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进甘肃旅游胜地
14372500000023

第23章 寺庙塔墓(2)

拉卜楞寺还是安多地区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寺内设显宗、闻思,密宗上、下续部、时轮、医药、喜金刚6大学院,它是研究广博深奥的显、密宗教义和宗教、哲学、天文、历算、医药,及各种附设文化专业学科,修学内容包罗了藏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部内容。在全寺六大学院中,以闻思学院规模最大,修显宗;其他五个学院较小,修密宗。显宗和密宗的区别在于:显宗讲哲理,可向任何人传布,与任何人辩论,属正常教育,最高可获博士学位(藏语称“格西”);密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和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属技术和专科教育,最高可获密宗学士学位(藏语称“俄然巴”)。僧徒入寺学习有严格的条件规定。入寺分科时,可以先入闻思学院,毕业后再转入任何密宗学院。或一直专在闻思学院研习。但是先入密宗学院后,不得再转入闻思学院,体现了黄教先显后密、显密兼修的兴教思想。

闻思学院主司显宗教义,通过师授、背诵、思维、辩论等形式,达到13个学级。学习课程为5部大论,一般需15年才能完成学业,在学级、年限上均为全寺之冠。5大密宗学院中,续部上院和续部下院属神学院,2院因由后藏的喜饶桑盖法师传续而来,名目“续部”。续部上院按《密宗道次第广论》要求,受法师之灌顶口诀,依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修行密宗真谛;续部下院主要研修密宗教义,广授法师之灌顶,教化善根弟子入密宗金刚乘门,立于成立解脱之道。时轮学院修习内容以(时轮经》为基础,主要研究天文、历算,并兼习声明、语法、诗法、书法、绘法、音韵等。在推算星辰位置、日月食预报上成绩卓著。喜金刚学院以古吉都金刚为主供神,主要研究密宗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兼司官历、藏文文法、书法、音乐、舞蹈、制做施食等。医药学院除佛经医典外,主要研习医疗技术和药物学。学院内研制的洁白丸、九味沉香散和九味牛黄散等已被列入国家药典。

拉卜楞寺6大学院由于制度健全、治学严谨、名僧云集,故成为藏传佛教寺院喇嘛高僧的培养基地,为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学府,培养出了通晓多种专业知识的众多高僧学者,使格西学人遍及藏蒙。除精持戒律、深通内典的寺主大师嘉木样活佛外,尚有“4大色赤,8大堪布,掌宝伞者180,格西学者500,明解兼备的僧众3000”之说,在整个藏族文化和宗教史上。造诣精深、有所建树的不胜枚举。如第一世嘉木样所撰的《因明疏》等著作,多达15部,其中“五部大论”最著名,被蒙藏地区许多寺院奉为经典课本。著名的史学家阿莽班智达·贡却坚赞所撰著的《汉藏蒙关系史概要》、《拉卜楞寺志》等脍炙人口,闻名远近。在当代还造就了一达批擅长诗歌戏剧、书法文字,通晓天文历算、医学健身等专业的藏族僧侣知识分子,他们积极投身于科研、文化教育和民族宗教工作之中,发挥着聪明才智。

拉卜楞寺继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1994年12月又被甘肃省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寺以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宏伟壮观的民族建筑、金碧辉煌的彩像壁画和丰富多彩的文物珍宝享誉陇原大地,成为甘肃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吸引无数国内外游人和学者前来旅游、参观、研究。

全国室内坐佛之最——山丹大佛寺

在山丹县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祁店湖畔,坐落着一座始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佛教古刹——山丹大佛寺。由于自古以来该寺僧侣众多,佛事兴旺。香火鼎盛,因而古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巨商大贾频频投宿,汉明古长城侧身而过,中外游人纷纷而来,成为饮誉西土的佛教源地和当地一大名胜。

山丹大佛寺旧名土佛寺。该寺历经兵祸战乱,几番重建,几度兴衰。据史料记载,仅在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440多年间,就先后修缮过6次。寺院占地10余亩,殿堂百间,室内坐佛高13米。明英宗朱祁镇挥笔题写“土佛”二字,制匾悬于山门,故而此后名声大振,佛事日甚一日。

据传说,唐朝玄奘大师去西天取经,路过河西走廊,武威修寺建殿,大佛爷站着迎接玄奘大师;山丹修寺建殿,大佛爷坐着迎接玄奘大师;张掖修寺建殿,大佛爷卧着等待迎接玄奘大师。这些说法一方面说明了在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曾有过3座宏伟而著名的佛寺,既由东而西依次为武威的站佛寺、山丹坐佛寺和张掖卧佛寺。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山丹坐佛寺在河西走廊佛事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山丹大佛寺选址幽雅,背依嘹高山,前迎龙首山,北有湖泊,南结圃园,寺前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有公路直达山丹县城。登寺眺望,山丹古城的春景秋色,晨霞暮霭尽收眼底。每年清明时节,香客游人拜佛敬香、观光游览、消闲养性者蜂拥而至,络绎不绝。农历四月初四日寺院举办盛大庙会,届时寺院高僧云集,文人荟萃,游人如织,热闹异常,盛况空前。60年代,312国道、兰新铁路复线相继开通,祁店湖泊改建为祁店水库,坦如明镜的水库上碧波荡漾,华舫争流,四旁田园春意盎然,绿树成荫,柳条垂荡,姹紫嫣红,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古朴庄严的坐佛塑像相得益彰,构成引人入胜的游览胜地。可惜,“文革”一场浩劫。大佛寺横遭厄运,象征着山丹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力的灿烂文化遗产毁于劫难,寺内金锱彩绘的雄伟建筑被全部拆除,只留下瓦砾遍地,凄凉一片。90年代后。经山丹县政协、山丹佛教协会和大佛寺觉慧大师的共同努力,多渠道筹资800多万元,经过5年多的大规模修缮,重建了山丹大佛寺,重塑了大佛金身,使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的释迦牟尼泥塑坐像重放异彩。

重建后的山丹大佛寺坐西面东,依山而立,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象雄浑,十分壮观。只见山门前有大青石条铺就的18层台阶,拾级而上,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山门门庭过道丈余高的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塑像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寺院分前庭、后院。120多间古朴典雅的楼台佛阁点缀其中,排列有序,错落有致。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大殿面阔9间,进深7间,重楼7层,高39米,呈平面长方形状。大殿斜梁卧角,檐牙高啄,飞檐陡壁,富丽堂皇,流光溢彩,雄伟壮观。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坐像一尊,高35米。据考证,该佛像为国内室内坐佛之最。大佛全身用高级陶土精雕细琢,华彩绘就。面部及手足、胸部袒露处皆为贴金,造型逼真,姿态优美,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熠熠生辉,有威严、慈祥、庄重之动感,尤其是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似在施惠人间、普渡众生。看上去十分传神。大佛落坐在高约3米的粉色莲花座上,莲花座前的佛龛上金童玉女手执佛物,各具神态。莲花座下有一高约1.5米、长约10米的通道,称之为“关煞洞”。

游人若沿着木梯拾级而上,登上大雄宝殿5楼,定会被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艺和大雄宝殿内精美的建筑所吸引,欣赏着大佛寺内那佛殿楼阁、亭台楦榭的绝妙建筑,不禁为古人超群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惊叹。沿着大雄宝殿两侧的400多级水泥台阶拾级登上殿后的嘹高山巅,远眺寺外景色,见祁店水库的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观赏着祁店水库的杨柳新绿,波光粼粼,捕鱼木船,载客船舫,风和日丽。游人如织之景致,则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据了解,山丹大佛寺自重建以来,已有英、美、法、日和香港、台湾、澳门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人到此瞻仰、凭吊,约50多万省内外游人到此观光游览。

神州最大的室内卧佛之地——张掖大佛寺

这是一尊千年卧佛,这是一尊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的室内卧佛。只见巨佛侧身而卧,眼帘半张半阖,给人的感觉既是对一切无所不知、又像是对一切都一无所知,整个神态宁静、安详、慈善,甚至柔和而妩媚。这尊卧佛就是身长34.5米、高7.6米,迄今为止全国最大、亚洲第二、世界罕见的张掖大佛。它安卧在丝绸之路的交通重镇——张掖市西南隅的一座重檐歇山式大殿内。大殿建筑优美古老,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燕子成群往来,绕梁不去,形成大佛寺上空特有的景致,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为庄严肃穆的大殿增添了生机和灵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大佛寺,旧称迦叶如来寺。又称卧佛寺、宝觉寺、宏仁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据明宣宗朱瞻基所作《敕赐宝觉寺碑记》,西夏时有个法名叫思能的和尚,一日静坐时,忽听一阵奇异悦耳的声响,如丝竹之声,疑为天乐。遂循声而去,在发出声响的地方掘地三四尺,挖出一尊翠瓦金砖覆盖的古卧佛,一时被僧俗人士竞相传告,奔走聚观,故就地建起一座佛寺,即为大佛寺。其后明清时期屡有修缮,现存大佛殿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大佛寺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其中卧佛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建于1米多高的殿基上,殿基四周环以石质栏杆,殿前石阶两侧石柱上侍立四对石雕狮像,小巧玲珑,妙趣天成。卧佛殿坐东面西呈长方形,为重檐歇山顶式两层楼建筑,高30米,宽48.3米,深24.5米,总面积1183多平方米。殿门两侧镶两幅青砖浮雕,右名“入三摩地”,左名“祗园演法”。两幅砖雕,各用50块小方砖对成,浑然一体,如一气呵成。二楼以木构廊绕四周,游人登临,可凭栏远眺。殿顶用青筒瓦覆盖,檐下的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鹤等飞禽走兽,形象生动,雕工精绝。殿内现存泥塑31尊,正中的佛坛上。供有释迦牟尼涅檠像,身长肩宽均为国内现存室内泥塑卧佛中最大的一尊。卧佛造像精致,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态自然,面丰端秀,头枕莲台,侧身而卧,右手掌心向上,枕在脸下,左手放在大腿一侧,怡然自得,出神入化,尤其是其面部表情怡静安详,衬托出释迦牟尼涅檠时超脱、愉悦的神态,惟妙惟肖,仿佛呼之欲出。有“视之若醒,呼之则寐”之神韵。在卧佛后侧塑有迦叶、阿男等十大弟子像,塑像每尊高达5米。两侧廊房塑有十八罗汉,或坐或站,有老有少,有胖有瘦,有俊有丑,或哀或乐,形态各异,神采飞扬,感情刻画细腻,形象自然传神。

在大殿门上还有两幅楹联,其中一幅为:“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在殿前曾悬挂有钦差巡抚甘肃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督御史佟延年于清顺治年十一年(公元1654年)的题额“方是大觉”。现存“无上正觉”的匾额题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线条流畅,笔锋刚健,引人注目。在大殿底层四壁和二层板壁上还绘有壁画,约有530多平方米,最大者高达3.7米。壁画内容有七佛、菩萨、弟子、佛经故事、诸天神将等,色彩鲜艳,造型逼真,活灵活现。

大佛殿中轴线上建有一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为喇嘛教式塔,高20米,由塔身、塔座、塔刹组成,共有两层须弥座,四周两层木构塔廊,座上是覆钵形塔身,覆钵之上又是一层须弥座,周围开小龛,内供佛角,坐顶有相轮。土塔相传是埋和尚尸骨和头发的,颇有神秘玄妙之感。

大佛殿后面是藏经阁,系木质结构建筑。内藏有明英宗皇帝敕书颁赐的一部大藏经,经籍名目繁多,集佛教经典之大成,计350种,685函,3584卷,还有明正统初年,鲁安公王贵集土作泥金书写的更珍贵的各类佛经,如《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华严经》、《胜王》、《报恩经》和《大唐西域记》等。1966年,在卧佛内还发现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石碑、金牌、铜镜、铜壶、佛经等。1970年,在大佛寺金塔墓下,又发现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时安置的舍利石函,内有八卦银盒、玉雕、珍珠及古代货币,其中有5枚波斯萨珊王朝银币,银币正面铸有库斯老一世头像,这些珍藏品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中外贸易住来的历史见证。

大佛寺建筑宏伟壮观,牌坊、山门、正殿、过殿、配殿、土塔、厢房等塔配合理,结构紧凑,浑然一体,恢宏庄严,雕刻精细,装饰色彩浓烈,具有古代禅院凝重庄严的风格。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甘州(即今张掖),游览大佛寺时对建筑的宏伟、雕塑的精美倍加赞赏,推崇备至,还在其名著《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大佛寺的情况作过详细描述,致使大佛寺的影响远播欧亚。曾吸引过众多外国游客。元明之际,沙哈鲁王的使者游览后,对大佛寺的建筑艺术赞叹不已,在其著作中写过“雕刻功夫精致,故诸像皆与活人无异”的华章妙语。中国古代名士游历大佛寺后,也曾留下不少赞美其建筑风格与艺术成就的诗句。在其繁盛时期,该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洛佛会”和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都举行隆重的诵经仪式,参加的僧俗群众达数千人以上,烧香拜佛,十分热闹。可惜寺内那雄伟的建筑历经沧桑,大部分被损毁。幸存的仅有大佛殿、藏经殿和土塔3处。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拨专款对古建筑多次进行修葺和恢复,并新修了文物陈列室,使大佛寺重放异彩,现成为中外游人寻古访幽和观光游览之胜地。

国内现存最大的伏羲祭祀圣地——天水伏羲庙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人称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2年8月13日视察天水时亲笔题写了“羲皇故里”。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现存最好的伏羲庙就坐落在天水市秦城区的西端。这是一组气势雄伟、整肃庄严,浓荫遮蔽,古朴典雅的庞大古建筑群,也是华夏子孙祭祀伏羲最隆重、最盛大的圣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享誉陇原大地的游览景点。

传说伏羲生于成纪(今秦安县以北),是中国古代开发史上的“人之始祖”。从唐尧、虞舜以来,伏羲就被列为三皇(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之首而备受尊崇。他能观天地之象,又画八卦,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发明兵器,教人们知礼,驯养百畜,制作工具,发展生产,一切开化都起源于他。他身着树叶,渴饮河水,饥食野味,夜宿洞穴。使茹毛饮血的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后人为了表达对伏羲的景仰和崇敬,纷纷修庙建宇以祭祀其圣德。天水伏羲庙便是国内现存最早最大的伏羲庙。

据《伏羲庙封台记》碑记,天水伏羲庙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重建,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巡察使陈讲用三年时间使伏羲庙初具规模,后于明清时期又四次进行了扩建和修复,终成闻名海内外、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