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14372500000022

第22章 寺庙塔墓(1)

甘青川毗邻地区的佛教艺术中心——夏河拉卜楞寺

夏河县位于甘南高原北部,是甘肃南行旅游线进入甘南州的第一站,它因多高山深谷,自古为“将兵略地”;还因藏传佛教文化独特,民族风情浓郁而享有“小西藏”之称。游人从夏河县城西行1公里许,有一处叫扎喜奇的平缓宽敞的半圆形滩地,被当地藏族同胞称之为“聚宝盆”。这里背山面河,宽阔的大夏河自西向东奔流而过,山环水绕。南面是凤山,山势活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北面是龙山,好似横卧的一条巨龙。在“聚宝盆”中屹立着一组庞大的佛教建筑群,在蓝天、白云、高山、绿草的高原风情画中,更显得雄伟壮丽,这就是中国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宗主寺之一、甘青川毗邻地区佛教文化艺术中心以及西北地区喇嘛教最高学府之一的拉卜楞寺。

在寺院近旁,古老的大夏河昼夜不停地哗哗流淌,似乎在向游人诉说: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一个男孩在夏河县的甘加乡瓦德部落出生了。父母给他取名俄昂宗哲。他13岁受戒出家,21岁赴西藏求学,25岁获取学位,27岁在达赖五世座前受比丘戒。53岁时,他以高尚的情操和通达的学识,被达赖六世亲授法旨出任哲蚌寺郭莽学院的堪布相当于寺院的主持。另据《拉卜楞寺志》记载,俄昂宗哲初入西藏时,曾到拉萨的大昭寺向文殊菩萨敬献哈达,祈求佑助,突然他发现文殊菩萨欣然微笑,似有嘉许意。这妙音微笑,藏语译作“嘉木样雅巴”,简称“嘉木样”,后来,嘉木样成了拉卜楞寺寺主的佛号。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嘉木样堪应青海和硕特部黄河南前首旗蒙古亲王(河南亲王)察罕丹增的恳请,返回故里,筹建寺院,弘扬佛法。第二年,嘉木样在河南亲王陪同下,偕其弟子18人。遍游阿木去乎、桑科等地,为寺选址。待行至扎喜奇时,嘉木样认为此地“负山面河,形势绝佳”,是建寺的最理想地段。于是他不顾年迈体弱,毅然下决心在夏河北岸依山择址修建了这座巨寺,并亲任寺主。寺院原名“扎喜奇”。后因第一世嘉木样于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修建府邸,藏族群众出于对大活佛的尊敬,称大活佛的府邸为“嘛让”(藏语,意为佛宫),并以此名代称寺院。“拉卜楞”是“嘛让”的变音。后来,人们就把这座著名的佛教寺院称之为“拉卜楞寺”。嘉木样一世以他一生的功德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建造了一座规模恢宏、名扬四海的宗主寺,使其与青海的塔尔寺,西藏拉萨的噶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齐名耀辉。

举世闻名的拉卜楞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在建立近300年的漫长岁月里,对安多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并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座学科齐全、修习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游人走进拉卜楞寺犹入进入一座神圣的佛教艺术宝库:只见各类建筑宏伟壮观,气势磅礴;造型各异的佛像工艺精巧,神态生动;壁画唐嘎色泽艳丽,惟妙惟肖;各类经籍内容丰富;卷帙浩繁;还有琳琅满目之奇珍异宝及历代稀世之物,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近代建筑及雕塑艺术家和汉、藏、蒙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及精湛的技艺和无穷的创造力,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当代学者柯扬曾以《拉卜楞寺述怀》为题,对其壮观气势作了精彩描绘:“古刹巍峨气象雄,梵宫金顶夕阳中。西天佛祖传灯妙,东土僧徒劝善同。贪欲诱人离岸远,法轮醒众梦皆空。休言具叶难知味,清净无私理自通。”

拉卜楞寺从公元1710年开始兴建,历经一世至五世嘉木样扩建,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84座,藏式楼31座,佛宫30院,经轮宫500余间,普通僧舍10000多间,共同组成一占地1234亩、建筑面积达82.3万平方米的具有藏族特色的庞大壮观的寺院建筑群。寺院建筑分布,以东北及西北之白塔为标志。以东、南、西三面经轮房为外围轮廊线,高大的经堂、佛殿均集中在西北方向,给中外游人与朝圣者以渐入胜境之感。

拉卜楞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为青海塔尔寺的两倍多,游人登上龙山远眺,整个寺院简直像一座城市。整个寺院按其建筑形式,分为藏式、汉式和汉藏混合式3种。凡藏式建筑,材料多采用当地土、石、茴麻和木材,墙壁外层用青灰色石英岩砌成,上层压一层赫红色达数尺厚的茴麻,显得整齐协调,美观大方。内层用木料支架立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平式屋顶全部铺盖粘土。建筑结构具有外石内木,“外不见木,内不见石”的风格。宫殿式的建筑。顶部装有铜质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等,有的还装有绿色琉璃瓦,飞檐凌空,古朴典雅,极其雄伟壮观。寺院按其建筑用途,分为僧众诵经学习的经堂、佛殿,活佛的府第“昂欠”、僧舍,并建有纯金塔、辩经堂、藏经楼、印经院等建筑。游人进入那美丽的宫殿式建筑中。颇有庄重、神秘和森严之感。彩色斑斓、飞阁重檐的拉卜楞寺是喇嘛教格鲁派的圣地。游人进入寺院,可见宽阔豪华的佛殿内百盏华灯常明,光焰荧荧,照得殿内若明若暗,香烟丝丝缕缕向殿顶天棚飘去,又被大棚遮挡回来,在内空回旋漂浮,使整个大殿扑朔迷离。诵经的众僧,分左右两排盘腿坐于大厅内,一个个双眼微闭,目不斜视,一片虔诚凝结在脸膛上。殿厅内的每一个角落回荡着他们低沉浑厚的诵经;慈眉善眼的佛像金身,闪闪烁烁地牵引人的心弦。远道朝圣的众人怀着虔诚的心愿,眼中闪耀着祈望圣福的光芒,将他们的期盼融入一尊尊金雕银塑的佛像……

纵观这座神圣的寺院,在那众多的殿宇佛宫中,闻思院(俗称大经堂)因其规模巨大、建筑宏伟,又是全寺进行佛事活动的主要殿堂和信教群众朝拜的主要场所,被视为寺院的中枢。其他建筑以经堂为中心,以半月形格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

当游人进入这个佛门圣地的时候,首先展示在面前的高大建筑是名为“曼巴扎仓”的医药学院。它坐落在闻思院右前侧约45米处,系典型的藏族平顶密梁碉式建筑。建筑用料以木石结构为主,殿前底部均用石块砌成,坚固耐磨,虽历经200多年的风雨侵蚀而不变形。墙顶部砌以褐色“宾麻”,上覆石板,以隔雨雪。“宾麻”墙面上按一定间隔镶嵌镀金铜镜,加之装饰以佛教图案及梵文,房顶上均置列着藏传佛教寺庙惯饰的铜质鎏金法轮、阴阳兽、幡幢和金顶等物饰多件,在阳光下闪亮发光,十分美观。院内由经堂和门诊部组成。经堂分正殿和后殿,殿内彩绘连壁,金碧辉煌;铜佛、唐嘎遍布殿堂,充满珠光宝气。殿内绘有8幅精美的壁画。尤以《弥勒佛净界》图最有名,它以浓笔重抹的手法创作出形象各异、性格多样的菩萨、供养天女等人物,有的安详文静,有的神情自若,有的活泼轻柔,富有动态感。在唐嘎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宇妥·云丹贡布唐嘎》,宇妥·云丹贡布是公元8世纪藏族医药学的奠基人,被后代尊为“医圣”,绘有他的画像的唐嘎,成为藏传佛教各大寺院,尤其是医药学院的主要供像。后殿6间,正中供当代著名学者拉称仓·久美成勒嘉措大师的银质舍利宝塔,高460厘米,宽175厘米,塔身用银镶造,四周嵌以珍珠玛瑙。灵塔两侧供奉两尊阿闼佛像,左为高490厘米的铜质鎏金佛,右为檀香木雕像,其高350厘米,是寺内最大的木雕佛像。围院厢廊墙壁上绘有草药树木标本彩图17幅,并注有藏字释文,文图并茂,专供学僧习研。全院共有各种文物901件,尤以医圣宇妥·云丹贡布唐嘎一幅,金银汁书写《大藏经》一套,班禅应化史彩织唐嘎17幅等最为珍贵。

在大经堂的西北隅,有一座全寺最高的建筑物,俗称“大金瓦寺”。高6层,纵深5间,最高层是宫殿式的方亭,上盖鎏金铜瓦,饰以鎏金狮、铜龙、铜宝瓶、铜如意等,光芒四射,蔚为壮观。进入院内,古柏茂盛,与佛殿相衬托,显得古色古香,典雅幽静。正殿门上悬挂有清嘉庆皇帝御赐,用汉、满、藏、蒙4种文字书写的“寿禧寺”巨型匾额。殿内供有鎏金大铜佛一尊,只见这尊坐佛形体高大,额阔鼻高,方嘴薄唇,造型端庄,神态安详,气宇轩昂,该佛系尼泊尔工匠的精致之作。左右两侧还供有八大菩萨,各高5米,形态迥异,神情逼真。

在闻思学院的左侧,还有俗称“小金瓦寺”的释迦牟尼佛殿。建筑形式为歇山式重檐屋顶风格,是全寺最典型的汉藏结合之建筑。游人远看,显得气势巍峨、博大壮观,特别是殿顶上覆的鎏金铜瓦,在阳光下与斗拱下檐相映成趣,非常耀眼夺目。该殿高3层,第3层主供释迦牟尼佛像。这尊铜质鎏金像,置于二龙柱之中央,头戴金冠,圆脸大耳,丰腴端秀,怡然自得,出神入化。在殿内还有一尊高70厘米的释迦牟尼铜质鎏金小佛像,因它是一位索哇毕孝格尔玛的圣者所造的108尊的一座,由第一世嘉木样大师从西藏本垛地方迎来,故称为“本垛觉古”,为全寺历史最悠久的佛像。这尊佛像虽不大,但塑造得十分精美,脸上的神态、身上的着衣等各个部分都刻划得相当细腻传神,犹如生者一般,令人称奇。

狮子吼佛殿是坐落在大经堂右前侧的又一宏大建筑,佛殿南北5门,东西5间,正门一道,侧门两道,藏窗24扇。正殿门楣悬挂着清嘉庆皇帝御赐的用汉、蒙、藏、满文四种文字书写的“寿安寺”匾额一面。殿高4层,内主供狮子吼佛,高约9米,为整个寺院内最大的铜质鎏金佛。佛像形体魁伟,额头饱满,鼻梁高隆,面容圆润,神情恬静,嘴角露出慈善安详的微笑,那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形态,让人叹为观止,堪称造像之珍品。该佛为千佛中的第11尊,传说为宗喀巴大师之化身,狮乃百兽之王,其吼声亦可威震四方,据说,释迦牟尼诞生时亦有其吼声,故有此名。另外还因为佛像体内藏有如来佛、宗喀巴大师、达赖三世和印度、西藏有大成者的舍利、衣法和遗物等,故而其显得更加珍贵,深受安多藏区人民的喜爱和崇敬。在主佛像两侧还供有泥塑鎏金八大菩萨,其外侧更有铜质鎏金十八罗汉群像,其造型各具特色,有的双手合十置于胸前,有的双手置膝,有的袖手端坐,有的弹指若思,其面目神态各不相同,各具艺术魅力和神韵。在佛像东西两部上方的书架上,还置有大藏经567部,这些稀世珍品的存在,使狮子吼佛殿更显珍贵。

梵宫巨厦的闻思学院大经堂坐落在拉卜楞寺的中心区,它在众多嵯峨殿阁的拥簇中,显得尤为雄伟壮观,富丽堂皇。该寺院建筑采取了中轴线对称布局,自前向后由檐廊前殿、经堂、后殿和相关附属建筑组成,具有结构统一、浑然一体的效果。整个建筑占地数百亩,房屋数百间,规模宏大,为全寺之冠。殿前有一巨大广场。可供上千人瞻仰、朝拜和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广场东、西、南有三条大道通向全寺各处,自然形成中心活动区。闻思学院是由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4部分组成的占地10多亩、房屋上百间的最大学院。前殿楼系藏式碉楼建筑,顶饰有鎏金法轮、阴阳兽和幡幢,门庭为8柱7间,密檐雕棂、画栋铺陈,楼上供有栩栩如生的松赞干布的大型造像。楼台上下均有宽敞的前廊,其上设有嘉木样大师、四大色赤、八大堪布和十八昂欠和本院僧官在举行佛事活动时的坐位。前庭院,在前殿楼与正殿之间,院内用青石铺地,全院三面回廊约30多间,面壁上绘有佛祖释迦牟尼生平应化事迹。前院是本院学僧辩经及逢法会辩经考取学位的场所。由前院拾阶而上,即为正殿,高约30米,宽100米,深70米,共有圆形木柱140根,铺坐垫400条,大殿东西有14间,南北有11间房屋,可同时容纳3000多喇嘛一起就坐诵经。从前院左侧门进入正殿,首先看到的是悬挂着的精美幡幢宝盖和卷轴画像。大殿正上方是嘉木样和法台之法座,两面依次有宗喀巴大师、释加牟尼佛、历辈嘉木样大师等的塑像多尊。其中最精致的是一尊檀香木雕刻的干手千眼观音像。手中又各有一手,化身9面52手;手中亦有一眼,分5层或10层。如孔雀开屏般地后展,成为木雕中精美的艺术珍品。其神态安详、面目慈善,佛冠、项链、衣裙均饰有各色宝石,五彩缤纷,绚丽奇巧。后殿正面供奉着历辈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5座,其中第一至三世为肉身舍利宝塔,四至五世为骨灰舍利宝塔。左右两侧为拉卜楞寺根本檀越河南蒙旗亲王夫妇及第二、第三世贡唐仓活佛等灵塔共14座。整个灵塔集各种珍宝于一身,金光闪亮,光彩夺目。十分豪华壮观。据统计,拉卜楞寺现有各种佛像灵塔29000多尊,有重达数吨的铜佛,有轻不足两的木雕像;有高达十余米的巨佛,也有小至数厘米的金、银、铜、铝、象牙、檀木、玉石、水晶和泥塑的微型小佛像。这些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的佛像,令游人目不暇接,饱览不尽。

拉卜楞寺不仅建筑宏伟,塑像精美,而且是一座艺术荟萃的神圣殿堂。珍藏有数以万计的经卷和极有价值的文物珍品,它包括了哲学、宗教、历史、密宗、传记、工艺、数学、建筑、天文、医药、语言、诗词和学者文集之藏文书籍经卷等,其中有(甘珠经》、《丹珠经》及宗喀巴、西藏各大活佛、历代嘉木样著作全集21000余部。有学者说,拉卜楞寺的藏书,无论是数量和种类均在全国寺庙中名列前茅,尤其珍贵的是这里藏有印度圣贤华尔丹达哇智华亲手书写和相传古印度阿底峡大师亲自珍藏、念诵的梵文贝叶经,还有许多藏文初创时期和藏传佛教前弘时期传下来的稀世珍本,有用金汁、银汁书写的经典,还有用彩色丝线精绣和用五彩珍珠、宝石镶嵌而成的;既有用玛瑙研制书写的,也有用青锻刺绣的。另外,还有遍布整个经堂、佛殿内外之佛本生像、佛传画、经变图以及藻井图案,具有藏民族特色的绢画、布画、卷轴画之唐嘎,以及刺绣、堆绣、贴花和缂丝制成的内容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这里还是图书珍品库,游人走进拉卜楞寺文物展览室,可以看见这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的金敕、印鉴、封浩、匾额、文书、档案等,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历代嘉木样大师以及黄河南蒙旗亲王的衣物、用品和清朝帝王以及北洋政府、民国政府册封的金敕、印鉴,还有宫庭里的珊瑚树、千佛树、珍珠塔、恐龙骨、百蟒蛋以及格萨尔宝刀、高达10米的金佛像、5尺长的象牙、直径3米可一次供3000僧侣就餐的巨大铁锅、一具金装高僧木乃伊等珍宝。这些佛教艺术品不仅汇聚着藏蒙及中原地区各族人民的智慧,也凝聚着来自印度、尼泊尔工匠的心血,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为研究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文献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