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1]拔:超出、高出。
[2]抱:抱住、固定、牢固。
[3]辍:停止、断绝、终止。
[4]长:尊崇。
[5]邦:一本作“国”。
[6]观:察看观照。
【译文】
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决不会好高骛远;善于抱(朴)的人,不会自我超脱。这样的人其家族祭祀的烟火就不会断,子孙后代会永远纪念他。将这些道理附之于自身,这人的性情会淳朴致真;将这些道理附之于自家,这家人的德行收获自然丰盈有余。这种悟性如果能受益于乡里,这个人的修为会得到人们的推崇;如果这些悟性受益于邦国,才会显得丰盈;悟性受益于天下,才显得博大。所以以自身的情况来观察他人的,以自己家庭的情况来观察别人家的,从自己一乡的情况去观照其他乡的情况;从自己一国的情形去观照别的国家的情形;从目前天下的状况,观照将来天下的状况。我如何就能明白天下之理而一般人不行呢?就在于以上原因。
【解读】
善建者: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善建者不拔”,是说一个善于建功立业的人必定从自我修养开始,决不会好高骛远。
善抱者:善于抱朴的人。脱:脱离。抱朴以德,朴是德的化身,守德才能守朴。“善抱者不脱”,是说一个善于抱朴的人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决不可脱离社会,脱离人民,做自我超脱。
不拔、不脱,这里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拔),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不脱),也就是要遵从“道”,要顺其自然。
修之于身,“修”的是什么?修的是“道”。无论是个人,还是一家、一乡、一国、一天下,都要遵从“道”,尊重客观规律,那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否则,德就是”假德“是”下德“是”不完美的德。
为什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呢?比如,我们做了一件善事,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我们孝敬父母,只是想让邻居说我们是孝子,那这样的德就有些虚伪的成分了。只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我们的修为还不够,还没有悟“道”,做事情不自然,不光明磊落。如果我们看到了某个人真的可怜,我们就发自内心地、自然地去帮助他。这样的德是“真德”。
其他情况也一样。
我们都顺其自然,遵从了客观规律,又将之应用于一家、一乡、一国、一天下,所以,我们就可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了。
这一句是从一身讲到天下。读此句,使人不自觉地想起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谓“八条目”。这也是从一身讲到天下。道家与儒家在修身问题上并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这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认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后一些的庄子也说,“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所谓为家为国,应该是充实自我、修持自我以后的自然发展;而儒家则是有目的性地去执行,即一为自然的,一为自持的,这则是儒、道之间的不同点。
老子本章最后介绍经验:“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老子我为什么知道天下的事理是这样子的呢?靠的就是上述这个秘诀啊!
【从政之道】
治国先治身
《淮南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楚庄王问詹何:“怎样才能治理国家?”詹何回答说:“我只明白修养自身,而不知道怎样治理国家。”
楚庄王又说:“我现在能够登位为君执掌朝政,希望学习一些持守国家的方法。”
詹何于是接着说:“我还没有听说过自身修养得很好而国家却乱哄哄的事例呢!我还同样没有听说过自身不修养而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事例呢!所以治国之本在于治身养性,我不敢以一些枝末的内容来回答您。”
楚庄王听后说:“说得好。”
所以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