用上轴长下轴短的陀螺。玩的人事先要准备一些可以套在陀螺上的小圈。陀螺开始旋转之后,玩的人纷纷向陀螺投掷小圈。到陀螺停止转动的时候,谁套在陀螺上的圈最多,谁就是赢家。
撞击比赛就是用同等大小的陀螺,在旋转时进行撞击,谁的陀螺力量大,谁就获胜。
奇趣小贴士
少数民族与陀螺
陀螺作为一只古老的玩具,在我国很多的少数民族中也流传很久了。在西南佰佤、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打陀螺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他们的陀螺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最大的有五斤重。他们的陀螺玩法多样,其中一种是:用鞭绳缠绕陀螺,互相旋放击打;陀螺在互撞后,旋转时间较长的一方就获胜。
打陀螺最著名的民族要数高山族,他们生活在我国台湾省沿海及岛屿上的。高山族人与陀螺的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高山族的青年男女,他们以陀螺比赛,以陀螺健身,以陀螺交友,以陀螺恋爱。
高山族主要从事打鱼和种田。在闲暇的时候,他们就将海螺或者田螺倒置转着玩。这就是高山族最古老的陀螺样式。后来,高山族人又发明了贝壳旋螺、木旋螺、竹旋螺、石旋螺、金属旋螺……渐渐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陀螺家族。
高山族的陀螺玩法丰富多样,有的比陀螺旋转时间的长短;有的将陀螺互相碰撞;有的比陀螺体形的大小;有的比将陀螺打到特定的位置;有的比在同一位置出发,看谁打的远;还有的难度更高,要求在跳绳、跑动的同时打陀螺……真可谓应有尽有。
2空中的舞之铃--斗空竹
空竹的历史轨迹
空竹,又叫舞铃、空钟,是民间重要的娱乐玩具,据说在我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早些时候,在北京、天津的大街小巷,经常会听到悠扬动听嗡嗡声,这是一些人在抖空竹。现在抖空竹已经变得少见,但是在明清时候却曾繁盛一时。
在距现在一千七百多年的三国时代,“空竹”这个词曾作为一个名词跃然纸上。传说当时的曹植写过一篇《空竹赋》,但这篇文章的来源和内容都存在争议,所以不能说明代时就已经出现了空竹。
宋代的时候,杂技盛行。当时的杂技艺人,在杂手技和踢弄方面的技艺十分了得。在这一时期的杂技表演中,有一种叫做“弄斗”的杂技项目。它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中都有记载,证明了这种杂技就是空竹的雏形。另外,在《水浒传》“征讨方腊”时,宋江作过一首诗:“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宵,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处谩徒劳。”这似乎就是对空竹响声的描述。倘若空竹的历史从这里算起,那它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