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山古有岷州“小崆峒”之盛誉,经当代持续开发建设,已成为著名的森林公园。整个公园由西溪、东溪和夷门山三个景区组成。西溪则由金家沟和若干岔峡构成,全长7.5公里,为全山的旅游精华所在。境内奇峰叠翠。溪流淙淙,景色迷人。有临溪巨石、芸叟洞、三醉石、题诗崖、仙人祠、青羊洞、八音井、常家洞、锡庆寺、蛤蟆石等历史胜迹和自然风景点50多处。西溪各景点有宋、明两朝名人题刻多处,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北宋著名诗人张舜民题刻的“西溪”和“芸叟洞”仍清晰可见。张舜民曾官至吏都侍郎,以清正廉明著称,因刚直敢言而被贬逐,后流寓至遮阳山,终日徜徉,流连忘返。可见在北宋时,这里已成一大名胜。“题诗崖”上有明代方远宜的七言绝句一首:“四面镄天玉柱峰,步虚声里奇行踪。洞涧流水人世间,隔绝云林八九重。”附近又有署名“三斗居士题”的七律一首:“芸叟亭成溪涧滨,有年陈事一更新。地灵方有吾人杰,亦古由来遗迹真。泉溜斜飞清俗虑,云崖壁立景洽神。表彰自是属明世。好把高名并助岷。”
相传,明代著名道士、武当山道教与道拳创始人张三丰在宝鸡金台观“失踪”以后,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云游至远离尘世、可清俗虑的岷州“小崆峒”,在此专心修道,亦传播佛道合一的教义思想,最后跃入龙潭,或日在山内玉笋峰羽化成仙。至今在遮阳山一带,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活神仙”张三丰的种种神奇故事。而三丰羽化遮阳的故事又为遮阳山景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东溪景区是以全长10公里的以铺沟为主的几个岔峡,有50多处自然奇景。那里的飞瀑流泉、深涧悬崖令人顿忘尘俗、清心怡神。沟内亦有多处题刻。景区尤以夷门山景致最佳。夷门山在遮阳山南端,以深410米的大王洞为主体,洞内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喀斯特奇观万象森列,形态各异,蔚为壮观,犹如天设地造的人间仙境。岩洞周围亦有诸多奇峰怪石,美景天成,引人入胜。
从兰州去漳县途中,可顺道进遮阳山景区一游,当日可抵达漳县县城。
陇中“小华山”——漳县贵清山
贵清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陇中黄土高原上壮丽奇秀的自然风景区,它位于甘肃省漳县南部,距县城70公里,占地面积3.2万亩,由贵清山、贵清峡两个风景区组成。
整个景区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1至2.5公里,由无数奇峰秀水、参天古松、南谷飞瀑、古刹亭殿、仙桥巨石和断涧仙桥构成。其头、中、西三峰绝峭耸崎、苍翠秀丽。为景区之中心。整个贵清山集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之秀、泰山之雄于一身,是丝绸之路上富有魅力的风景胜地,自古就以千峰竞秀、峡谷奇幽、飞瀑流泉、古柏参天、亭台榭廊的秀丽壮观而闻名陇上,被历代名家诗人称为“独具天姿国色的贵清仙境”,并被誉为陇中的“小华山”。1996年7月林业部将其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后,随着交通条件和景区设施的不断改善,贵清山已日益成为甘肃省引人瞩目的著名风景区之一。
偌大的贵清山是一处古老的原始森林,远处看茫茫林海一片,到林中近观则沟壑纵横,林深草长,山花烂漫。首先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数百亩原始森林就是贵清山第一景:头峰中的“禅林挂月”。头峰中古松成林,葱郁繁茂,一棵棵几乎都是一般高大,伟岸挺拔,个个秀丽,俗称“禅林”。相传是铁牛禅师的封地。铁牛禅师系漳县人,生于明嘉靖年间,是初建贵清山寺庙的发起人,他住在贵清山时,常在禅林舞刀弄棒。每当月夜,云敛晴空,冰轮乍涌,如水的月光在松林间缓缓移动,若明若暗,如雕似刻,颇有玲珑剔透之感,形成了“禅林挂月”之奇景。山上还有一泓清池,传说是铁牛禅师洗脸的地方,名日“洗眼清池”,当地农民至今还取池中水医治眼病或洗尘明目。
穿过禅林不远,会遇一长廊,称廊桥壁画。只见两壁上是二十四孝图,如鹿乳奉亲、郭居埋儿、王祥卧冰、扼虎救父等图,游人观之甚有教化意义。如郭居埋儿,说的是在汉朝时期,有一河南林县人郭居,有儿有媳,但家中十分贫寒,每顿饭时其老母舍不得多吃一口,总要分给孙子一点,长期以来其母因吃不饱而影响了身体,郭居很是心疼,于是和妻子商量说,母亲年迈体弱。饮食不良岂能长寿,儿子可以再生而母亲死了则难以复活,不如埋掉儿子一心奉养老母,好使老母延年益寿。妻子被其孝心感化。于是他俩挖地尺余见黄金一坛,上写“天赐孝子郭居,官不得取民不得抢”。夫妻得金,返回家中孝顺母亲。还有王祥卧冰,说的是晋朝王祥早年丧母,继母经常在父亲面前说坏话,故父母都不爱他。在一个天寒地冰的季节,病母想吃鲜鱼,玉祥脱衣卧冰求鱼,冰被其体温融化,“呼”地一声开了一个裂口,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王祥急忙将鱼拿回去供奉母亲,其继母被感动,改变了对王祥的看法。
走过长廊,跨过架在断涧之上的木构天桥,便到了中峰寺。据考证,明嘉靖年间,此处修建了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中峰寺院,寺院宽阔清静,布局匀称,建有曾祖殿、大佛殿等庙宇12座,并有7级木塔等建筑物,寺内八角飞檐的钟楼有4口可容10人同时敲击的大钟。每当寒月西沉、夜莺啼叫、雾抹青山之际,寺内钟声深沉而旷远,殿内法音嘹亮而悠扬,这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古刹寺院”。民国十八年(1929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香客敬神烧香时不小心使寺院失火全焚。现在游人看到的这些基石都是原先寺院的柱石。如今贵清山葱茏如旧,可当初辉煌至极的中峰寺只有这些不完整的遗址尚存,“古刹钟声”也化作历史的烟云了。
在中峰寺里,还有一处舞台,为每年阴历四月初一到初八逢庙会唱戏时所用。庙会期间邻近几县的香客游人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在舞台后面有五块石碑,中间的一块是清道光年间,漳县籍人王宪到河南做巡抚时,游完此山院后的一篇游记石刻。“不到山中不见山,到山始见山奇秀”,碑文描写景色之外,还抒发了世人对美好前程的憧憬。旁边的一块刻有甘肃省原省委书记杨植霖的诗作:“水洗贵清山,苍松翠石间。何言能述美,只有碧连天。”其余三块是历代建寺修庙的功德碑。与中峰寺相对峙的一座独峰,拔地而起,形姿险峻,白云环流,名曰“西方景”。中峰与西峰之间相隔一道千仞深涧,上有飞桥悬空,横绝云顶,巧夺天工,结构惊险。造型独特,充分显示了建筑师的超凡技艺。这座雕花栏杆桥便是著名的“断涧仙桥”。该桥创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桥长13米,宽1.65米,通高2.6米,六对望桥分作5间,31桥头各建一坊,桥廊顶为重檐歇山式。仙桥虽经多次修缮,仍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桥上同悬底的相对高度达500米以上,游人驻桥俯视桥下直感头晕目弦。仙桥南端有一巨石,叫雷劈石。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是说仙桥建成不久,石匠们正忙于凿路。忽然有一天,乌云密布,雷声震耳,猛一声巨响,只见贵清山石裂为两半。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句“烈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就描绘了这段神奇的传说。
经过雷劈石,就到西峰或“西方胜景”,这是贵清山风景最佳处。这里孤峰拔地而起,危峭壁立,怪石嶙峋。峰顶建有四殿一宫,分别叫如来佛大殿、观音殿、玄武大帝殿、送子娘娘宫,殿内有大小泥塑30多尊,殿旁有明万历年间所立建寺石碑和清代知府王宪“游贵清山放歌”石碑各一块。游人若抱古松攀旋转侧,绕树而下,可接近石碑而欣赏,只见碑文精彩,书法飘逸,耐人寻味。
转树险道是贵清山最险要的一景,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地势太险,团体游人不便前往。不过不要紧,险景虽然不能亲临观赏,但可细观峰顶寺院上的壁画。这幅壁画叫《人心不足蛇吞相》,又名《人蛇恩怨》。说的是贵清山峡中有一个幼童名叫仁慈,一次上学路上遇见受伤的一条小蛇,他把蛇带进山洞,每天与之分吃干粮,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蛇长成了巨蟒,仁慈成了朝廷命官。临别之际,难舍难分的巨蟒说:“恩人!以后有什么难处需要帮助,请您对着山林喊三声,我便会应声而来。”时隔一载,皇上病危,医方中有龙肝一味,仁慈揭下榜文,爬山涉水,风餐露宿,来到贵清峡口大喊三声,蟒蛇果然呼啸而来,仁慈说明来意,蟒自取一块蛇肝交于仁慈,仁慈速归救驾,皇上服后龙体康复,龙颜大悦,随即赐仁慈为岷洲知州,后又提升为左丞相。不料不久皇上旧病复发,圣旨又令仁慈再取龙肝,仁慈又一次来到贵清山林,并打算割下整个龙肝,以图升官进禄。应声而来的巨蟒照样慷慨张嘴,仁慈走进蟒肚里,此时的龙肝已不是一味御药,而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利和金碧辉煌的丞相府。仁慈不由分说,手起刀落,血淋淋的整块蛇肝被贪婪地割下。巨蟒疼痛难忍,合上了大口,翻滚跌入悬崖峭壁之下,仁慈丞相未做成反而永远葬身蟒腹。真是人心不知足,巨蟒吞丞相。
从西峰顶端踏转越险道可直通涧底。这险道石路,当地称之为贵清天梯,共计1288个山石台阶,垂直高度400多米,它直通贵清峡口,沿途景象万千,步移景变,每步皆景,景中套景。峡口附近还有饮马滩、姜维上马石、姊妹桥、投石问路等迷人的景观。特别是在贵清山东约5公里处,南谷瀑布从北崖千仞断壁石壑中破壁而出,宽约5米,相对高度约20余米,扬扬洒洒,飞珠溅玑,蔚为壮观。
贵清山森林公园内不仅景色宜人,而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园内有多种乔灌木129科99种,药用植物500余种,被誉为天然植物园,并有金钱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20余种。特别是这里的千年紫果云杉堪称陇上一绝,还有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和蕨菜、乌龙头、鹿角菜等山珍。游人到贵清山,不仅能观赏到绝妙的胜景,更能采到林中珍宝。真可谓不虚此行。
陇上“小黄山”——天水石门山
石门山,坐落在西秦岭山脉的小陇山密林中,距天水市东南80公里。因其山海拔2094米,高耸突起,峰峦奇秀,岚雾缭绕,有“陇上小黄山”之美誉。现被国务院列为“麦积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游览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为天水胜景。
石门山名称源自《秦州志》,上载:石门山“壁立千仞,苍翠欲滴。四周峭壁无路,中道若门,因是石门,盖天险也。山峰有三,凡十八盘而上约十里许。始至其巅,无限松篁辉映殿阁,为秦州第一洞天福地”。不过,也有人认为,因南北对峙,中间有一条深不可测的缺口,望之如门。另还有人说,南北峰之间的聚仙桥下石壁上,有一大方黑圈,状若门楣,在门楣两边,又有两个小方黑洞,状若窗,故而得名石门山。
石门山主要景观分布在斗拇峰、兴龙峰、黄天峰、玉灵峰、麒麟峰和莲花石、海豹石、石门坎、小石门等五蜂五石之间。各峰独建殿宇又互有连通,故又称五阳观、斗姻峰。山观相辉,给石门山的雄伟险绝增添了许多幽奥深邃。尤其是壁立对峙的两峰,形如门楹,聚仙桥横跨二峰之间,每逢中秋佳节,皓月东升,似玉盘悬空恰镌峰隙,皎光四射,晶莹耀眼,被誉为“石门夜月”,是“秦州八景”之一。
石门山是一座道家圣地。早在唐宋时,山上就有云游道士来此建观修行,尤在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筑。现存殿宇20多座、塑像30余身。多系明、清时重修的作品。这些建筑及塑像巧妙地分布在五峰五台之间,与山上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蔚为壮观。像斗姆峰上建有财神殿、灵官殿、文昌阁、钟楼、老君殿;麒麟峰上建有圣母宫、五母宫、三层楼、桃花庵;玉灵峰建有玉皇殿、三官殿;山的西面还建有邱祖殿、股肱殿。尤其是兴龙峰祖师殿,殿顶为歇山式,飞檐翘角,九檩八椽,顶铺筒瓦,脊雕花卉,高峻雅致。还有殿外壁嵌琉璃山水砖雕,称作金身宝殿,在天明朗日中显得灿烂辉煌。
石门山古建筑依山就势,或跨于险壁断岩,或建于奇峰山巅,或架于天堑深涧绝壁,错落有致,奇特俊秀,在万山丛中的绿荫中时隐时现,宛若一幅奇彩异绘的山水画一般美丽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