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1]还:还报、报应。
[2]凶年:荒年、灾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达到获胜的目的。
[4]取强:逞强、好胜。
[5]物壮:强壮、强硬。
[6]不道:不合乎于“道”。
[7]早已:早死、很快完结。
【译文】
以“道”义辅佐君王的人,不会以兵力称雄天下的,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过之处,就会遍生荆棘。一场大战之后,必有大荒之年。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战略目的就立即罢手,决不会长久地逞强争斗。即使有战果也不会得意洋洋,即使有战果也不会炫耀,即使有战果也不会骄傲,即使有战果也会觉得没有得到一样,即使有战果也不会逞强。凡事物发展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衰老,因为这违背了道,违背道则接近于灭亡!
【解读】
“人主”指国家领袖,在春秋时代是指侯王(周王与诸侯)。“强”是强硬的意思,强则不柔,兴兵打仗是强硬的行为。
这个“佐”,很多版本或绝大多数的版本是“作”,作为的“作”。因为在老子《道德经》中,很少讲辅佐仁主的。也就是说,对于大臣之道,他基本都没讲。只有这里出现这个“佐”,其它大多数的版本都是“作”的意思,可能更合理一些。“以道作仁主”,是在讲这个最高统治者,他如何经营天下的意思。
老子厌恶战争,并认为战争违反“道”的规律的行为。以兵逞强于天下,杀死了人,人不能复生,灭亡了国家,国家不能复???,而且,打仗就欠下乐的憎恶和仇恨的债,怨冤相报何时了?人心都是相同的,没有人愿意被欺负,没有人愿意被强权。
而且战争导致百姓死亡,田地荒芜,到处荆棘丛生。所以,战争这样的事情,当然是越少越好,甚至没有才好。
老子认为,善于治理邦国的人,取得结果即适可而已,不要再以其结果谋取强权。“善者”指善为侯王者。“不以取强”,包括不要依靠兵力采取强硬的做法,也就是说,不要依仗兵力谋取霸权。但不仅如此,“不以取强”还包括以下5点。
(1)果而勿矜。就是说达到目的了也不得意洋洋。取得了成果以后,应当保护成果和发展成果,应当甘“为天下谷”,以空旷和处下的态度对待百姓和对待辅佐侯王的人;如果自尊自大,则不能保持空旷和处下的态度,从而失去柔,因此侯王应当果而勿矜。
(2)果而勿伐。“伐”的意思是砍,如伐树,砍伐等等。“自伐”就是自己砍自己,当然,不是自己拿刀砍自己,而是炫耀自己,夸张自己,失去柔,从而引起别人的轻视、反感和妒嫉,削减对自己的支持。
(3)果而勿骄。拥有了果,或者说人家归顺了你,你却没有以此骄傲,以此夸耀,以此自以为了不得,这是智慧,是超越“其事好还”的可能性,或者,作为一个君主,一个仁主,这些就是禁忌。
(4)果而不得已。即有效果、有成果,却不以为有得,是已得不得,是得而不以为得。“果而不得已”中的“已”就是“矣”的意思,是语气词。“果而不得已”,是比前三者更进一步,是更超越的智慧。已得而不以为得,这真的是很了不起的境界。
(5)果而勿强。取得成果以后,没有变成进一步的强取豪夺。或者说这个强是用武力来统治的意思。人家归顺你,你最后用武力来统治,实行军事管制吗?当然不能。美国赶走阿富汗的塔利班后,并没有占领阿富汗,而是让阿富汗人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美国为什么这么做,因为美国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就无须强制管制,而且也是管不了的。
最后老子总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为什么这么说?一般都认为强壮是好事,希望兵强马壮,然而,大自然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太阳过了正午就偏斜,月亮过了十五、六就开始缺损。所以,老子认为,“凡事物发展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衰老”,为什么呢?因为一直强盛下去就是“不道”,就“违背了自然规律”。
所以,花要半开,人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况且,花全开了,把自己暴露在外,容易受到损伤,别人也失去了兴趣;人要全醉了,就不实自己了,腿脚和大脑就不听使唤了。
如果把它放到我们的人生上,道理也是如此。比如在为人处世上,是不要过亲,也不能过疏,保持一段合适的距离为好。这就使中国人讲究的中庸之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来讲,人与人密切相处当然不是一件坏事。否则怎么会有“亲密的战友”、“亲密的伙伴”、“如胶似漆的伴侣”等誉词呢?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分,过分就会走向极端。俗话说,“过俭则吝,过让则卑”,就是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亲则疏”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朋友之间不可以过密,夫妻之间不可过腻,上下级之间不可以过亲,邻里之间不要过私。否则就会造成彼此的伤害。
懂得适可而止,可以避免遭受凶险,如此可以长久。大千世界的自然规律是物极必反,富贵到了顶峰,接着就走下坡路了,甚至是倾覆了。
【用兵之道】
打了胜仗也愁的赵襄子
赵襄子,即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
赵襄子派兵攻打翟国获胜,夺取了尤人和终人两座城镇,使者前来报告赵襄子,赵襄子正准备吃饭,听后露出忧虑的神色。他身边的人看到后就说:“一个早上就攻下两座城镇,这是人们所高兴的事。现在您反而显得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赵襄子回答说:“长江黄河发大水,也不过三天就退下去了;狂风暴雨,太阳当头照,也都是片刻的现象。现在我们赵氏的德行没有积累多少,而这么轻松夺取两座城镇,衰败也大概会接踵而来了吧?”孔子知道此事后说:“赵氏将要昌盛了。”
取得胜利后反而忧虑、反思,这恰恰说明会进一步取胜和昌盛;而为了一点胜利就沾沾自喜则说明非但不会进一步取胜,还会导致失败。取得胜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胜利。贤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能保持胜利,并将所缔造的胜利果实传给后代。
而历史上的齐、楚、吴、赵四国都曾战胜过诸侯,称霸过天下,但最终都走向衰亡,这是因为四国君主都不懂如何保持胜利果实的道理。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果实。孔子的力气大得能拉开城门的门栓,但他却不愿意以力大而著称;墨子善于守御攻城,这种技术连公输般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墨子就是不愿意以善于用兵而出名。
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尽管处于强势,但却表现出柔弱,以防止“物壮则老”。
【从政之道】
为好战而颁发《罪己诏》的皇帝
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前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作战,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东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为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
汉武帝晚期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农民起义。汉武帝曾在轮台颁下《轮台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汉武帝穷兵黩武,因此被史学家冠以“好大喜功”,就是这个好大喜功,使得汉武帝晚年的中国经济到了崩溃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