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仪民俗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民俗内容十分丰富,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在生活中,礼的要求很多,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
1.迎宾礼仪
迎宾礼仪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包括趋、拜、拱手、作揖、唱喏、长跪、鞠躬、寒暄、叉手、颔首致意等,还有古代女子礼节“道万福”。
2.宴请礼仪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请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互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在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不能斟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应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3.寿庆礼仪
凡男女不及50岁者,只称过生日,不称寿庆。年满50岁以上,才能举行寿庆,接受儿孙和亲朋好友的祝寿。有些地区,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谓之过大生日。也有的地区以六十、八十岁为大寿。寿庆时,办寿品,备宴席,设乐队,张灯结彩,悬挂寿幛、寿联,请戏班子演戏,行叩拜礼,吃长寿面等。
(三)游艺民俗
汉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游艺民俗门类齐全、丰富多彩。
1.相声、小品、评书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内容很广泛。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喜剧小品。
评书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评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
2.秧歌舞与舞狮子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舞队由十多人至百人组成,表演者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动作丰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舞狮子分为南狮与北狮两种。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二人舞一头。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两个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时看起来已经像惟妙惟肖的狮子了。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狮。北狮着重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搔痒等动作为主。
3.武术、围棋、象棋、麻将
武术,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策略性的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目前围棋流行于亚太地区,覆盖世界范围。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是汉族人非常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
麻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游戏特点,而且是集益智性、趣味性、博弈性于一体的活动,具有独特的魅力、丰富的内涵、悠长的底蕴等东方文化特征,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麻将在我国广大的城乡地区十分普及,流行范围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活动。
(四)工艺民俗
1.丝织刺绣
汉族先民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刺绣,这应归功于妇女。传说黄帝之妻、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育蚕制丝茧以供衣服。发展到今天,蚕茧生产在汉族农村很普遍,尤以江苏、浙江、山东、山西、河南、四川、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省最为发达。最著名的丝织品有蜀锦、吴绫、宁缎、杭罗等。刺绣工艺依地方特色分为京(北京)绣、鲁(山东)绣、苏(苏州)绣、湘(长沙)绣、粤(广州)绣、蜀(成都)绣等。
2.瓷器
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的特长。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现在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薄瓷闻名;湖南醴陵,以釉下彩著称;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3.雕刻
汉族善于雕琢,而且可以在不同材料上进行雕刻,有玉雕、牙雕、石雕、木雕、角雕及椰雕、煤精雕、泥雕等。玉雕以翡翠、玛瑙、碧玉、水晶等作材料,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辽宁、湖北、河南、甘肃、黑龙江等地都擅作玉雕。牙雕即象牙雕,以北京、上海、广州著名。石雕以浙江青田、福建寿山、湖南浏阳、河北曲阳等地技艺见长。木雕以浙江东阳、温州及广东潮州等地雕工精美。此外,广东高州的角雕、辽宁抚顺的煤精雕、海南省椰雕均独具匠心。泥塑是汉族民间流传的工艺品,以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的彩塑最有名。
三、汉族的信仰民俗与禁忌
1.信仰
汉族并没有全民族的信仰,信奉无神论的人占有很大一部分。汉族先民在古代原始社会信仰原始宗教。传说中的颛顼帝时代是原始宗教盛行的时代,其特点是信鬼神,重祭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官学地位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历代官吏主要出自儒生。此后两千多年间,儒家的思想体系、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渗透到汉族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整个汉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道教是流行于部分汉族群众中的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新中国成立以后,道教作为中国的宗教之一,受到保护和尊重。现行的天主教在公元16世纪传入中国,汉族中只有极少数人信奉天主教。现行的基督教在19世纪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发起自治、自养、自传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基督教脱离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控制,形成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宗教信仰团体。
2.禁忌
汉族的禁忌颇多。例如,汉族群众忌用筷子敲击锅、盆、碗、碟,忌用有裂缝的碗碟、茶具;给客人或长辈盛饭菜或沏茶时忌用单手递送。不能反手和左手舀饭、添菜、夹菜,不能口叼香烟端饭菜,添茶水;忌在客人面前走路;忌和客人谈话时打喷嚏、打呵欠;忌在客人、亲戚面前打骂孩子。对水源十分爱护,讲究清洁,不能在井、泉边洗脏物。蒸酥盘、酿造和油炸食品时,忌讳生人闯入厨房。在长辈或上级面前不能虎担腿(跷二郎腿)、仰躺而坐,妇女坐时须两腿并拢。同桌就餐,不能迫不及待地抢吃、抢喝,坐在上席的长辈不动筷子,下席忌先动筷子;不能把桌子上剩余的肉食、面食带走。忌讳年轻人见到长辈和前辈不问好,否则将会惹人笑话父母对儿女教养不够,或没有教养。不能从劳动工具、衣帽和人身上跨过去。短裤晾晒不能挂在人的迎面处。上炕必须脱鞋,不能在灶门口烤鞋袜等物。一些地方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比较浓厚,妇女不与男客同席,妻子不与丈夫的同宗长辈同桌吃饭。妇女一般情况下不祭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忌讳从窗户递碗筷。忌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是祭祀鬼神的方式。一双筷子不能长短不齐。忌用筷子掏牙齿。忌别人夹菜时,伸过去夹另一盘菜或夹菜时自己的筷子翻来翻去,忌挑食或大口贪吃。忌讳客人说话时随意打断或插话。吃饭时忌讳脱鞋、摸脚趾、伸懒腰,忌暴食暴饮。宴席中有隔席不说话和不迟到的讲究。忌在卧室和厨房里吐痰、擤鼻涕。饮酒时不与长辈猜拳,若征得长辈的同意,向长辈敬酒两杯后方可猜拳行令,猜拳时拇指和食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不能同时出数,忌讳掌心向下或上下抬的幅度过大等。
四、汉族的节日民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确定夏历(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因此称为新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前后有扫尘、剪窗花、挂年画、贴春联、办年货及放鞭炮、守岁、拜年等。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有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赏灯等,故又称“灯节”。此外还有耍狮子、舞龙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清明节属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公历4月5日。约于春秋时期,在清明节前一两天还有寒食节,至唐代,两节逐渐并在一起,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的风俗,主要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及插柳等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因古代“端”与“初”同义,午与五同音,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诗人节、天中节、沐兰节、端阳节等名称。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但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广泛而深远,现在的竞渡即源于此。端午节期间,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黄酒、采菖蒲等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一天正是农历秋季正中,故名。民间俗称八月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大节。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主要活动有祭拜月神、赏月、赏桂、观潮和吃月饼等习俗。
第三节中国少数民族民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民俗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本节仅以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为例进行介绍。
一、藏族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一)藏族的经济民俗
1.藏族的饮食民俗
藏族的饮食以牛羊肉、奶茶、青稞酒为主。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由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茶、青稞酒成为了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的小团。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一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藏族食物多为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2.藏族的生产民俗
藏族主要从事牧业和农业,由于青藏高原存在大片的优质草原,草原辽阔而水草肥美,因此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蓄养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