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欧洲音乐的发展与交响乐作品欣赏
15257500000038

第38章 交响作品欣赏(23)

雅各·路德维希·费里克斯·门德尔松是19世纪上半叶着名的德国作曲家。生于汉堡一个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着名的犹太哲学家,有“犹太的苏格拉底”之美称。

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普鲁士宫廷珠宝商的女儿,掌握多种外语,有音乐修养。他们有4个孩子,从很小起父母就对孩子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培养,为他们请来着名的语言学家教授拉丁文、希腊文和历史,请着名的钢琴家教授钢琴,请柏林皇家管弦乐队首席教授小提琴与大提琴,还从柏林名牌学院请来优秀的美术老师教授绘画。另外,还让孩子们学习骑马、游泳和跳舞,等等。他们的家里经常云集着当时文化界的名流,如哲学家黑格尔、诗人歌德和海涅、科学家洪堡、音乐家韦伯、美术家斯文德等,门德尔松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8岁他开始学习作曲,9岁举行钢琴演奏会,10岁已经写出不少作品,有歌曲、三重奏、奏鸣曲、协奏曲、大合唱、小型歌剧等。16岁时写出的弦乐八重奏被认为是少年作曲家的杰作。17岁创作出着名的序曲《仲夏夜之梦》。除了学习音乐和进行音乐创作外,他还在柏林大学听美术课,学习绘画,并且完成了史学语言系的课程,这一切都丰富了他的知识结构,为他的音乐创作打下坚定的基础。20岁时,他在柏林指挥演出了被埋没80年的巴赫的着名宗教声乐作品《马太受难乐》,1838年被德国作曲家舒曼挖掘出来的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也是由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执棒首演。1829-1832年间,他赴英国、意大利和法国游览和演出,几部重要作品如《芬格尔山洞》序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等,都是以游历时的感触而写成。1833年,24岁的门德尔松担任了杜赛尔多夫市的乐队队长。26岁起,担任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会”乐队指挥。27岁那年被莱比锡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843年,34岁的门德尔松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并且亲自执教。长期紧张的工作严重损害了门德尔松的健康,尤其是与他无话不谈、给予他极大关爱的姐姐芬妮的突然去世,更加速了他身体的衰败。在姐姐去世几个月后,门德尔松在莱比锡逝世,享年38岁。

门德尔松虽然英年早逝,但在音乐史上被认为是最幸运的作曲家。他一生十分富有并且婚姻生活也相当幸福美满。作曲家英俊潇洒,风度翩翩,1836年27岁的门德尔松遇见了一位17岁的美丽少女,她是教堂牧师的女儿,温柔、恬静、漂亮、清纯。作曲家为之倾倒,姑娘也钟情于他,于是他们很快就订了婚,翌年年初举行了婚礼。婚后,妻子无微不至的体贴和照料,使门德尔松感到母性的温暖与爱情的甜蜜。

门德尔松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各国人民奋起反对霸权、反对外族统治的斗争不断掀起。从1820年前后开始,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俄国、法国、比利时、波兰这些国家中,先后爆发了革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家的人民也在觉醒,整个欧洲处于1848年更重大更广泛的革命爆发的前夜。在这样一个时代中,革命浪潮虽然对门德尔松有所触及,但优越、富足、安逸的生活,使他很少有苦痛与烦恼。因此,他的音乐作品从不触及斗争性主题,也没有哲理性的思考、细腻的心理刻画和激越的爱国气概。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富于幻想。音乐优美、温柔、恬静、结构严谨完整。其创作涉及多种音乐体裁,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器乐曲。一生作有交响曲5部,其中的3部带有标题,最着名的是《第三交响曲(苏格兰)》(1842)、《第四交响曲(意大利)》(1833)。门德尔松是标题音乐会序曲的创始者,在所作的7首序曲中,以《仲夏夜之梦》序曲、《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序曲(1828)、《芬格尔山洞》序曲(1830,又名《赫布利德》)为代表作。所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被列为世界三大着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他还独创了钢琴小品《无词歌》音乐体裁。所作《无词歌》有八集,每集6首,共48首,其中的《春之歌》(op.62,No.6;1842)非常着名;其中的《猎歌》

(op.19,No.3;1829)、《a小调威尼斯船歌》(op.62,No.5;1842)、《纺织歌》(op.67,No.4;1845),《快乐的农夫》(op.102,No.5)也广为流传。另外所作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

(1836)也是优秀之作。

思考与练习

1.序曲《仲夏夜之梦》的创作情况与表现的内容?

2.熟唱这首乐曲中的所有音乐主题(旋律)。

3.简述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及特点。

《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第一乐章

<德国>舒曼(1810-1856)

舒曼所作的四部交响曲,以自我情感的浓郁抒发和富于诗意的描绘与刻画,在他的交响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交响曲(春天)》借助于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讴歌,号唤着春天的觉醒,期待和幻想着春天的到来。其中的第一乐章以“春的觉醒”,寓意和勾画着万象回春、万物滋生不息、生意盎然的初春景色,抒发出无忧无虑的欢乐和热情。

乐章分为三个部分。引子,先由圆号和小号奏出宣告春天到来的主题:

接着,整个管弦乐队发出巨大的回响。随后,在扩展的音乐中,弦乐微弱的蠕动、颤震,铜管乐器阵阵的强鸣,木管乐器的低吟,长笛和双簧管彼此呼应奏出的断音音阶,以及弦乐逐渐活跃的音调,描绘出大地苏醒,万物复生和清新芬芳的春天气息。

(第一部分),在逐渐加快的速度和翻滚的音乐中,第一主题生机勃勃地冲跃而出:

第二主题静雅柔媚,由单簧管和大管以四声部形式奏出:

这声音宛若纤纤细语,在耳际拂弄;又如同柳絮荡荡,溪水潺潺,之后,长笛、双簧和弦乐先后对主题做出呼应和展开,并逐渐引起乐队全奏的高潮。

(第二部分),是展开性段落。一开始,弦乐就在低音区奏响了第一主题的片断音调,轻快、充满生机的音乐仿佛在问:“春在哪里?春在哪里?”随后,长笛、双簧管先后在高音区奏出的顿音,似乎在回答:“在这里,在这里。”接着,在第一主题的伴随下,双簧管吹出一支新的抒情旋律,然后交给单簧管:

这旋律使人耳际一新,仿佛眼前又呈现出一片葱郁的绿色。以后,弦乐器继续演奏着第一主题片断,并不断变换着调性,木管乐器以轻盈的音型助奏,如同习习微风、阵阵花香。不久问答式音乐重新响起,随即音乐更为舒展,在发展中走向音乐的高潮。

第三部分,当全体乐队用放慢的速度有力地奏出宣告春天到来的引子主题时——简短的再现部开始了。引子主题在加快的速度中行进着,当音乐速度放慢时,第二主题再现,在这里,它更加妩媚动人。

尾声,速度逐渐加快,以第一主题材料为基础,展示出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突然,弦乐器柔婉地唱出一支抒情的旋律:

这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歌,随后各种乐器给以应和。最后,音乐呈现出磅礴的气势,并在昂扬的情绪中结束这一乐章。

《第一交响曲(春天)》创作于1841年初春,是舒曼与克拉拉经过坎坷的相恋历程终于结合在一起四个半月时写出的乐曲。在婚后幸福的生活中,德国诗人阿多尔夫·包特格(1815-1870)的一首诗引起作曲家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其中的一行诗句“从山谷里,春醒来了”使他兴奋,此时一个短小的乐句在他脑海中浮现,于是他疾笔成章,仅用4天时间就写出了这部交响曲的初稿,20多天以后完成了交响曲的配器。同年3月31日,由门德尔松指挥在莱比锡首演,演出获得成功。

在这部交响曲的总谱上,舒曼并没有标写“春天”的标题,但是,他曾多次把此作称为“春天交响曲”。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最初作曲家为每个乐章都安排了一个小标题:第一乐章,春天的觉醒;第二乐章,黄昏;第三乐章,欢乐的游伴;第四乐章,春的告别。但是最后,他还是删去了这些标题,为人们留出想像的自由空间。尽管如此,这些标题对我们理解这部交响曲无疑会有一定的参考性。

第一乐章,原标题“春天的觉醒”(已述)。

第二乐章,原标题“黄昏”。乐曲速度缓慢,音乐柔和、优美、略带伤感,描写了黄昏时静谧的暮色和由此触发出的各种情感与心绪。尾部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原标题“欢乐的游伴”。乐曲的主要主题带有旋风般的欢乐和朝气,其间穿插的另外几个主题侧重于描写年轻的游伴们在春游中的情感和观赏到的各种景致。

第四乐章,原标题“春的告别”。这一乐章没有离别时的伤感,而是充满快乐。音乐更加奔放、活跃,展现出春意盎然的大自然美景,体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光明。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生于德国一个偏僻的小城市茨维考,父亲是书商,曾翻译过拜伦的着作,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舒曼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写诗,到了中学已经能独立翻译古典名着。7岁他开始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3岁指挥中学的乐队演出了他本人创作的赞美诗。1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不赞成他从事音乐,18岁遵照母亲的意愿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业余时间学习钢琴。20岁时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听了着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会,再也抑制不住对音乐的渴望,终于说服母亲,放弃了对法律的学习,在莱比锡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他住在维克家里,几乎每天都找维克上钢琴课,渴望成为一名钢琴大师。由于成功心切,于是自己发明了一个练琴方法:从天花板上吊下一根绳子,绑住一根弹奏不够灵活的手指,使这个手指抬起来按下去进行反复猛烈的触键练习,以加强手指的力量和灵活度,结果造成手指劳损,无法继续进行钢琴演奏。于是他把目标转向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

舒曼的钢琴老师维克有个女儿名叫克拉拉,是一位美丽并且才华出众的钢琴演奏家,她敬佩舒曼的才华、坚韧的毅力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舒曼也十分赞赏克拉拉的演奏才能,他的很多新作品,都由克拉拉试奏,他们相爱了。但是维克却坚决反对他们的婚姻,一方面他视女儿为珍宝,不愿意让女儿离开自己,另一方面他嫌舒曼没有社会地位、贫穷。最后,两位年轻人不得不求助于法院。1840年8月1日,莱比锡法庭公布了判决:批准舒曼与克拉拉结婚。同年9月,30岁的舒曼与比他小9岁的克拉拉举行了婚礼。这一年,舒曼写了138首歌曲,一生最重要的歌曲都出自于此时,其中有着名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1840)、《妇女的爱情与生活》(1840)、《桃金娘》(1840)和《歌曲集》(op.24,1840)等。

多年来,舒曼因职业的选择、事业和爱情等不顺畅,精神上受到严重损害,1844年开始患精神病,以后日益加重。1854年的一天,寒气逼人,他乘妻子不备,跳进莱茵河,幸好被渔民救起,并安置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这时,他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了,两年之后与世长辞,享年46岁。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舒曼生前,以自己出色的演奏才能大力宣传推广丈夫的钢琴作品。舒曼死后,她不仅公演他的音乐作品,还将舒曼的文稿和音乐作品加以整理、编订成集出版,对舒曼的艺术和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舒曼去世那年,克拉拉年仅37岁,以后再没有嫁人,独自把7个儿女抚养成人,平静地度过一生。77岁时,这位在当时颇有声望,人称“超人天才”的女钢琴家告别了人世。

舒曼生活在19世纪上半叶,当时的德国处于反动的封建复辟年代,统治德国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对一切进步力量都在进行镇压,并推行愚民政策,提倡享乐文艺。1834年,24岁的舒曼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发表了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抨击当时肤浅的艺术趣味,阐述进步的艺术思想。舒曼的主要创作领域是钢琴曲和歌曲,30年代是他钢琴创作的全盛期,很多重要的钢琴作品都产生于这个时期,如由12首钢琴小品组成的钢琴曲《蝴蝶》(1831)、由12首变奏性质的练习曲组成的钢琴曲《交响练习曲》(1834)、由21首钢琴小品组成的《狂欢节》(1835)、由18首小曲组成的钢琴曲《大卫同盟舞曲》

(1837)、由13首小曲组成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1838,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最着名)。

另外,他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也出于这个时期。40年代转向歌曲创作,这一年被称为是他的“歌曲年”。同时开始了交响音乐的写作,相继写出了有编号的较为优秀的四部交响曲和唯一一部钢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1845)。此外还写有管弦乐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钢琴曲、戏剧配乐、歌剧、合唱曲、歌曲等其他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

舒曼的音乐富于诗意,注重揭示人物内在的情感,富于浪漫主义的幻想色彩。他的钢琴作品多以独立小曲组成,有很强的文学因素。作品中大胆使用不协和和弦,以复节奏的手法达到独特的效果(复节奏:是指将截然不同的节奏或拍子同时使用在音乐的各声部之中)。讲究钢琴踏板的控制和运用,以取得抒情的音乐气氛。歌曲多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为歌词,以套曲形式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交响曲基本继承了贝多芬和舒伯特交响曲的抒情气质,用管弦乐队和交响性的展开来编织对生活的感受,其中不少段落采用了钢琴小品风格来处理,显露出别致与精雅的创作个性。

思考与练习

1.简述《第一交响曲(春天)》的创作情况与各乐章的表现内容。

2.熟唱这部作品第一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3.简述舒曼的音乐创作与特点。

序曲《威廉·退尔》

<意大利>罗西尼(1792-1868)

《威廉·退尔》是一部歌剧,作品表现了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这部歌剧的序曲是作曲家罗西尼最杰出的交响音乐作品之一,乐曲以四个段落描写了阿尔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风光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体现出歌剧的中心思想——人民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够获得幸福与平安。乐曲中,每个段落都附有标题。第一段《黎明》,以和谐、交织起伏的悦耳音响、恬静安详的气氛和对自然界万物的模拟和描绘,展示出瑞士山区连绵起伏的峰峦、葱郁的丛林和渐渐透露的晨曦及隐隐可闻的雷声。音乐一开始,独奏大提琴奏出徐徐上升的小调旋律,随后四把大提琴加入,形成疏密交错的五重奏形式:

接着,在四把大提琴的衬托中,独奏大提琴咏唱出一个柔美的大调主题,它是那样的明朗、娓娓动听,仿佛倾诉着内心万分的感慨和赞叹:

这温暖而深沉的音色和起伏交织的音乐织体与律动,引起人的各种遐想,使人感受到山乡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幸福、平和的生活。音乐中两次隐约出现定音鼓的滚奏声,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