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挥洒在路上的青春——一起背包旅行的十二年
14477900000008

第8章 自由放飞(4)

我是我们同屋五个兄弟中第三个报到的,我进房间的时候,只有小哥一个人坐在他的床上,一身运动装,一看也是个爱运动的“同道中人”。叔叔阿姨过了一会儿进来,给小哥买了很多生活用品,有脸盆、衣架、凉衣杆、刷子,装了好几袋子,一看就是非常细心的父母。我向叔叔阿姨问好,他们叮嘱我们要团结、要互相帮助。这些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话,让我们这些第一次离家的大孩子记在了心里。七年过去了,四年的同窗之情让我们成了一生的好朋友、好兄弟。

饭后告别叔叔阿姨,小哥陪我们在南明河边散步,夜晚的南明河格外的美。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一个城市有水才有灵性。我们一直沿着水走,河岸的灯照亮了水,也照亮了路,人们散步的速度似乎比水流还要慢,这是专属贵阳人的生活节奏。

小哥给我们指远处的一座三层楼阁,说那就是甲秀楼,贵阳的标志性建筑。甲秀楼不算高,屹立于南明河的鳌矶之上,脚下有九孔玉桥护卫,在月光和灯光的映衬下,显得非常壮观。和周围的高楼大厦相比,甲秀楼丝毫不逊色,500多年的历史令它底蕴丰存,以雍容和优雅征服世人。黄蓝两色光各有分工地照亮楼体的廊柱和檐顶,“甲秀楼”三字牌匾悬挂在最上层檐顶之下,字体苍劲有力,突显威严。

在它面前,人们不会仰望那些年轻的楼宇,那些趾高气扬的钢结构大楼顿失骄傲的资本。历史能让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座建筑深刻而富有内涵,在那些后来者的心里永远会对它们充满敬畏。

就像我们的祖国,即使是在最屈辱的近代,也被列强称为“沉睡的雄狮”。当睡狮一旦醒来,所有的侵略者都将魂飞魄散。什么是积淀和力量?在无声的震慑中,你会感觉到积淀的厚重和力量的无穷。就像现在,我们站在甲秀楼前,怀着朝拜的心情仰视它,同时我们仰视到了贵阳的历史。

青岩的石头会唱歌

从花溪公园往南十多公里就是青岩古镇。去的时候是周末,正好赶上青岩的集市,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距离古镇还有一段路时,我们的车已经无法通过了,只好给汽车找了个暂时歇脚的地方,我们步行进镇。

青岩古镇成名已久,但是早先来这里的大都是贵州本地人,自从电影《寻枪》热映之后,游客便多了起来。原本安静古朴的青岩小镇多了许多喧闹和现代的建筑,老百姓的生活节奏被外来的旅游者打乱,口袋里多了几个钱,但心却不如从前平静了。

一进青岩,就有很多小孩儿围上来争相吵着要做我们的导游。我们有小哥和博新两个同学在,自然没答应孩子们的要求。他们也不再缠你,去找别人了。

听说小孩做导游在古镇中走一圈一个多小时,大约能挣10块钱。赶上运气好,一个孩子一天能赚三四十块,这对于青岩的老百姓可是不错的日薪,能赶上大人挣好几天的呢。但愿他们能把赚来的钱用在学习上,像他们的祖上赵以炯一样,考个状元,让家乡父老再荣耀一把。

由于人太多,几乎看不见脚下的青石板路,沿街的建筑和货摊也都被往来的行人填充得满满当当。为了躲避拥挤的人群,我们商量着先找个地方吃午饭。博新带我们来到一家做豆腐的小馆,他说这是他来青岩必到的地方,这里的臭豆腐最有名。

我们沿着石头楼梯来到二楼,这里人不多,只有七八位,比较安静,大家都在闷头吃着,顾不上说话。博新用贵阳话熟练地跟服务员点菜,这时小哥不知去哪了。博新说:“不用管他,他准是去‘监制’臭豆腐去了。”吉美一脸不解。不一会就看小哥端着四盘黑乎乎的东西跑上楼来,原来他在楼下监督着做臭豆腐呢。

这里的臭豆腐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让老板调好咸淡,也可以自己配料蘸着吃。不是当地人不会这么精细,贵阳人讲究吃是出了名的。

吃过午饭,我们跟着小哥和博新穿街过巷,避开了喧闹的人群,走进了一条清幽的小巷。

身边的房子有的已经很破旧,看不出它们的年龄,只能从屋前树庄的年轮上大致估算。脚下这条由青石铺就的小路已被岁月打磨光亮,错落的青石堆起斑驳的老墙,无声地诉说着它的沧桑。人家院子里的植物长出墙外,在替主人向过路者打着招呼。

不经意向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一瞥,看见一位老婆婆正认真地做着手工,也许几百年前在同样的地方也有那样一位老婆婆在做同样的事情。古镇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它能穿越历史而不被现实改变,人们活在现实中重复上演着历史的一幕一幕。

在小巷的尽头我们看到了周总理父亲曾经居住过的旧宅,一排圆木组成的小门被紧锁着,我们无缘进去参观。听博新讲,1939年,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和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等20余人由重庆转移至贵阳。当年2月,日本对贵阳城进行了狂轰滥炸,贵阳损失惨重,死者4000多人。为了保证革命家属的安全,组织决定将家属转移到青岩古镇,这处小院就是从那时起留下的。

青岩文物古迹多达百处,“周恩来父亲曾居处”只是其中的一个。所有的古迹密布于古镇内,明清时的古建筑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其中8座石碑坊现存3坊,保存较完整的有迎祥寺、慈云寺、川祖庙、万寿宫、云龙阁、青岩书院。古建筑大多工艺精湛,它们散发出的是荡涤心灵的古朴神韵。

如果一个艺术家在宁静的清晨独自漫步在青岩,一定能够激发他神奇的创作灵感,成就一份不朽的艺术杰作。连我们普通人在这里都有咏赋作歌的冲动,无奈自己没有那份文学修养和艺术细胞,欲言又止,只好把感觉永远地放在心里了。

离开青岩时,我听到了背后传来的歌声,很原生态的那种。原来是当地的老人们在满怀兴致地对山歌。他们的歌声清亮悠长,穿透力极强,能够钻进青石的每一个缝隙,让这些石头把古城的历史永久地传唱。

六百年的守望

天龙屯堡位于黄果树和贵阳之间的平坝县,它被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这里的讲解员都是屯堡姑娘。我们买了票,跟随一个活泼可爱的讲解员走进了这座600年的古镇。

“两位上午好,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天龙屯堡古镇,这是一座……”小姑娘很具有导游的职业精神,刚一迈进拱形的石门,就开始为我们做起讲解。

“姑娘请等一下。”我礼貌地打断她,“你可以不必像导游一样给我们讲解,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你远道来的朋友,咱们不用拘谨,就像平时聊天一样,你看好吗?”

小姑娘很高兴地说:“好啊,那太好了,整天背这些词都烦死了,其实我们这里的故事比那些导游词上写得要多多了,不过先纠正你们一个错误。”

“啊,刚进来就犯错误了?”我很纳闷。

小姑娘接着说:“你们刚才叫我什么来着?”

“姑娘啊。”

“不对,在我们屯堡,见着年轻的女子要叫小娘娘(niāng)。”

“那要是见到老大妈呢?”我问她。

“老娘娘呗!”吉美抢着回答。

“对啦,还是姐姐聪明!”小娘娘夸得吉美心花怒放。

我们三个说笑着来到村子里,小娘娘也放开了,开始给我们讲故事。她告诉我们,屯堡人是当年朱元璋派驻西南30万大军的后裔,也是现今全国唯一仍保持明朝遗风遗俗的汉族居住区。600多年前,明洪武皇帝朱元璋为加强边疆地区的统治,在江浙招募士兵,让他们携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战时出征,闲时屯垦。“屯堡”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边耕读、边戍土。

小娘娘说:“我们的祖先没有想到,他们这么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故土,而且把自己的后人世世代代留在了这里。六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屯堡人在黔境一隅坚守着祖先的传统,保持着明朝的文化,今天屯堡人的装束被称作明代服饰的活标本,我们至今还保存了在南京已经消失的语言、古曲、习俗和服饰。”

是什么力量能够让屯堡人去坚守自己的文化?仅仅是因为他们深处深山没有被风雨飘摇的世事惊醒吗?在小娘娘接下来的话中我找到了答案。

“直到今天,我们屯堡人都会自豪地说:‘我们的老家在南京,我们是南京人’。当年我们的先人们,虽因为有明朝法律约束,终不能返回故里,所以经常指着东方对子孙说:‘应天府乃我故乡,有我族人,有我良田美宅’。这种思乡情结,在黔西南,当时的蛮荒之地,陡生了一种优越感,这使得屯堡人对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珍重有加,一直精心呵护。”

当很多文化和历史遗存经不住历史的考验灰飞烟灭时,屯堡文化能够完好地保留至今,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屯堡人内心强大的力量和对自身文化的坚守。

越往村里走,我们越能感觉到明朝的遗风。从建筑上看,天龙屯堡的民居和贵州少数民族民居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江南风格,而且院落很少有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户靠户地紧挨着。

屯堡的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他们流传着一句话,叫做“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可见,石头在屯堡人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这点倒是和青岩有几分相像,都是用石头见证着它们历经的沧桑岁月。

我们走到“茶驿”,坐下来歇歇脚,喝着热情的当地人献上的“驿茶”,神清气爽,精神百倍。“驿茶”也是天龙的一大特色,往来驿站送信的人来到此地,都能免费喝到天龙人送上的一碗“驿茶”。这“驿茶”是屯堡人将自采自制的山茶放在一把巨大的黑陶壶中熬制成的,可醒脑提神,消除疲劳,还能给辛苦到此的人们送上一些温暖。

“茶驿”旁边是“演武堂”,听到咣咣的锣鼓声,我们赶紧跑过去,坐在后排的长凳上。到天龙屯堡,不可不看这里的地戏。地戏,顾名思义就是以平地为舞台演出的戏剧,它源于明代的军傩。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更多的是娱神,用这种傩仪作为出征的祭典,振奋军威,恐吓敌人。而如今,地戏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演员们伴着锣鼓家伙,在不大的方形场地里表演着让我看不明白的古代艺术。

短短两个小时,天龙屯堡向我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而关于它的故事还远没有讲完,我们就要和小娘娘告别了。临离屯堡,我们在一家酒作坊买了两小箱“屯堡古酒”。据店主人讲,这种酒在外面是买不到的,我们打算买回去送给爸爸。

这座黔西南的“江南小镇”印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是它匆匆的过客。但愿在旅游大潮的冲击之下,600年后的天龙屯堡能够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