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14372500000020

第20章 石窟碑刻(9)

游人在爱民亭歇息片刻,再沿曲径艰难爬行而上,登上文昌阁,便至鲁班殿。相传该殿为大像山建筑全部竣工后所剩零块材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风格,充分显示了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穿过鲁班殿,便来到关圣殿,该殿建筑多,占地广,有庙中庙之称。进入关圣殿的前门,有一碧石阁。好像一个威严的护神似地高耸挺立在一块凸出的陡坡上,守卫着关圣殿。门上刻有楹联:“阁凌碧玉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绝妙精粹,意境深远。进入那高大雄伟的主殿,只见殿堂正中设一朱红椅,关羽这位“志在春秋心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的三国英雄,正襟危坐在椅上,右脚踩虎头,左腿微向外伸展,身着锦袍,左手捋长髯,右手持《春秋》,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神情庄重泰然。关公右侧为周仑,黑脸虬髯,双手紧握青龙偃月大刀,豹眼圆睁,仿佛随时准备为主人拚杀;左侧为关平,眉清目秀,右手反背,左手扶剑柄,双眼传神,精神振奋。塑像两旁撰有耐人寻味的对联:“赤面秉赤心,骑赤免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使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瞻仰过这位赤胆忠心的英雄后,精神徒增,遂沿陡峭的石级,爬到了悬崖处的大佛像窟。

大佛像窟为大像山石窟的主窟,从塑像风格看,原作为石胎。似有北魏风格,泥塑为盛唐之作,后经宋、元、明各代装修、饰彩。石窟高约34米,宽14米,底深4.5米。窟内大佛塑像高27.2米,肩宽9.5米,躯体高大魁梧,面部丰润圆满,肉髻高凸,两耳垂肩,眉细目长,两眼平视,鼻高而直,嘴大唇厚,上唇有蝌蚪状短须,神态安详善良。左手扶左膝,右手作念佛样,拇、食指弯曲,其余三指并排伸直。上着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下着长裤短裙,腰系裙带,胸前打结,披肩赤足,脚踩丰莲,作善跏趺坐于须弥座上。整个塑像技法圆润流畅、丰满细腻,具有十分明显的盛唐时期的风格,是陇原大型造像中的珍品。在大窟周壁还有小龛70余个,龛前有金刚、白鹤童子、人面鸟等悬塑小像。窟内还残存有达摩、频伽、飞天、莲叶、卷云等组合装饰。菩萨面目清秀,姿态俊雅;达摩躯体高大、披甲戴盔;飞天轻盈绰约、婀娜多姿;卷云似飘荡长空,清风习习;莲叶碧绿欲滴、暗藏花蕊。造型各异,形态迥然,雕塑精绝,凌空悬挂,十分动人。

通往大佛像窟顶的阁道旁不远处,还有大像山最早的洞窟——双明洞,因洞前壁有两个砖砌圆形明窗而得名。系天然洞窟,高8米,宽17米,深9米。洞内原有华严三圣、药王孙思邈等塑像十余尊,均为清代重塑。另外,在三星(福、禄、寿)洞东侧还有一处俗称睡佛窟的洞窟。为北向,呈平面长方形,宽3.35米,高2.6米,深1.7米。清代重像塑莲叶观音像,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尊宁静善良、轻盈含情、悠然自得、半卧莲叶之上的观音菩萨。莲叶质柔体薄,盘托菩萨。菩萨高髻,面容丰满圆润,袒胸赤臂,璎珞玉环,下着长裤短裙,披帛迎风披展,姿态袅娜,造型精巧,特色鲜明,古朴自然,与大佛像石窟相得益彰,辉映成趣。另外,近年在修饰石窟庙宇中,还出土几尊北朝石雕造像和一件汉代青铜铲,做工精细,年代久远,文物和观赏价值颇高,是对大像山石窟艺术的有机补充。

大像山为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胜地,每逢春夏秋三季,大像山峰峦壁垒,曲径清幽,树木苍翠,花果飘香,风光宜人。游人若绕经韦陀殿。攀越飞栈阁道,穿过一段石洞,可登至大像山的最高峰——三圣殿。登高远眺,大像山周围的奇观美景一览无余,妙趣盎然。尤其是雨天登临,则可饱赏天簇之美景。向东看,可见一片茫茫烟雾;向西看,又是云雾蒙蒙;向北看,还是浓雾弥漫;就是大像山自身也是雾气缭绕,颇有进入仙境之感,使人浮想联翩,意境悠远。

鲁班峡谷中的石窟群——武山水帘洞

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渭水北岸、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的鲁班峡丛山中,这里群峰叠嶂,林木荫郁,曲径幽深,鸟语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涧溪水流淌,自然风光雄奇而秀丽,实属仙境圣地。当地传说,太上老君看中这块风水宝地,遣派木工祖师鲁班来此营造宫殿,因正面南峰遮住了光线,鲁班大怒,遂举起巨斧将峰劈为两半,从此形成两岸绝壁险峻矗立,中间高峡一线苍天之壮景,故有鲁班峡之称。水帘洞便在形似斧劈的试斧山东侧的峭石壁上,是一个约50米长、30米高、20米深的拱形自然洞穴。每到雨季,山顶飞流直入洞内,形似水帘,故有此洞名。

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石窟群共有7寺5台12处人文古迹,分5组散布于方圆数公里之内,与“雄奇险秀幽旷”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成为陇右古文化明珠和风景名胜。其中拉梢寺、水帘洞、千佛洞三处古迹保存较完整,而以水帘洞为窟群之中心,地形独特,气势雄伟,民间影响大,因而以其名统称为石窟群艺术宝库。1981年列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人驱车在幽谷翠蟑、溪水淙淙的鲁班峡中行走约11公里时,忽有数座奇峰险崖迎面扑来,只见黑褐色的山体被大自然雕塑得千姿百态,蕴含着鬼斧神工的妙谛和韵味。这时游人就会看见峡谷两侧红砂岩峭壁上,正中有一巨型浮雕佛像,显赫醒目,这便是大佛崖。大佛为北周秦州刺史、陇右大都督尉迟回于明帝三年(公元559年)所建。相传当年动工时工匠云集,各显神能,但是面对险崖,难以施展。后来工匠们采用砍树拉梢积薪攀高的办法,自上而下,层屋雕凿,历尽艰难,终于将大佛雕塑而成,拉梢寺也由此得名。寺中现存崖塑和大小佛龛10多个。崖塑巨佛为释迦牟尼,趺坐于莲花台上,飘然如升腾之状。佛身高约41米,占去整个崖面约三分之二,比麦积山东崖大佛还要高出一倍有余。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大佛像以线刻浮雕加彩而成,圆脸胖身,端庄慈善,着紧身通肩大衣,背负圆光,双手作禅定印,似正在默念佛法。大佛两旁两个眉清目秀的菩萨为石胎泥塑,头带花髻冠,身披彩裙,璎珞垂珠,香环结宝,手持莲花,赤足恭立于莲台上。其不艳不俗的妆束、双目传情的神态,令人赞不绝口。大佛莲台上镌有三排狮、鹿、象造像,带有鲜明的犍陀罗国的象和波斯国狮子的形象,相传是后秦高僧鸠摩罗什所建。这些兽像或立或卧,或侧或正,或翘首远望,或低头凝视,雕琢古朴,形态生动,活灵活现,十分传神。把它们与佛刻在一起,表示佛的威仪、智慧、仁慈和法力无边,而将其置于佛的足下,又衬托出佛的伟大和神圣,让人观而敬畏。这幅由巨佛、协侍菩萨、莲座组成的浑然为一体的完美艺术图画,是中国石窟雕塑艺术中的珍品,中国《大百科全书》还对其作了详细评介。大佛上下左右散布诸多浅小佛龛,相互之间以木构栈道通连,内塑佛像多为北周、隋唐作品,少数为宋元作品。这些作品从整体上与主体大佛、菩萨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精美典雅的佛教艺术世界。在大佛左面还有北周明帝三年(公元559年)楷书阴刻题记一方,墨迹浑厚工整,笔力刚健,为我国现存早期书法文物之精品。因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建筑者又加造风檐以蔽风雨,檐端雕刻飞禽走兽,悬挂铜铃,微风过处,叮咚作响,回荡峡谷,清脆悦耳,为大佛增添了几分生机。

与拉梢寺对峙,相距不足1公里处有一峰峦,形体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争相叠翠,恰好把水帘洞合抱在中间。游人在曲折的山路上慢慢攀登,一阵清风迎面吹来,传来叮咚声,驻足一望,只见一座碧瓦流翠、红柱彩栏的六角小亭。摇曳着翘角上的风铃正在恭迎游客。在华亭中小憩后,透过薄雾可望见山脚下的武山水帘洞管理所,那金瓦泻彩、粉墙含丹的建筑在浓绿深处时隐时现。离开小亭,进入山门,可听到哗哗流水声,抬头遥望,可见在一堵峭陡的绝崖上,挂有一条银带般的飞瀑,瀑布飘飘洒洒,如珠帘垂挂,“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十分壮观。水声淙淙别有韵致,宛若笙箫琴瑟奏出的古乐。令人清心悦耳。瀑下有一长约50余米、高约30米、宽约20米的天然洞穴,洞内深邃清幽,洞沿突兀嵯峨,周围林木葱郁,脚下百米深涧。洞穴内建有三霄殿、药王殿、邱祖庙、五官殿、四圣宫、玉皇阁、三清洞等建筑。殿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石窟造像在涧内摩崖浅龛和崖体表面,以悬塑、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佛教故事作品为主。原洞壁内满绘壁画,现存西壁长17米、高约8米的壁画一方,按内容以24组画面映衬布局。高大的释迦牟尼佛端坐正中,大佛两手平行托举于胸前,手心向外,作讲经说法相。旁侍立两菩萨,周围以“飞天”篷车簇拥,它们大都袒胸露臂,或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散花雨,其身姿之轻盈,动作之优美,神态之文雅,可与敦煌莫高窟“飞天”相媲美,堪称艺术佳作。“牛拉车”是西壁图画中又一精彩生动的画面。图中牛体健美强壮,昂首挺胸,双目前视,四肢用力,显出负重的样子,整幅作品形象真实生动,线条流畅,极富动态感,表现了匠师们的精湛技艺。壁画前方即水帘洞寺院,现存建筑群依地势布局,或凌架悬崖,或嵌入岩际,构思巧妙,古朴典雅。其中高大华丽的菩萨楼为主体建筑。这是一座宫殿式的二层楼阁,装饰豪华,工艺精湛,掩映在绿树丛中。楼下有菩萨泉,泉呈圆形,光亮如镜,甘冽清澈。绿苔铺壁,掬手一饮,味甘如露。泉洞穴四壁皆有清水溢出,甚为神奇。沿木梯攀登上楼,楼内山花箭窗,色彩鲜艳,外悬一巨型横匾。上书范振山的“西山暮雨”几个大字,字若蹲猊,苍劲雄浑。朱色楼柱上满挂楹联,有龙飞凤舞的草书,有入木三分的楷书。有道劲厚重的隶书。有的镀金字金光耀眼,有的墨色字墨绿诱人。四周岩壁留存历代文人学士诗词题刻百余首,为寺院增辉不少。佛座上塑有一女菩萨,只见她“素洁如春梅绽雪,秋惠披霜;艳丽若霞映澄塘,月射寒江”。虽是泥像,却风姿卓然,神采飞扬,俨然仙家。映衬得满楼光彩。这是一尊麻线娘娘的神像。相传在隋文帝时期,南海观音投生于武山县榆盘乡李家庄时,取名李秀珍。她聪慧俊秀,精于纺布,织成的布绚丽如绸缎,被乡民们尊称为“麻线娘娘”。不久,其兄嫂贪图钱财强逼她嫁给当地一富少,秀珍抗婚不从,逃往水帘洞坐化成仙。为了显灵,将闻讯赶来的兄嫂手中的火棍笤帚点化成树。后人为纪念她,便修了水帘洞寺院。传说虽然离奇,但殿院内确有两棵参天古树兀然而立,盘旋遒劲,如蛇似蟒,形状奇特。其老干横斜、满树虬枝、宛转腾挪的叫“笤帚树”;而葳蕤深沉、苍老如叟的称“火棍树”。因为高龄,两树树皮已呈龟裂状。枯笔似的枝干,似断还续,横生危浅之感,反映了岁月之悠长。沧桑之变迁。

从峰顶下行至山脚西北向不到1公里处,拔起一峰,上悬下削,中间有一巨大天然洞穴,洞内宽敞,因存有上千尊造像和干佛壁画而取名“千佛洞”。现存有窟龛30多个,大小佛像近千尊,壁画数百平方米,皆分布于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为界,分为上、中、下三层泥塑和壁画。上部泥塑为西秦或十六国作品,造型庄严肃穆,古朴自然,现存数百身,因尊位和身份不同而造型不同。如释迦牟尼庄严慈祥,菩萨温柔恬静,阿难朴实天真,天王威武强悍,供养人和善虔诚,地神拘谨怯懦,真是形态各异、各具风采。中部为北周遗物,分浮雕和龛内泥塑两类。造像一般身材修长,衣纹舒畅,丰盈清秀,形神兼备。尤其泥塑菩萨,形象生动,刻划精致,具有北魏以来“秀骨清像”的神韵,表现出工匠高超的塑造技艺。下部为中唐五代风格。如一幅以大佛、菩萨、飞天、供养人等群像组成的精美壁画,色彩鲜艳,比例和谐,造型逼真,线条流畅,面部圆润,反映了中唐艺术独有的魅力。另外,正中泥塑佛头,为西魏塑像,刚健淳厚,古朴俊秀,这些作品均是研究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水帘洞石窟群不仅文物丰富、史料珍贵,而且环境幽静,风光壮丽,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整个景区奇峰险崖、流泉飞瀑、洞穴幽径、茂林修竹、山花鸣鸟与楼台亭阁、雕塑壁画、楹联墨宝等交相辉映,游人身临其境,大有仙境圣地之感。

雄踞奇峰秀岭中的石窟群——庄浪云崖寺

在“全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东部,陇山山脉西麓的关山深处。有一处雄踞奇峰秀岭之间、集石窟艺术与天然美景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这便是历史悠久、闻名陇东的云崖寺石窟群。在历史上曾与崆峒山、麦积山、仙人崖等胜景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