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点滴集——发展·项目·改革·文论
14158900000072

第72章 关键是要抓好“三改一加强一配套”

——关于加快地方中小企业改革的若干思考

(二00年三月)

地方企业如何落实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定西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我认为关键是要抓好“三改一加强一配套”,即全面抓好改制、改组、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完善配套措施。抓改制,分类指导,大胆放开搞活

进一步放开搞活地方国有集体企业,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为首选模式,要采取产权出售、参股控股、剥离分立、联合兼并、负债收购、破产重组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快企业改制步伐。

对已改制的企业,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规范运行,配套提高,要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强化科学管理体系,整体提高经济效益。要不断增量扩股,使股权、股额与企业发展和股东分配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强化风险意识。将经营者持股额高于普通职工2~5倍的政策落实到位,对资产量小的企业由经营者控股经营;要逐步实现产权人格化,根据企业实际整体将资产增量配股一次落实到职工个人;要逐步实现集体积累由共同所有向按资按股所有的过渡,股权结构由企业内部向社会股份过渡,吸引更多的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参股、入股、控股,尽可能把国有小企业交给社会去办,交给能人去办,交给骨干企业去办,交给职工自己去办。要重视研究解决改制后出现的新问题,做好规范引导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健全新体制和提高竞争力上下工夫,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改革,积极鼓励好的改制企业向“小巨人”企业发展.

对改制不彻底,改革走了过场的企业,重新论证方案。充分发动和依靠职工群众,把各阶段工作做深做细,保证改制成功。对采取了其他改革形式,而产权还没有动的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力争到2001年底全部完成改制任务。要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啃硬骨头,因企施策,一企多策,打好改制攻坚战,特别要积极借鉴先行改制企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真正触动产权,彻底转换机制。采取产权与经营权变更相结合的办法,大胆尝试租、股结合,租、卖结合,先租后卖,投资建设与经营结合再过渡到转让等多种形式,启动活力,促进发展。

地方企业改革要在抓好“放小”重点的同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资本联结为纽带,以名牌产品或名牌企业为龙头,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合理配置资源要素,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或跨国经营的较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要抓好水泥、运输、物资、酒业、纺织、中药材、建筑等集团化的深化改革工作,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要全面落实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培育企业服务体系。组建地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为企业做好市场信息及筹资、融资服务,确保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抓改组,依托支柱。全面进行调整

从战略上调整地方经济布局,通过政策引导、市场竞争、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整体素质。从结构调整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国有经济改组。根据地方企业的实际,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本结构的调整,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资本结构的优化,用资本结构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资本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国有资产从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小型国有企业退出来,投向产品附加值高、能推动当地产业化发展、增加地方财源的骨干企业;国有资产从衰落产业、长期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资产闲置、管理混乱、经营者素质低下的企业退出来。进行公开拍卖,整体出售,使资产集中到有能力、有资本、会运营、善管理的法人手中,实现高效优质快速的发展。对已破产的企业,抓紧重组工作,利用原有产品的市场信誉,吸引职工出资,吸纳社会法人人股,积极创造条件寻找合作伙伴,恢复启动生产。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继续加快电力、邮电、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强化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继续围绕地方确定的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有资源优势的加工工业,同时发展建筑、建材、地毯工业,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新产品;继续支持发展先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努力达到建设进度要求。根据企业实际,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创造优惠条件,改变落后面貌。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寻找生产力最佳结合点。差企业、好企业都可以整体出售,有的企业,自身难以发展壮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可以依托国内优势企业去经营发展。城区企业可以通过搬迁改造、“退二进三”、改变经营范围等形式,利用级差地租求发展。积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依托优势企业,多途径多形式地调整行业内部结构,逐步进行全行业改组,再造行业发展优势。按照将加入世贸组织后外经贸格局的变化,加大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力度,落实好国家有关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多安排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加快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先进的企业。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积极吸引国外和东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通过互为市场、技术转让、嫁接改造、对口支援、联合开发等方式,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凡是能实现优势有效互补、提高竞争能力、具有内在联系、符合经济自然流向、能发展的,在行业中有地位、企业自愿联合的,不管是那种形式,都要大力支持。尤其要把为央企、省企牵线搭桥、招商引资作为整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来抓,使其成为地方财税的大户和地方企业的依托。逐步形成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相互推动,地方中小企业与大中企业相互协作配套,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相互衔接,专业划分合作的产业框架体系。

抓改造。瞄准市场,发展好项目开发新产品

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面向市场,从产品人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支柱工业升级换代,发展特色工业,重点发展一批市场份额大、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和产品。

围绕财源建设,选择一批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精品。要瞄准国际、国内市场,围绕支柱产业,筛选名优特新产品。“精干”科技力量,采用先进装备,开发生产出具有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精品,形成“气候”,带动全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增大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要发挥已有的基础和潜力,机械、轻纺、建材、食品工业以新产品开发为中心,增加技术含量。淀粉、中药材、畜草、果菜等支柱产业,重点开发系列化产品,提高档次,降低成本,塑造产业优势。地毯、水泥、酒类、机械加工、淀粉加工、中药材加工、食品加工等骨干企业要组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带动本行业不断开发新产品。要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联合,采用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咨询、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建立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机制。

加强财政支持企业的各类资金的集中管理。政府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财政安排的企业基本建设资金、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技术改造贴息、重点科技项目转化资金、培植陇货精品资金和各种税收返还资金,要集中支持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重点行业的产业调整。

改进项目管理办法。政府主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发布信息、财政贴息、招投标等方式进行引导。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项目,如财政债券技改项目、“两高一优”项目、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等项目,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避免项目多头管理,资金多头分配。凡是限额以下的自筹项目和银行贷款项目由业主自主决策、银行审贷,谁决策谁承担责任和风险。

抓管理,转换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改善和强化企业管理,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以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广泛运用现代管理新技术,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改变管理机构庞大、管理人员过多的状况。建立有效管理机制,设立贡献奖,对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用工,坚持能进能出的原则,严格实行定员定岗,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实行减员增效,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分配,坚持能增能减的原则,严格实行岗位职能、劳动技能、产品质量、实物效益的考核标准,拉开分配档次,形成职工收入能高能低、能增能减的机制。同时,允许职工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分配。对企业经营者逐步实行报酬年薪制。实行期股期权激励制度。从近年的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人员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要通过试点制定企业职工岗位或技术工资等级标准,提出量化指标,严格考核执行,建立起上岗、待岗、培训、转岗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用人,坚持能上能下的原则,打破身份、等级、归属等界限,把政治强、有资本、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选进领导班子,把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精的人才骨干用到最适合发挥作用和特长的岗位上,进一步搞活企业的用人机制,广泛采用竞争上岗的办法,创造企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组织考核推荐、通过市场配置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企业中去,努力培育一批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各级都要有计划地选派一批符合条件的党政机关干部,经过系统培训,到企业任职,3年内工资在原单位照发,3年后不宜在企业任职的仍回原机关工作。

进一步加大对经营者和职工的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职业化经营培训,全面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定期举办现代企业制度和工商管理知识培训,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要开展上岗、岗位竞赛等多种形式的任职资格培训,拿不到合格证的自动下岗,不断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水平。抓配套。优化环境,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结合机构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企业完全拥有法人财产权,以全部法人资产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取消企业行政级别,企业领导人的待遇与原行政级别脱钩,按照资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成立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逐步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运营体系。

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引导已改制企业建立和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工作规则,明确职责、权限和运作程序,规范运作,逐步形成企业内部权责明确、各负其责、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的党组织负责人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或经理班子。企业党委书记和董事长可由一人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分设。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和工会党员负责人,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进入党委会。

进一步落实公司的出资人制度,明确出资人的责、权、利,探索企业自补资本金和出资者增补资本金的机制;进一步建立公司法人财产制度,落实法人财产权,完善公司内部投资决策机制,提高资本运营效益:进一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司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和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健全公司财务会计制度。

改革企业经营者管理体制,使经营者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配套,实现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原则上国有资产哪一级政府授权,企业领导人由哪一级党委管理,然后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的程序产生。要健全激励机制,同时强化对企业领导人的有效监督功能.

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金融部门要充分利用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作用,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对困难企业有市场、有销路的产品,采取切实措施,给予封闭贷款,支持困难企业扭亏为盈。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上市公司.

“精干”企业主体,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将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和生活服务性资产与主体分离,资产随职能走,人员随资产走。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认真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要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社会、企业、财政加大资金筹集力度,财政预算中要优先足额安排,确保落实“三条保障线”。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对来地方投资办企业的,实行“七优先”的优质服务,即立项审批办理优先,安排建设用地优先,所需水、电、气等方面供应优先,通信设备安装使用优先,交通运输安排优先,基建施工优先,劳务人才使用优先。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设立“一站式服务工作点”,为投资者提供现场咨询、办证、协调等方面“一条龙服务”,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多头审批程序.

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活动,凡涉及企业的办事部门,实行“七个工作日”答复时限制,提供全方位服务。对国家、省上所有政策,不打折扣执行,不留“尾巴”,为企业开“绿灯”、创条件、办实事。积极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加大治理“三乱”的力度,为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原载《甘肃体改内参》,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