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47

第47章 旅游文学(1)

第一节中国旅游文学概述

学习目标

1.了解旅游文学的特点、内容、形式;

2.掌握欣赏旅游诗词曲的方法,了解游记的发展;

3.熟悉楹联的特点和类型,了解民歌的艺术特点;

4.体会旅游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提高文学素养;

5.背诵旅游文学不同类型的名篇。

旅游文学是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它主要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由于山水自然之美所引起的人们对它的追求、欣赏等种种情感,以及旅游者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一、旅游文学的特点

旅游文学是旅游活动在人们头脑中形象化的反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下列特点:

1.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

旅游文学的表现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在面对自然山水之胜时,以及登高眺远时,人内在的情感激荡,喷薄而出,总是用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来赞叹眼前的美景。所以旅游文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心灵的抒发,内心的吟唱。中国传统的文学类型中基本上都能找到大量的旅游文学作品,历代作品中,那些朗朗上口、传唱千年的名作也更多的是旅游文学作品。这也得益于旅游文学作品的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但是这些文学的表现形式又与时代的文学类型的变迁以及时代的风尚有关,所以在各个时代的旅游文学又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旅游文学最初的表现形式是诗歌。例如,《诗经·国风·郑风·风雨》,就是风雨怀人的佳作,通过对女子的苦苦等待,以及“既见君子”的欣喜若狂的描摹,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景象,堪称情景交融的千秋绝调。

在汉代,除了旅游诗外还出现了纪游赋和纪游文,《子虚赋》、《上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比较成型的游记。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的兴旺时期到来,很多作家模山范水,山水诗和山水游记散文大盛。这些山水诗更加注重描摹山水状貌的声色之美。山水诗的鼻祖是东晋的诗人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同时,陶渊明开创的田园山水诗也独树一帜,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田园气息。这一时期,旅游骈文和旅游散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和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

唐朝时,强盛的国力成就了盛唐气象,文学也如日中天,格律诗大行其道。诗坛大家星光灿烂、光耀千古。诗人多游历探险,奔走边疆,创作出了千古流传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王维的《山居秋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这些诗作在旅游文学中闪耀着炫目的光辉。

宋元时期,旅游文学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表现的文学范围更加广阔。如宋词大家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等宋词都千古传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元曲也都各尽其妙。

明清之际,传统的旅游诗文层出不穷,很多新的文学形式也开始崭露头角,如旅游小品文和楹联的兴起。旅游小品文文风自然流畅、语言凝练优美,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旅游名胜之地中的楹联题刻也成为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如昆明的《大观楼联·五百里滇池》等。

现代旅游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同时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很多游客都参与到旅游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来,使旅游文学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形式,而真正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开放式的,面对同一景观,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创作的作品也是不同的。同时,在旅游和旅行的过程中,旅行者面对的是绚烂多彩、种类多样的人文和自然风貌,所创作的旅游文学的题材内容自然也丰富多彩。

自然面貌本身的多样性,以及春夏秋冬赋予大自然的种种不同色彩,使得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格外丰富,如地质旅游资源包括火山、冰川,如五大连池等;地貌旅游资源包括花岗岩、丹霞、岩溶地貌,如华山、武夷山等;气候旅游资源包括云雪霜雾、极光、佛光,如峨眉山佛光、黄山云海等;水文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如钱塘江大潮、长江三峡等。其他如生物旅游资源等都为旅游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俗所带来的不同人文现象,会使旅行者产生不同的感受,旅游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也随之题材各异,包括名胜古迹、历史传说、民俗风情、自然科学、名人逸事等。如《史记》记录了旅游中的大量所见所闻,《徐霞客游记》是著名的地理游记,《洛阳伽蓝记》则详细地记载了北魏洛阳城佛寺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逸事、奇谈异闻。描述名胜古迹、城市风貌以及边疆壮美的诗词曲联作品更是代代有佳作、处处有奇文,影响也极为深远。

3.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

因为时代不同、旅游者秉性和心境不同,所以他们会对自然山水产生不同的情感体会。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旅游文学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诗歌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歌恬淡脱俗,孟浩然的诗歌清新明快,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苏轼的词气势磅礴,柳永的词委婉曲折。这种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不同的旅行者个人个性的不同,也体现了不同时代有各自的主流风格,如唐诗浪漫奔放,宋词多议论、重学问。

4.回味无穷的意境审美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旅游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和满足,是所有旅游者的共同追求,也是旅游的本质所在。而一些旅行者使美感升华,进而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其中就包括旅游文学。

二、旅游文学的内容

旅游文学反映的是人们的旅游生活,是在人们旅游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内容十分丰富。

1.描述地理人文

记述旅行中所经之处的地理、人文状况,是旅游文学的一项基本功能。例如,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其旅游所经之地的历史及大量掌故;《徐霞客游记》记述了华东、华北等地的地理状况;苏轼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反映了岭南盛产荔枝的情况等。

2.描写风景名胜

旅游文学通过描写游经地山水名胜的绮丽风光,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瑰丽的想象把庐山瀑布高悬、瀑水飞流而下的气势描写得惊心动魄,让人印象深刻。

3.记述游历经历

旅游文学通过记述游历的经过,畅述其中的艰辛和乐趣,并表达感悟出的人生哲理。例如,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自己游历褒禅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生发出了“越是山高林密、洞深幽险、人迹罕至之地,越是风光绮丽,美景如画”的人生感悟。

4.抒发内心感悟

有许多旅游文学记述亲近自然,寄情山水的舒适及自得之乐,或者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平凡而恬淡的生活的愉悦感受。如陶渊明的诗很多都描写自己隐居山野、与世无争而又人格独立、逍遥自在的生活,表达了对尘世喧嚣和官场的厌恶。

5.渲染思乡情怀

很多旅游文学作品渲染背井离乡、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惆怅,表达思乡怀古的幽情。例如,唐朝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美好期待的心情。对思乡的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三、旅游文学的形式

旅游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学的浸染中,于各种文学形式中孕育、成长,同时又长期共存于传统文化中,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1.诗词曲

旅游诗词曲具有诗歌与旅游心境的双重特点。旅游诗由旅游者对天然景致、稀世胜境、名胜古迹的感怀熔炼而成。与旅游资源结合最紧密的是状景摹物历历如画的山水诗,如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的秀美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梦中游历天姥山所见所闻,逼真传神地表达出了天姥山的神奇秀美。而关于旅游的词或婉约柔美,或豪放刚劲,深受读者喜爱。元曲则常常在感人的故事中将一些旅游资源展示给世人。例如,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的《西厢记》,使爱情故事的主要演绎地山西永济普救寺也因此备受游人关注。

2.赋

赋,构思精巧,描写景观生动细致,塑造出的悠远意境感人至深,因而使相关的旅游景点颇受游人关注。例如,《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文章写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一轮明月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凉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幽情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文章描写的黄州赤壁矶亦成为无数骚人墨客向往之地。

3.小说

小说,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场面来吸引读者。典型的艺术形象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精彩的场面环境,往往成为游人关注的焦点。例如,《老残游记》中对蓬莱阁的描写如诗如画,游人到山东游览蓬莱阁时,往往联想小说中的描绘,体味到了无穷的美感。

4.散文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自由灵活,手法不拘一格,不受时空的限制,因而对景物的描写也更全面和深刻。散文中心突出,主题鲜明,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描写自己畅游三峡三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使许多人读后即刻产生畅游三峡的想法。

5.楹联、题刻

楹联,即刻在壁柱上的对联,是我国颇具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形式。它对仗工整,曲调和谐,精简生动,并多与书法、雕刻艺术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题刻,即刻于石板石壁上的题词题诗,一般系名人所作。楹联、题刻因其本身的艺术魅力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一直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扬州的二十四桥名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就描绘出由浮云、流水、扁舟、古桥、箫声和月色组成的天然画卷,对二十四桥的美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6.神话传说

远古时代,当人们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时,他们便凭借肤浅的观察和直觉的想象,将有着某种外在联系的自然现象与人或动物的形象对应起来,塑造出形色各异的神祇,并据此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以现实为原型,通过瑰丽的想象,借助人与神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来演绎人们心中的真善美,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而也赋予静止的景物以勃勃生气。几乎在所有的旅游景点,都有风格各异、委婉动人的神话或传说。

7.民歌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等,少数民族的有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

第二节旅游诗词曲欣赏

在华夏文明悠久的历史上,诗词曲犹如灿烂的繁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其与山水美景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旅游诗词曲概说

(一)旅游诗词曲的发展

正如王国维提出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旅游诗词曲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紧密相关。例如,最早的文学作品《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就描写了打猎的场面,形象生动,意境突出,是最早的二言诗,也可以说是一首旅游文学作品。诗歌从二言、三言、四言、乐府民歌、五言诗、七言律诗到其他文学体裁的出现和兴盛,都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旅游文学作品,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