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农五师十三团成立子女小学校,校址在现红星二场医院所在地,当时设一至三年级,只有简陋的几间校舍。1958年,子女小学迁到场部以北5公里处的水管所。1960年,学校办成完全小学。1961年,子女小学迁回到场部原址。1966年开办初中,红星二场子女小学更名为红星二场子女学校,校址迁到场部以北500米处的现校址,办成完全中学。1977年,红星二场子女学校更名为红星二场学校。1982年,农场中、小学生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红星二场党委历来注重教育,切实做到思想上关心、重视教育,工作上支持教育,经济上投入教育。农场党委将学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每年专门讨论学校工作2~3次,党委常委分工负责,政治处主管,教育干事承办;领导关心、爱护教师,挽留和招揽人才,亲自谈话,做思想工作;关心教师政治进步,重视学校党组织的发展工作;竭尽全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即使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千方百计出钱投资办教育,开展全场教育捐款活动,努力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和经费来源。当全场干部、职工不能按时发工资,党委仍设法克服困难,甚至贷款保证不拖欠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实行集中办学后,为解决高校较远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农场购买了3辆大客车,专门接送学生。1985年,红星二场被评为“兵团尊师重教先进集体”。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的原则,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坚持勤工俭学。1984年被评为哈管局“发展职工教育和勤工俭学先进集体”。1987年,红星二场学校又被评为哈管局“文明学校”。1990年被评为“兵团教育督导先进集体”。1997年顺利通过了兵团“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评估验收。以后,农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添教学所需的各项设施。1998年又通过了兵团“普室”(实验室、图书室)达标验收。
红星二场学校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农场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留得住、用得上、素质好的人才。至2001年,已有10余人走上了农十三师团场和处级领导岗位,基层单位已涌现出了一批自治区级的新长征突击手,兵团级“十佳少年”;连队有“承包大户”、“植棉能手”、“科技状元”以及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同时为高等学校输送了400多名合格新生;有十几人已经取得或正在国内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有的已在省、市、厅、局及各大公司、大专院校和基层单位任职,发挥着各自的才能。
红星二场重视“两基”巩固工作,场教育中心设在学校,主管“两基”及成人教育,按照“两基”要求,各项硬指标已全部达标,基本办学条件做到了“八配套”(即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厕所、开水房、围墙大门、运动场、勤工俭学基地),“三增长”(即教育事业费、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增长)。学校每年进行自查,并请农十三师教委督导室复督。
2001年,红星二场学校在校生1464人,其中小学生1100人,23个班;中学生364人,8个班。教师71人,其中小学教师46人;中学教师25人。农场幼儿教育和职工教育均得到相应重视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