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星云大师给年轻人的十句箴言
14954200000013

第13章 四句箴言思量计较苦,放下便是福(3)

苑通禅师笑道:“难怪这样顽赖!”

随之,两人握手,相对而笑,再一同回方丈室。

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为,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一个人越能够容人之攻——对别人的讥讽之词不计较;容人之长——对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容人之短——对别人的缺点正确看待;容人之过——对别人的错误不记旧账,其包容心愈大,成就的事业也就愈大。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有容人的雅量。反过来讲,只有自己能容人,别人才能容自己。

做人,唯有宽大容物才能成就自己。胸襟宽广,就能够团结一切人,能够成就大事。反之,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强过自己、容不得他人轻视自己,很多时候只会使自己局限于一隅,难以有所建树。

从容面对的智慧

星云大师认为,人生应该有这样的境界:心胸如海,吸纳百川,潮起潮落,自强不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容面对世间一切荣辱得失、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这样,人就可以进入自由的境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

磐帮禅师说禅时,各宗各派以及各个阶层的人都欣然受教。他说的法既不引经据典,也不沉迷于学术讨论,而是从心底流出的。

磐帮禅师的听众愈来愈多,结果激怒了日莲宗的一位法师,因为这位法师的信徒全都跑到磐帮这儿来听禅了。

这位法师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里很不服气,决定到磐帮的寺院找他辩论,一决雌雄。

“磐帮禅师,听说来这儿听法的无人不崇拜你,服从你,而像我这样的人就不服你,你能使我服从吗?”

“到我旁边来,我可做给你看。”磐帮不动声色地答道。

这位法师昂然推开众人,走向前去。

“到我左边来。”磐帮微笑着说道。

法师走到了他的左边。

“你最好到右边来,我们也许可以靠得更近一些。”

法师傲然地向前跨了一步,又走到了磐帮的右边。

磐帮平静地说道:“你瞧,你已在服从我了,因此我想你是一位非常随和的人。”

磐邦禅师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可以采取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处理。一种是寸步不让,据理力争;另一种是开怀一笑,从容面对。前者看似精明,后者实则大气。

随缘处世,省却烦恼

佛理讲求的是“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一切随缘才能保持心态的平和;顺其自然,才能把握机缘,促使一切水到渠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一样,用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来面对,才发现其实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天热了,学校离海不远,校长把学生带到海边去玩。他自己站在水深处,规定学生以他为界,只准在水浅处玩。

小孩都乐疯了,连极胆小的也下了水,终于,大家都玩得尽兴了,纷纷上岸。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把校长吓得目瞪口呆。

原来,那些一二年级的小女孩上得岸来,觉得衣服湿了不舒服,便当众把衣服脱了,在那里拧起水来。光天化日之下,她们竟然造成了一小圈天体营。

校长第一个冲动便是想冲上前去喝止——但好在,凭着一个教育家的直觉,他等了几秒钟。这一等的功夫,他发现四下里其实没有人大惊小怪。高年级的同学没有投来异样的眼光,傻傻的小男生更不知道他们的女同学不够淑女,海滩上一片天真欢乐。小女孩做的事不曾骚扰任何人,她们很快拧干了衣服,重新穿上——像船过水无痕,什么麻烦都没有留下。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校长一声吼骂,会给那个快乐的海滩之旅带来多么尴尬的阴影。小女孩会永远记得自己当众丢了丑,而大孩子便学会了鄙视别人的“无行”,并为自己的“有行”而沾沾自喜。

事实上,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是不必拭擦尘埃的,因为他们是大地,尘埃对他们而言是无妨无碍的,他们不必急着学会为不合礼俗规范而羞惭,他们不必那么快学会成人社会的琐碎小节。

7.心净,则万事皆净

心的净,不同于尘世的干净。我们之所以会有烦恼,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净,仍然有杂质和尘埃蒙蔽了心灵的天空。如果心净了,那么世间万物在我们看来就都净了。

纯净的心是福德的本源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总是希求生活会用隆重的仪式来接待我们。要知道,只有一个纯净的心才能寻找到心灵的美好和宁静,浮华的外物只会扰乱自己的心神、阻碍自己追求快乐的脚步。就像用疱牲来祭祀,祭祀的人并没有纯净的心,他们想到的只是用来换取自己的利益,他们根本没想过杀生流血会造成更大的罪孽。

婆罗门教的神殿里灯烛辉煌,十分热闹。大梵天王神的塑像庄严地供奉在座上。教徒们正忙碌着,一盘盘的猪、鸡、鸭等庖牲都抬上来了。他们恭恭敬敬地奉献着。

“你们为什么要用庖牲做祭品呢?”佛问。

“因为用庖牲祭祀,可以得到天神降福,赐我们大量财富,农作物丰收,人民安乐,命终后还可以投生天堂。”

“不对,用庖牲祭祀是野蛮的行为。杀生流血,只会做成更大的罪业,罪业的行为,怎能带来福泽呢?”

婆罗门教徒很惭愧,就问:“那么,要怎样才可以祈福呢?”

“只有奉行众善,纯洁身心,才是福德的本源。”佛陀回答道。

婆罗门教徒听了,立刻信服,就跪在地上忏悔,以后再也不用庖牲祭祀了。

佛陀的话无疑是富于智慧的。向佛祖祭祀,并不需要什么稀有物,只需要纯洁身心就足够了。只有纯净的心,才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福德。

先审视自己的内心

欲望,对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正是因为有了欲望的促使和左右,才会有那么多好色、贪财、爱名之人。很多时候,他们被自己的贪念蒙蔽了双眼,就无法分辨事物的对错、人的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所以,如果别人欺骗了你,不要急着找对方寻仇报复,请首先审视自己的内心。

佛陀在讲道途中,路过一座苦行林,他在树下静坐了一会,像等待着什么似的。这时,有一个拿了很大包裹的女人,从佛陀的前面过去。没过多久,很多高大的汉子走来,他们见到佛陀,异口同声地问道:“刚才您有见到一个拿着东西的女人从此经过吗?”

“我没有注意,你们找她做什么?”佛陀反问道。

“我们这一行共三十人,同住在离这里不远的森林之中,我们二十九人都有妻子,只有一个人至今还没有娶亲。我们非常同情,因此昨天就为他寻来一个女人,哪知道她不是普通的女人,说来真不怕人见笑,原来她是一个卖淫的妓女。她在一夜之中,讲了许多无耻的话,把我们三十个人都诱惑了。今天起来,看到我们的东西都给她拐逃,因此这时要追赶她,要把她找回来,您究竟有没有见到她呢?”

佛陀静静地看着他们,然后说道:“是这样一回事吗?我来问你们,你们自己的身体要紧呢?还是女人和东西要紧呢?”

“自己的身体比什么都要紧。”这群男人回答,像都清醒过来。

“那你们不要再去追赶女人,你们来找自己的心才是要紧的大事。”

后来他们都皈依佛陀做了其弟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被坏人欺骗的时候,应该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你自己没起贪念、没有弱点而被对方利用的话,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次上当受骗,都应当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的贪欲作祟,让自己轻易相信了骗子的谎言?

佛祖就在心中

星云大师说:“真正心诚之人,不以外物所扰。因此,我们看待一个人也要看他的内心,而不应该只看外表。”

过客问一名整日囚在寺庙中颂经的小和尚:“难道你不愿意到外面的世界去吗?”

“为何?”刚刚皈依佛门的小和尚不解地问。

“外面的世界宽敞明亮,要什么有什么,不愁吃喝,你何必在这里做个苦修僧呢。”

“可我现在也很好啊。我每天一心向佛,佛祖赐我屋檐遮挡风雨,风不吹头雨不打脸,还可以天天和师父交流得道的乐趣。”

“可是你自由吗?”小和尚沉默了。

于是,过客从怀里掏出一扇门,并且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小和尚带到了外面的世界,安排在了一处豪华奢靡的人家。

一年之后,过客突然想起了小和尚,便去看他。

他问小和尚:“啊,我的佛祖,你过得还好吗?”

小和尚答道:“我佛慈悲,我活得还好。”

“那么,你能谈谈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生活的感受吗?”过客表现得很真诚的样子说。

小和尚长叹一声,说:“唉,这里什么都好,只是这寺庙太大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看见满院子的佛光普照,比起我待的那个小寺庙好多了。”

说话间,小和尚已然入定。

我们总是赞扬、向往着心灵美,可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用眼睛去看人,不是用心去看,因而心灵美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所以,做人要用心做,看人要用心看,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8.舍己为人,纵使我入地狱也心甘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想必这句话人人皆知。能够有这样一种胸怀的人,肯定是非常博爱、愿意为他人付出和奉献的人。舍己为人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只有心灵非常纯粹、美丽的人才会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唐代著名禅师从谂认为:“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意思是说,金佛通不过熔炉,木佛通不过火烧,泥佛通不过水洗,只有真佛在心里坐着。言外之意,就是说庙里供奉的用金、木、泥塑成的佛像均是偶像,经不起水火的考验,只有自身修炼而悟得的真理,才是真正的心中之佛,才是永存的佛。

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很长时间都在从谂禅师那里接受教诲,但却一直没有得道。

一日,将军又去拜见从谂禅师,问:“法师,我死后会往升极乐还是入地狱?”

从谂禅师说:“入地狱。”

将军又问:“那法师您呢?”

从谂禅师回答道:“老僧最先下地狱!”

将军说:“我是杀人无数,理所当然入地狱。法师修行一生,为什么也入地狱呢?难道法师一生白白修行了吗?”

从谂禅师当头棒喝道:“我如果不下,又有谁来地狱教化你?”

星云大师曾描述佛经中的地狱:“地狱是阴深、冷酷、黑暗和充满恐怖的地方,地狱里的犯人饱受刑烙、鞭笞、饥饿、寒冷、酷热,说不尽的惶恐战栗,讲不完的哀愁痛苦,得不到外界的关心,受不到他人的同情,度日如年,更何况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无有穷尽。”

然而,无数佛家子弟却甘愿付出他们最大的爱心,要亲自到地狱里去,为的就是要拯救那里的众生。不但要进地狱,而且誓要度尽地狱里的众生。这种济世救人的精神,实在是太伟大、太难得了。可以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旷古绝今最伟大的一种德行,体现了佛家对芸芸众生的责任感,表达了佛家甘为人梯、济世救人的高尚和无畏。

舍己助人,天且助之

星云大师说,佛家的智慧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舍己的智慧,这种舍己是以他人之乐为乐,以他人之苦为苦,完全抛开了个人的私利和小我的局限。我们的道德修养有限,自然无法达到佛的境界,但它至少应该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毕竟,人人为我的前提,必须且一定是“我为人人”。

从前有个人非常贫穷,无以自立,但志行高洁,从不做非法、非礼之事。但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无法生活,他就去给一些商人当仆人。

有一次,这些商人带着这个穷人一起入海采宝。他们采到不少宝贝便张帆返航,但是到半路不知怎么船停了下来,无论怎么划桨也无法让船前进半步。

所有商人都惊恐万状,知道是因为采宝而得罪了海神,海神来惩罚他们了。于是连忙跪下祈祷,请海神放他们一条生路。而那个穷人,因为自己平生不做亏心事,所以没有参与他们的祈祷。

船之所以开不动,果然是因为海神作怪。海神有心想惩罚这些亵渎了自己的商人们,但船上的这个穷人可是好人,不应该连累他。他想来想去,整整想了七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海神想:“让我考验一下这些商人吧!如果他们经得起考验,我就饶恕他们;如果他们经不起考验,那我施行惩罚时,也不会连累了那个穷人。”

船在海上整整停了七天,一动也不能动,商人们都急坏了。

第七天夜里,一个商人做了个梦,梦见海神对他说:只要你们把船上的这个穷人送给我当牺牲品我就放你们走。

他醒来之后,把这个梦跟其他人一说,其他人也都做了同样的梦。

正当商人们秘密商议如何处置时,穷人知道了这件事。

穷人慨然说:“好吧!就让我做海神的牺牲品吧!不要因为我一个人,而连累你们大家。”

商人们一听穷人自愿牺牲,高兴极了,因为这样便少了许多麻烦。他们扎了个小木筏,在木筏上放了些水和粮食,让穷人上了木筏之后,就扬长而去。

海神见到这情况,便卷起一股大浪把商人们的船打翻,使他们个个葬身鱼腹;同时,又吹起一股顺风,把穷人的木筏直送到岸边。

穷人就这样安全地回到家乡,与妻儿团聚了。

这个故事中的穷人,正是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上情怀。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

与人为善,是一种境界

星云大师说:“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丑。”与人为善,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才是真正领悟了禅的境界的人。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时代,一位高僧受大帅邀请素宴。席间,却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打算让大帅看到,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且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就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了。

宴席后高僧辞别了大帅。归寺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傅,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在素菜中,我当时只是要让大帅知道,处罚他而已。”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或‘无心’。如果刚才大帅看见了猪肉,盛怒之下把厨师枪毙或严重惩罚,这都不是我所愿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徒弟点着头,用心体悟着这个道理。

人生在世,与别人打交道,不是善待他人,就是不善待他人,没有其他的选择。两相比较,无论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社会,善待他人都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善待他人能很好地推动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做成做好各种事情;能很好地促进人们同心协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使每个人都感到温暖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