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不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注释】
[1]“食”指俸禄。“?”指赋税
[2]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强作妄为。
[3]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4]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
[5]贤:胜过的、超过的意思。
[6]贵生:厚养生命。
【译文】
民众遭受饥饿,是由于上层吃税的人太多,因而只得忍饥挨饿;民众难管是由于上层统治者设置的苛捐杂税太多,因施政太苛刻而导致造反,所以难以管理;民众轻视死亡,是由于上层统治者把自身的享受看得重,民众才不把死当作一回事。只有不把自己的享受视作首位,这才是比享受更重要的贤明举措。
【解读】
上一章里,老子对严苛的政治压迫、乱杀无辜给予了抨击,要求统治者善待民众。这一章里,老子又对繁重的经济剥削进行指责。
老子在这一章里主要阐明了三点:
第一点,老百姓食不果腹是因为赋税太重。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八块私田,一块公田,俸禄取土地形式。例如,上大夫拥有六千四百亩田,下大夫拥有一千六百亩田。春秋末年,各诸侯以雇佣方式,按职务高低给予实物俸禄,以达到招贤强国的目的。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任用管仲废除井田制,按土地肥瘠征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按土地面积征税。公元前590年,鲁成公按土地面积征收军赋,从而使税和赋合而为一。俸禄与赋税增多,导致民众饥饿。
第二点,老百姓不好治理是因为管的太多。统治者追求奢华的生活,不过是为了满足私欲。既然要大肆耗费,势必要大肆掠夺。掠夺以残暴的武力为后盾,以频繁的政令为手段。老子一直主张领导者要以道而行,顺势“无”为。人民难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烦扰,今天一个法令,明天一个法令,今天要怎么做,明天有要求那样做。老百姓也糊涂了,无所适从,统治者的信誉也下降,所以不好治理。
第三点,老百姓看轻生死,是因为统治者贪图享受,压榨老百姓,以至于弄的他们生不如死。
《红灯记》中鸠山问李玉和:“你难道连死都不怕么?”可见,死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如果大家被问道:“是活着好,还是死了好?”我想绝大多数的回答一定是“活着好”。可历史上就有这种时期,活着还不如死去。
可以设身处地地体味一下这样一种境况,就假设是你,被统治者欺负得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房子住,家不像家,甚至老婆长得漂亮一点也保不住,动不动就触犯刑法,被在脸上刺字,砍掉手脚或割掉生殖器,不敢说话,不敢行动,甚至连思想都受限制。你说是活着好呢,还是死了好呢?结论很明显,当然要活着,但不能这样活着,要造反,要自己解放自己,就算造反死了,也比这样活着强。
所以李玉和不怕死,他回答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想当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时所做的演讲中说“等死,死国可乎!”桀、纣、始皇,几千年来的暴君们都是这么被推翻的。
那么造成这种使人民感觉生不如死的原因何在呢?
老子曰“以其上求生之厚”。到头来,原因还在统治者自己身上。什么叫“求生之厚”?所谓“求生之厚”就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把自己的欲望看得比什么都重,外界的东西包括人民都被看成是拿来实现自己欲望工具。这样的统治者,谁又能受得了,在这样的统治下,又叫人如何去作“死”与“生”的取舍呢?当然是与其被奴役,还不如造反以求生!
所以,老子总结说:“只有不把自己的享受视作首位,这才是比享受更重要的贤明举措。”于国、于家、于百姓,都是有益的,统治者若能不贪图享乐,那么,老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真是大德、大善,大贤。
【从政之道】
求生之厚的商纣王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看过《封神演义》的人对他的事都很了解。
据历史记载,纣王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是没得可说的,长得高大又英俊,身体好,武功高,脑子又聪明,而且不是一般的聪明。他统治下的国家也好,很有钱、很富裕。还有他的大臣们,一个个都是忠臣,文有太师闻仲,武有武成王黄飞虎,宗族之内有微子、箕子辅佐。可以说是“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了,按说不但不应当亡国,而且应当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才是。
不幸的是他犯了“求生之厚”的毛病,搞得臣民怨愤、诸侯反叛。于是纣王便发明了许多酷刑进行镇压。有种刑罚叫“炮烙之法”,就是立一根空心铜柱在地上,里面生火,待铜柱烧红,就把犯人绑到柱子上活活烙死。其它刑具之残酷大致如此。更糟糕的是,后来又与苏妲己一见钟情。大臣九侯献女儿给他,可惜这个女孩不喜欢淫乐,无法叫纣王高兴,纣王一生气就把她杀死了,还将九侯也捉来杀掉,并剁成肉酱,鄂侯为这件事与纣王争辩,又被杀死做成了肉干。可见倒行逆施、为所欲为到了怎样的程度。
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实在看不过去,屡屡劝谏纣王顾惜天命,纣王却说“我不有命在天”。于是微子捧着祖宗牌位逃亡,箕子装疯被贬为奴隶,比干不服气,仍要诤谏,得罪了妲己,被纣王活活地剖了心出来。理由很离奇,说是妲己说比干比别人聪明,是因为他的心比别人多两个窍,不信你剖开看看,纣王就真把比干的心挖出来了。
微子逃了,箕子疯了,比干死了,纣王就更加为所欲为了。他设虿池,剖孕妇,迫害无辜,实在令人发指。如此肆意妄为,不一而足。并且还耗费民力,征天下工匠,为自己修建摘星楼、鹿台及与之配套的园林,发天下兵马,以武力示威于诸侯。
商纣王受,??可以说不聪明,不可以说没有勇力。可他最终便是被这聪明勇力所误,自以为天下是可以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纯粹客体,最后被万民所弃,落得个牧野倒戈、国破身死的下场。
老子认为,春秋时那些自私自利之极,聚敛天下以养一己之欲、草菅人命以遂一己之意的国君们和夏桀、商纣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根本不配统治人民。只有那些“无以生为者”,也即不以自己生命欲望而施为于天下的人,才能保全天下的生命,才能使天下安乐、万民幸福。
【从政之道】
晏子谏齐景公“减负”
公元前522年,齐景公染上严重的皮肤病,继之又转为疟疾,一年之内未能痊愈,前来探视慰问的各国使者络绎不绝。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等人说:“这次国君得病,我们拿出最丰厚的祭品祈求鬼神消灾免祸,但君主的病却有增无好,这是负责祭祀、祷告的祝史们用心不诚所致。别国不了解情况,还以为是由于我们祭品不丰、不敬鬼神!现在应该杀掉为首的祝固、史嚣,也好对各国使者有个交代。”齐景公听后颇觉顺耳,就将此事告知晏婴。
晏婴说:“早年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的时候,楚大夫屈建曾向晋大夫赵武询问已故晋国名卿范会的德行。赵武答道:‘范氏治家井井有条,为政不讲私情。他家的祝史祭祀时总是如实地向鬼神诉说,毫无愧怍之色。因为家中没有彼此猜疑之事,祝史也从不向神灵诉求什么。’屈建将这番话告知楚康王,楚康王慨叹说:‘范会治家理政使神人无怨,他能辅佐五君称霸诸侯真是理所应当啊!’”
景公迷惑不解地说:“现在正谈想杀祝史的事,你为何扯那么远呢?”
晏婴回答:“一个有德之君,国事、家事俱不荒废,鬼神、人民都无怨声,一举一动不违礼制,这样祝史言辞诚信,无愧于神灵,国家才会受到福祉。但是在昏君那里,外内邪僻,上下怨痛;沉迷声色,放纵私欲;摧残民力,聚敛不休;暴虐成性,肆无忌惮;不顾谤言,一意孤行。这时,如果祝史如实告知鬼神,就等于暴露国君的罪行,如果隐恶称善,就是欺骗神灵,祝史们进退维谷,左右两难,只好虚言媚神,于是鬼神降祸,国无宁日。刚才我举范会‘神人无怨’的事例,就是想说明道理比祝祷更为重要啊!”
景公又问:“那么应该怎样做?”
晏婴说:“不可滥杀祝史。看看当今齐国的状况吧:山林湖泽之利都被官府垄断;境内关卡重重,关吏肆意盘剥;世袭贵族,强购民物,大兴土木,丧尽廉耻;国家政令无常,横征暴敛;宫中妻妾,恃宠跋扈,巧取豪夺于商市;左右小臣,狐假虎威,发号施令于边鄙。百姓痛苦万状,无不诅咒国君。祝祷如果有益,诅咒岂能无损?在齐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诅咒者该有多少?宫中几个祝史再有本领,怎敌得过亿人的诅咒?国君还是缓杀祝史,赶紧积善修德吧!”
齐景公听后心悦诚服,便下令取消山泽之禁和关税,减轻百姓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