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帝时,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场上,他私自设置街道大门,每天关门很早,开门却很晚。附近的百姓为这事很发愁,就到州衙门去告状,衙门不受理;终于弄到去击登闻鼓,还是得不到裁决。大家听说司空贺循外出,到了破冈,就连名到他那里告状。贺循说:“我被调做礼官,和这事无关。”百姓给他磕头说:“如果府君也不管我们,我们就没有地方申诉了。”贺循没有说什么,只叫大家暂时退下去,说以后见到张廷尉一走替大家问起这件事。张闿听说后,立刻把门拆了,而且亲自到方山去迎接贺循。贺循拿出状辞给他看,说:“这件事本用不着我过问,只是和您是世交,为了您才舍不得扔掉它。”张闿惭愧地谢罪说:“百姓有这样的要求,当初没有立刻了解到,门早已拆了。”
绝妙佳句
此不必见关,但与君门情,相为惜之民。
原文
郗太尉晚节好谈
郗太尉①晚节好谈,既雅非所经②,而甚矜之。后朝觐,以王丞相未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王公知其意,每引作他言。临还镇,故命驾诣丞相,丞相翘须厉色③,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意满口重,辞殊不流④。王公摄其次⑤,曰:“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复谈。”郗遂大瞋,冰⑥衿而出,不得一言。
注释
①郗太尉:郗鉴,曾和王导、庾亮等受晋明帝遗诏,辅佐成帝。咸和初年,兼任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后为司空,进位太尉。下文说及“还镇”,大概仍然是镇守京口。
②经:治理,考虑。
③丞相翘须厉色:一本无“丞相”二字,这是对的。翘须厉色的是郗鉴。
④不流:不流畅,指语无伦次。
⑤摄其次:指整理他言谈的顺序。摄,整理。
⑥冰衿:心情冰冷。衿,心怀,心情。
译文
太尉郗鉴晚年喜欢谈论,所谈的事既不是他向来所考虑的,又很自负。后来朝见皇帝的时候,因为丞相王导晚年做了许多遗憾的事,所以每次见到王导,定要苦苦劝戒他。王导知道郗鉴的意图,就常常用别的话来引开。后来郗鉴快要回到所镇守的地方,特意坐车去看望王导,他翘着胡子,脸色严肃,一落座就说:“快要分手了,我一定要把我所看到的事说出来。”他很自满,口气很重,可是话说得特别不顺当。王导整理他言谈的顺序,然后说:“后会无定期,我也想尽量说出我的意见,就是希望您以后不要再谈论。”郗鉴于是非常生气,心情冰冷地走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绝妙佳句
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复谈。
原文
卿何所闻
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①。顾和时为下传还,同时俱见②。诸从事各奏二千石③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④,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⑤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自视缺然也。
注释
①“王丞相”句:东晋初,王导任丞相军咨祭酒,兼任扬州刺史。扬州当时统属丹阳、会稽等八郡。按当时官制,每郡置部从事一人,主管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等事,所以王导分遣部从事八人。之职,到职视事。
②“顾和”句:王导任扬州刺史时,调顾和任从事,这是和部从事不同的职务。这里的“下传”,可能指乘传车(驿车)。当时州里有别驾从事一职,刺史视察各地时,别驾就乘传车随行。顾和大概只以从事身分随部从事到邵里去。
③二千石:是郡太守的通称。太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一百二十斛。
④网漏吞舟:能吞下一条船那样的大鱼逃脱了鱼网,指大坏人逃脱了法网。这里指宁可粗疏一点,也不要捕风捉影。
⑤察察:清明。
译文
丞相王导任扬州刺史时,派遣八个部从事到各郡任职。顾和当时也随着到郡里去,回来以后,大家一起谒见王导。部从事们各启奏郡守的优劣,轮到顾和,唯独他没有发言。王导问顾和:“你听到什么了?”顾和回答说:“明公任大臣,宁可让吞舟之鱼漏网,怎么能寻访传闻,凭这些来推行清明的政治呢!”王导赞叹着连声说好,众从事也自愧不如。
绝妙佳句
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
原文
苏峻东征沈充
苏峻东征沈充,请吏部郎陆迈与俱①。将至吴,密敕左右,令入阊门②放火以示威。陆知其意,谓峻曰:“吴治平未久,必将有乱。若为乱阶,请从我家始③。”峻遂止。
注释
①“苏峻”句: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王敦再次起兵反,并任沈充为车骑将军。沈充也就起兵直向建康。朝廷召临淮太守苏峻领兵入卫京都,大破沈充军。
②阊门:吴的西郭门。
③“若为”句:陆迈是吴郡吴(今江苏省吴县)人,反对苏峻在吴地放火,所以先说破苏峻的意图。阶,凭借、原因。
译文
苏峻起兵东下讨伐沈充,请吏部郎陆迈和他一起出征。快要到吴地的时候,苏峻秘密吩咐手下的人,叫他们进阊门去放火来显示军威。陆迈明白苏峻的意图,对他说:“吴地刚太平了不长时间,这样做一走会引起骚乱。如果要制造骚乱的借口,请从我家开始放火。”苏峻这才作罢。
绝妙佳句
吴治平未久,必将有乱。若为乱阶,请从我家始。
原文
罗君章为桓宣武从事
罗君章为桓宣武从事,谢镇西①作江夏,往检校之。罗既至,初不问郡事,径就谢数日饮酒而还。桓公问有何事,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君章云:“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故一无所问。”桓公奇其意而不责也。
注释
①谢镇西:谢尚,字仁祖,曾任建武将军、江夏相,后进号镇西将军。江夏郡属荆州,当时桓温(死谥宣武)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任荆州刺史。
译文
罗君章任桓温手下的从事,当时镇西将军谢尚任江夏相,桓温派罗君章到江夏检查谢尚的工作。罗君章到江夏后,从不问郡里的政事,径直到谢尚那里喝了几天酒就回去了。桓温问他江夏有什么事,罗君章反问道:“不知道您认为谢尚是怎样的人?”桓温说:“仁祖是胜过我一些的人。”罗君章便说:“哪里有胜过您的人而会去做不合理的事呢,所以政事我一点也不问。”桓温认为他的想法很奇特,也就不责怪他。
绝妙佳句
岂有胜公人而行非者,故一无所问。
原文
远公虽老讲论不辍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①,远公曰:“桑榆之光②,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③,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④甚苦⑤。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注释
①堕者:同“惰者”,懒惰的人。
②桑树之光:照在桑榆、榆树梢上的落日余辉,比喻老年时光。
③朝阳之晖:比喻年少时光。
④词色:同“辞色”,言辞和表情。
⑤苦:指恳切。
译文
惠远和尚住在庐山里,虽然年老了,还不断地宣讲佛经。弟子中有人不肯好好学,惠远就说:“我像傍晚的落日余辉,按理说不会照得久远了,但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亮呀!”于是拿着佛经,登上讲坛,诵经响亮而流畅,言辞神态非常恳切。高足弟子,都更加肃然起敬。
绝妙佳句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原文
桓南郡好猎桓南郡①好猎,每田狩②,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③。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④所指,不避陵壑。或行陈⑤不整,麏⑥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⑦,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着绳腰中,玄问:“用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⑧被缚,手不能堪芒⑨也。”玄自此小差。
注释
①桓南郡: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曾任江州刺史、荆州刺史等职。
②田狩:打猎。
③隰(xí):低而湿的地方。
④双甄:作战时军队的左右两翼称双甄。打猎也像打仗,所以也称两翼为双甄。
⑤行陈:即行阵,军队的行列。
⑥麏(jūn):獐子。
⑦贼曹参军:参军是州府的属官,参军分曹(即分科、分部门)办事,贼曹是其中一个部门。
⑧会当:总有一天会。
⑨芒:刺。缚人用粗麻绳,绳粗有刺,所以自带绵绳,以免麻刺扎手。
译文
桓南郡喜欢打猎。每次外出打猎,车马随从很多,五六十里范围内族旗遍布田野,骏马驰骋,追击如飞,左右两翼人马所到之处,不避山陵沟壑。倘若队伍行列不整齐獐子野兔逃跑了,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桓道恭,与桓南郡桓玄是同一家族,当时任贼曹的参军,非常敢于直话直说。常常自己带着紫红色的棉绳,放在腰间。桓玄问他这是干什么用的,他回答说:“您打猎时喜欢捆绑人,我也免不了要被捆绑,但我的手受不了粗绳上的芒刺。”桓玄从此略好了一些。
绝妙佳句
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