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46

第46章 旅游民俗文化(6)

五、壮族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的一支发展而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

(一)壮族的经济民俗

1.壮族的饮食民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人民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人民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壮族的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做法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壮族对禽畜肉基本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方形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擅长烤、炸、炖、腌、卤,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其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子姜野兔肉、岜夯鸡等。壮族还有许多著名的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清炖破脸狗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2.壮族的生产民俗

壮族是以稻作著称的农耕民族,岁时节庆活动大多是随着生产季节和农作节奏来开展的,如迎春牛对歌、开耕节、牛魂节(脱轭节、敬牛节)、拜秧节、谷魂节(尝新节)、糍粑节,古时还以收割庆丰收作为迎新岁节日,即所谓“壮年”。这些围绕着各个重要生活环节活动的仪俗,尽管表现为原始祭祀性的形式,但带有生产动员和期望丰年的意义,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对调节劳动生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壮族的社会民俗

1.婚嫁民俗

壮族民间有奇特的传统婚礼习俗——不落夫家,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直到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云南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子到女方家从妻居。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的遗产。

2.丧葬民俗

壮族丧葬习俗的特色为“二次葬”。汉族讲究“入土为安”,葬后不再动坟土。壮族却于葬后三年,刨坟开棺,捡骨,装入“金坛”(陶瓮),择吉地安葬,建圆形墓,立墓碑。

3.礼仪民俗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壮族人民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递,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

尊老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上碰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翅要敬给老人。路上遇到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碰到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碰到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4.工艺民俗

壮族女子擅长织布和刺绣,所织壮布和壮锦,花样翻新,名目繁多。壮族织锦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宋代《桂海虞衡志》载,出产于广西江州的“羰布”就是指壮锦,“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羰”即毯,以示壮锦如毯一般厚重,明代壮锦被当做贡品,如“龙凤纹锦”、“云纹菊花锦”、“寿纹壮锦”等。

(三)壮族的信仰民俗与禁忌

1.信仰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新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为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的色彩,特别是与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此外,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对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2.禁忌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到壮族地区旅游,如果碰到壮族村寨有丧事,在征得主人的同意后,可以带上两只鸡、两只鸭或相应的钱物,前往参加葬礼,但严禁触摸死者的灵房。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壮族妇女生小孩期间,谢绝外人进入,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柚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生;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别人家串门。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区的壮族人专门设有“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四)壮族的节日民俗

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和历史歌。

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恰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上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1989年广西第三届“三月三”文化艺术节在桂林举行,把文化、经济交流同旅游结合起来,收效良好。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全民信仰。

2.汉族因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为华夏族,“华”是“()”的意思,“夏”是“()”的意思。

3.汉族群众忌用敲击锅、盆、碗、碟,忌用有裂缝的碗碟、茶具;给客人盛饭菜或沏茶时忌用给长辈端送东西。

4.《》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

5.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

二、选择题

1.清明节属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节期在公历每年()。

A.四月初五

B.4月5日

C.五月初五

D.八月十五

2.下面对清明节的民俗活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扫墓

B.插柳

C.踏青

D.悬挂蒲艾

3.在下列礼仪民俗中,不属于蒙古族的是()。

A.献哈达

B.客来敬茶

C.斟酒敬客

D.磕头礼

4.“三月三”传统歌节是()的节日。

A.回族

B.藏族

C.壮族

D.蒙古族

三、复习思考题

1.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3.中国古代的婚姻仪礼“六礼”指的是什么?

4.让死者回归大自然的落葬方式有哪几种?

案例分析“十里红妆”结婚仪式

“十里红妆”形容的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这一风俗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期间,十里红妆器物被斥为“四旧”,精雕细刻的花轿,工艺精湛的婚床,朱砂黄金漆就的家具全被付之一炬。

后民间收藏家何晓道深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发起抢救、发掘、保护十里红妆的行动,并得到宁海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于是,一座以保护“十里红妆”婚嫁风俗的民俗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得以落成。在这里,何晓道先生将自己收藏的1260件藏品(后增加到1760件)拿出来展示。据悉,这是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私人民俗博物馆,也是全国第一个以婚俗为主题的民俗博物馆。

十里红妆在宁海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名声日显,参观者纷至沓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十里红妆婚俗文化,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县启动十里红妆博物馆扩展项目,在县城划出72000平方米土地,总投资1.4亿元,建十里红妆博物馆和古建筑文化街,文化街将复原何晓道收购的数十栋明清建筑,采用的体制也是国助民办。同时,与之有关的《十里红妆女儿梦》、《江南明清门窗格子》、《江南民间椅子》、《红妆》、《十里红妆》等图书和电影也相继完成。围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形成的产业链日渐形成,不仅保护了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拉动了地方经济。民俗牵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结合上述资料请分析:

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民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实训拓展

实训内容中国民俗风貌及其文化内涵实训目的调查各个民族的分布、语言、衣食住行、婚丧、节、礼、禁等民俗风情,深刻体会中国各民族的民俗风貌实训准备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民族,调查其民俗风情,并做成幻灯片(PPT),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实训过程预先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做出PPT,实训课上,小组代表进行讲解实训地点民俗村实训小结以小组为单位,做出PPT实训作业每个小组重点负责一个民族的考察,通过资料搜集做出PPT,并附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