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释】
[1]无名、朴:这是指“道”的特征。
[2]小:用以形容“道”是隐而不可见的。
[3]莫能臣:臣,使之服从。这里是说没有人能臣服它。
[4]自宾:宾,服从。自将宾服于“道”。
[5]自均:自然均匀。
[6]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即名分,即官职的等级名称。
[7]知止:止,界限。这里是指知道不该做的就要停住。
[8]不殆:不殆,没有危险。
[9]犹川谷之于江海:之于,流入;一说正文应为“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之与川谷”。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之物,并且很质朴(未加装饰)。即使小的看不到,天下却无人能征服它。作王侯的若能按照“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一切人事将自然地归化。天地间阴阳两气相交会产生甘露,人们不需要命令它就会自动均匀的落下。开始治理天下就要制订有名分的各种制度,制度有了名,人们就要知道这些制度的界限。知道界限后就可以适可而止,就不会失败。这就是“道”被放之于天下,就像江河流入大海一样,万物回归顺于“道”的。
【解读】
此承上章不以兵强天下,因言人主当守道无为,则万物宾而四海服,天地合而人民和,自然利济无穷也。
“常”,终古不变的意思。凡有名的东西,必有迁变。比如人都有一死,比如树木终有枯萎的那一天。“道”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其“无名”。故老子说“道常无名”。
木之未制成器者,谓之“朴”。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朴”没有名字,但若制而成器,则有“名”了,比如说木碗、木勺、船、马车等等。老子这里说的“道”就好像还没有制而成器状态下的“朴”一样。
我们在第二十五章看到老子的“道”又叫“大”,“道大”是“四大”中的第一“大”,这里为什么又说“道小”?其实两者并不矛盾。“道”本来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它大到无边无际,小到无边无际;它大到无形无状,小到无形无状。这里的“小”是指小到看不见,隐而不见,就是第四十一章所说的“道隐无名”。其实大小只是从不同角度看的结果,其本质都是“无”。大的东西我们未必看的见,像宇宙,很大,谁能告诉我们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呢?小的东西我们也未必可以看得见,比如细菌,肉眼很难看得见。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小的东西它的作用肯定也不大,殊不知,“道”虽小,却具有无比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其小无内”,所以谁也战胜不了它。
前面有很多章节描述了“道”具有产生天地万物的作用,具有使万物生生不息的作用,按照“道”来做人、做事、治理国家,就可以安宁、长久、不殆,这里进一步表达了老子的“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侯王若能依照“道”的法则治天下,顺应自然,那样,百姓们将会自动地服从于他。
老子用“朴”来形容“道”的原始“无名”的状态,这种原始质朴的“道”,向下落实使万物兴作,于是各种名称就产生了。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适可而止,这样就不会纷扰多事。老子认为,“名”是人类社会引争端的重要根源。
比如草原要搞牧业,平原要搞农业,沿海要搞渔业等等,这是指生产方面的体制,也是因地制宜的体制。一旦这个体制确立了,那么就有了有形的“名”,这样,这个体制就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一方面要控制住体制的适用范围,比如不要把农业推广到草原上去;另一方面要注意体制的适用时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对旧的体制革新、甚至是废除旧体制。这个就叫“知止”。
“知止”就是凡是有“开始”就一定要考虑如何“结束”;有“运动”就要知道如何去“停止”。懂得“结束”和“停止”才不会失败。开汽车的人应该最重视刹车和安全装置的功能;喜欢浪漫爱情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当浪漫结束后爱情该往哪里去;做生意的人一定要明确自己所能承受损失的底线。只有这样,车才开得长,爱情才持久,生意才稳定。
老子最后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川谷”和“江海”是个什么关系?“川谷”位于上位,“江海”处于下位;“川谷”是“江海”的来源与根本。“道”和“天下”就是这样的关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下有“道”,天下才“大”,才长久;天下无“道”,海要枯,江要干,天要崩,地要塌。
【生活之道】
学习滑雪
有位朋友,在他刚开始学滑雪时没有请教练,看着别人滑雪,觉得很容易,不就是从山顶滑到山下吗?于是他穿上滑雪板,赤溜一下就滑下去了,结果他从山顶滑到山下,实际上是滚到山下,摔了很多跟斗。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停止、怎么保持平衡。学滑雪的时候,最大的体会就是停不下来。经过反覆练习,终于学会了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这个时候他就发现自己会滑雪了,就敢从山顶高速地往山坡下冲。因为他知道只要想停,一转身就能停下来。只要你能停下来,你就不会撞上树、撞上石头、撞上人,你就不会被撞死。
还有,我们开快车的时候,痛快自然是痛快,但是危险也是非常危险。在高速公路开车,以往数日车程的,如今朝发夕至,方便当然方便,可是一旦出了车祸,没有不车毁人亡的。
智慧的司机不是在高速公路上飞奔时猛踩油门,而是适可而止,保持安全速度,留出安全距离,并且全副精神贯注于驾驶,随时作刹车的准备的人。
我们看到许多人一开始很风光,可是几年后就陷入困境,就是因为幸得一点儿成就,就得意忘形,知进而不知退,结果胡乱投资、肆意挥霍,弄得债务累累,身败名裂。
出师不利对很多人来说,有时并不是坏事,因为开始做事情碰到困难险阻,日后一定会倍加谨慎。如果一开始就赚了一大笔,日后就凡事都看得太简单,结果一定败得不可收拾。
【从商之道】
贪婪与恐惧
当小公司发展顺利,取得一些成就后,管理者这时候进取心也较强,很容易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冒进错误。正是由于公司的规模较小,通常都急切地盼望进入大型公司的行列。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的是,过于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往往使公司在财务上陷入困难的境地,这是公司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很多老板在获得成功之前,都有过一段艰苦创业的历史,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够保持乐观情绪和坚强信心。但是在公司进入发展阶段后,其中一些人往往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以至主观决策,盲目求快求大,使公司受到重大经济损失。
艾某是一家经营得十分出色的机电设备制造公司的总经理,他聪明能干而又精力旺盛。一次,他的一位债权人怂恿他将股票上市,筹集资金兼并另外两家工厂,并建议他将这三家私营公司组成“艾氏实业集团”。
不幸的是,艾某本人以及他的管理班子都没有对经营新公司做好充分准备,也没有掌握新收购公司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结果,这两家公司都陷入困境,最后停业清理。
还有些公司获得成功的原因纯粹是机遇创造了条件。例如,当时的市场条件有利,或者竞争对手不多。这时,有的管理者和他的管理班子成员往往错误地将成就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且还毫无根据地得出可以把任何规模的公司办好的结论。在这种假说下,他们一心想把公司“做大”,这样,当然要冒极大的风险。
最好的策略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要知道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不忘记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