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干部概况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统编番号后,教导旅二团改编为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在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中,许多优秀干部血洒疆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经过战争烽火的锻炼考验,不断提拔任用新的干部,至1950年全团干部315人,其中党员干部213名,主要是以建军以来干部为主,同时从北京、西安起义官兵中提拔任用了一批干部。
1953年7月,部队整编转业,改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十三团。全团干部291人,其中党员干部155名,团员26名,全部转入农业建设部队序列。部队转业后,干部调动频繁,先后从湖南、河南、福建、南京招收的学生兵中,经培养、培训成为行政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1961年全场共有干部154人,其中党员65名,团员21名,女干部13名,少数民族干部1名。1966年,全场干部235人,其中女干部34人,占干部总数的14.5%;党员121人,占干部总数的51.5%;团员44人。同年4月,兵团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来场,进行点上“社教”运动,处理和下放了部分干部。10月,“社教”工作团党委决定在沈阳军区复员转业到场的工作人员中提拔一批干部。1977年,全场共有干部356人,其中女干部64人,占干部总数的18%,少数民族干部2人。1987年全场共有干部258人,其中女干部73人,占干部总数的28.3%。同年红星二场党委根据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民主选举场长,并推行了干部聘用制。2001年全场共有干部337人,占职工总数1868人的18%。
二 干部结构
(一)政治结构
1950年,全团共有干部315人,其中共产党员213人,占干部的总数68%,这批党员干部经过革命战争考验,思想政治素质好,德才兼备,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实干精神。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影响下,使用干部唯成分论,以人划线,“突击入党”、“突击提干”,使少数不够干部条件的人,进入了干部队伍,严重破坏了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管理制度,降低了干部队伍的素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使一大批老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相继回到工作岗位,干部管理制度得以恢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红星二场党委根据中央关于使用干部要以“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标准的指示,选拔使用干部,使干部队伍素质有一定的提高。2001年全场干部337人,其中党员干部132人,占干部总数的39.2%。
(二)文化结构
1950年,四十七团干部总数315人。由于历史原因,干部队伍文化程度偏低,其中大学学历1人,高中19人、初中32人、小学235人、文盲28人。1956年,十三团干部总数234人,大学学历1人,大专4人,占干部总数的2.1%;高中18人,占干部总数的7.7%;初中91人,占干部总数的38.9%;初中以下的120人,占干部总数的51.3%。1966年,红星二场干部总数235人,大学本科5人,大专7人,占干部总数的5.1%;高中47人,占干部总数的20%;初中以下的176人,占干部总数的74.9%。1976年,全场干部总数363人,大学本科16人、大专8人,占干部总数的6.6%;高中60人,占干部总数的16.5%;初中以下279人,占干部总数的76.9%。“文化大革命”时期,偏重于阶级成分,轻视文化,因此干部队伍文化素质降低。1990年,全场干部总数278人,大学34人,占干部总数的12.2%;高中117人,占干部总数的42%;初中127人,占干部总数的45.7%。2001年,干部总数为33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69人(其中:大学7名,大专117名),占干部总数的50.1%,高中124名,占干部总数的36.8%,初中以下44人,占干部总数的13.1%。
(三)年龄结构
屯垦初期,干部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年轻化。1950年,四十七团干部总数315人,25岁以下干部75人,占总数的23.8%;26~35岁122人,占总数的38.7%;36~45岁116人,占总数36.8%;46岁以上2人,占总数的0.6%。1960年,红星二场干部总数141人,25岁以下27人,占总数的19.1%;26~35岁76人,占总数的53.9%;36~45岁35人,占总数的24.8%;46~55岁3人,占总数的2.1%。1966年,干部总数235人,25岁以下53人,占总数的22.6%;26~35岁133人,占总数的56.6%;36~45岁35人,占总数的14.9%;46~55岁13人,占总数的5.5%;56岁以上1人,占总数的0.4%。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部整体年龄结构逐渐增大。1976年干部总数363人,25岁以下2人,占总数的0.55%;26~35岁124人,占总数的34.16%;36~45岁146人,占总数的40.22%;46~55岁66人,占18.18%;56岁以上25人,占总数的6.89%。场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8.6岁,年龄最大的一位副场长67岁。1984年以来红星二场对在职干部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标准逐步进行调整。2001年全场干部337人,25岁以下干部52人,占总数的15.4%;26~35岁137人,占总数的40.7%;36~45岁94人,占总数的27.9%;46~55岁23人,占总数的6.8%;56岁以上24人,占总数的7.1%。场领导干部整体年龄有明显下降,平均年龄41.2岁,最年轻的1位副场长和1位武装部长年仅36岁。
红星二场历年干部状况统计。
三 干部管理
(一)管理机构
部队进疆后,四十七团党委下设干部管理处,统一管理党内外干部业务工作。1953年改为干部处。1959年改为人事科。1961年撤销人事科,原所管理的职工、劳动工资与干部工作分离,政治处内设干部助理员。1970年6月1日红星二场更名为二一四团,政治处内设干部干事,管理干部业务。1992年成立组织科,干部工作由组织科负责管理。
(二)分级管理
部队进疆屯垦戍边后,干部任免权限,正连、营级干部由师一级任免,团任免副连级以下干部。198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实行“简政放权”,按“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进一步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对干部录用、招聘、调动及科技人员的定级等审批权限作了调整,凡属团一级管理的科级和相当科级干部职务以下的干部,任免权限下放到团场。
(三)干部管理制度
1953~1966年,根据农五师及哈管处的要求,要做“三同”干部,干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机关干部、连队干部都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干部的劳动进行考勤记载,将每个干部劳动所完成劳动日逐个进行造册统计,团场干部汇总上报师、处。1984年以后,建立年终考评制度、干部“评先选优”制度、干部请假销假制度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四 干部培训
1949年11月,四十七团成立轮训队(营级),队长刘金印,教导员米文魁,副队长杨生金、段焕章,军事教员姚延文。轮训队的主要任务是培训连、排干部,每期30~40人,学期1~2个月。学员任务是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1954年两名干部(男女各1名)考上八一农学院。1955~1960年,派出10多人到兵团农学院短期培训,学农田水利4人,学农学3人,学畜牧3人。1963年农场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保送一名干部到哈尔滨农学院学习两年,取得大专文凭,当上工程师,为红星二场农机革新起了积极作用。
1990~2001年,全场在职干部培训情况:兵团党校学历班5人,岗位培训15人。石河子大学大专班毕业3人,兵团教育学院大专班35人,新疆教育学院大专班5人,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大专班15人。农十三师(原哈管局)党校一年制班毕业11人,两年制班毕业25人,取得大专文凭的114人。2001年,全场大专以上的干部169人,占干部总数337人的50.1%。另外在师、局党校三个月以上短期轮训的35人次。
五 老干部工作
红星二场原是一个老军人、老干部多的农场。1987年有职工2652人,退离休工人560人,离退休干部87人,其中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计61人(符合离休条件尚未离休的还有5人)。离休老干部中,享受副团级待遇者7名,营连级干部30名,其中老红军1名,老八路战士2名。
全体离休老干部参加过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过汗马功劳。解放新疆,剿匪平叛,白手建家,劈山修渠,洗碱泡荒,创建农场时都是19岁、20多岁的小伙子。如今他们都已是两鬓斑白进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有的已积劳成疾。农场在财政吃紧、社会负担不断加重的困难情况下,为老干部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1983年,自筹资金3万元,在场部修建了老干部休养所(4幢8套640平方米),安排了8名连以上老干部居住,另外2名老红军(1987年春病逝1名)住进哈密地区干休所。另有5名老干部随子女搬迁哈密市,3名分别迁往北京市、甘肃省居住,21名住在农场场部或附近家中。24名因子女承包土地,仍在连队居住,人均住房面积达12平方米,并消灭了危房,解决了三代同堂问题。农场保证老干部离休金按月发放,不拖不欠。1986年,离休干部61人,月薪计发10370元,年薪共计124440元,人均月离休金170元。2001年共有离休干部43人,月薪计发59447.38元,年薪713368.56元,人均月离休金1382.50元。离休金逐年增长,从不拖欠,按月足额发放。住内地和农场以外老干部的离休金都由有关部门和单位指定专人常年负责按月寄出。离休金标准和附加成分都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执行,不打折扣。按照“生活待遇略为从优”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如自愿要求离休,放宽了年龄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农场严格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离休干部享受了公费医疗,医院定期走访,派员巡诊。对生活不能自理者,又无家人照顾,由农场派人专职护理,对护理人员按三级农工工资发给。老干部还享受离休、退休后报销一次探亲路费的待遇。对部分紧售商品和生活物资,农场对老干部实行特殊照顾,优先发放。优先给老干部批售名烟、名酒、名牌自行车、电视机、优质大米等物质的计320人(次),对副团级以上的老干部及其遗孀免费用小车,对已故离退休人员遗孀生活每月给予适当补贴(见)。按政策规定,离休老干部中绝大多数人的子女安排就业都能给予优先照顾,其中接班转干的12名,安排技术、教学、医务、工业、运输等工作和生活福利待遇较好的行业的35名。老干部因病住院,农场领导、部门负责人均做到携带礼品亲临病榻,探望慰问。从1983年开始,农场每年春节都进行了慰问老干部活动。
党委书记、场长等领导亲自登门送慰问品、贺信、拜年慰问,召开离休老干部座谈会,向老干部介绍农场形势,汇报工作,征求意见和建议,仅此一项,每年开支近千元。1987年的第一个“老人节”,农场举行了规模较大的庆祝活动,社会反响很大。农场积极创造条件,保证离休干部“老有所乐”,投资5000多元,创办了文化娱乐场所,购置了图书、报纸共千余种,象棋、军棋、跳棋、围棋、康乐棋、麻将、扑克、乒乓球等十多种娱乐活动用品,配备了方桌、方凳等设备,供离休老干部活动使用。做到冬天室内活动暖烘烘,夏天室外活动有凉棚,不少老年人甚至把活动场所作为“第二家庭”,早出晚归,整天娱乐在活动室,中午也舍不得离开。1987年5月1日,农场组织了“老同志健康杯象棋、扑克竞赛”,由工会主持,党委书记亲临现场,给竞赛优胜者颁发了奖状、奖品。积极组织离休老干部外出疗养、观光旅游。特别是在自治区境内旅游,都是“有求必应”,只要报名就满足。1987年6月中旬,农场工会组织了“老同志哈密一日游”,专车、包饭、公费参观了哈密市容、哈管局钙塑厂、水泥厂、化工厂、大营房,游览了人民公园。1992~2001年,参加内地旅游观光者2人,自治区境内旅游观光者10人,享受疗养者1人,占老干部总数的21.3%。旅游、疗养同志享受公费补助。许多老年人抚今思昔,触景生情,感叹不已,受益匪浅,一致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深,变化大,形势好,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农场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离休老干部讲党史、讲军史、讲场史、讲家史、讲自己的成长史,对广大职工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同时,利用广播、场办小报等宣传表彰老同志舍己为公,离休不离职,继续做贡献的先进事迹,宣传表彰敬老、养老的典型事例,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许多家庭都能和睦相处,互敬互让,至2001年全场从未发生过一起虐待老职工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