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家国书
1530800000022

第22章 第二封 将蓝图画在天空上——高桥石塘·翁氏父子(下) (2)

当年青史赠刘向,此日苍生属谢安。

经国储胥群莫测,宅心冰雪物难干。

昌黎徒费千书纸,故怅修门未识韩。

翁文灏据其原韵,也作诗与其唱和:立志非徒在作官,愿供驽力列朝鸾。

曾勤学术廿年事,期获邦家百载安。

决计牺身终不惜,宅心如水岂能干。

欲求宏效臻旦夕,法治于今忆读韩。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到翁文灏的家国情怀。然而,事实并未如翁文灏所一厢情愿的那样。可以说,1935年翁文灏出任行政院秘书长,是实际参加蒋介石政权的开始,不过翁文灏还是没有就此丢下学术。他到南京后,立刻就把地质调查所也迁到南京。一晃七年过去了,翁文灏再也不必站在躺着吸大烟的老板面前筹款建房了。现在是以国家的名义盖的地质所,他自己则仍住在地质调查所内,以所为家,照常照料该所工作。

翁文灏是带着他的理想情操入阁的,一方面,他请了《独立评论》的主要撰稿人、清华大学教授吴景超出任了他的高级秘书;另一方面,他又延请了另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蒋廷黻出任了行政院的政务处长。当时以翁文灏为首的这批在政府中从政的学者,被人统称为“学者从政派”。

母亲,你只要想一想“学者从政派”这五个字,你就可以想象社会对他们的半首肯半嘲讽的态度了。这样一批学者文人一入政府,立刻就陷入了官僚体制下的巨大国家机器之中。行政院每天要接受文件900余件,发文500件,翁文灏就这样埋入了文山会海之中。被翁文灏形容为“瓷器店中的猛牛”的蒋廷黻,给胡适报告翁文灏的执政情况时说:你知道各部部长对咏霓兄的信仰甚大,他不大说话,说则有相当效果。于无形之中,他的用处很大。……他于政治很像他办地质调查所,于不露声色中,先责己后责人,准备费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在艰难困苦之中求成绩。所以他不愿大刀阔斧干。然而现在的局面,不大干不能成功,小干是无济于事的。

“猛牛”蒋廷黻代表的正是那个时代的主导情绪。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不愿意再耐心等待下去了,翁文灏进入的是一个处在惊心动魄的时代中的内阁,国家临难,危如累卵,翁文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最担心的就是薄冰上砸下一块巨石。但最不愿意看到的偏让他赶上了,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以最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爆发。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名学生,为救亡图存,发起了学生运动。翁文灏的次女燕娟投身其中,在与当局抗争中,竟然被军警打断了好几根肋骨,还是靠了老朋友胡适的搭救才送进了医院。

家国就此在政治上分裂,而此时的翁文灏根本顾不上爱女安危,他正忙着要去平息这场学生运动。这头自己的女儿被打得住院,那头,他还得代表蒋介石出面跟学生代表谈判,无非是表达抗日决心,希望学生继续安心读书。与此同时,一个不祥的消息从湖南衡阳传来——他的莫逆之交丁文江,因煤气中毒病危。他立刻禀报蒋介石并得到同意,乘坐蒋介石的专机赶到湖南。回想一年半前的1934年2月,当翁文灏遭遇车祸九死一生之际,是丁文江陪床始终,将其在死亡线上抢救过来,而此番丁文江陷入生命绝境,他翁文灏却因为12、9运动如火如荼,他这个行政院秘书长不能不在一线灭火,痛心疾首之后还不得不离开他生命垂危的最好的挚友,赶回南京。不料数日之后,噩耗传来,丁文江与世长辞,年仅48岁。

丁文江是翁文灏人生第一知已,他们在地质学领域的贡献可谓昆仲,而在政治上他们的立场又是颇为一致的。丁文江曾经与蔡元培等人为建立中国社会的“好人政府”而实践努力,最后以梦想的破灭而告终。翁文灏较之于丁文江,更具有艰忍不拔的政务能力。这两个莫逆之交,关于中国的未来,有过许多美好的设计,谁也不曾想到,在人生的中途,两人就这样人天永隔了。

丁文江指定翁文灏为遗嘱执行人之一。1936年5月4日,翁文灏赶赴长沙岳麓山,为这位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拓荒者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半年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桩重大的事件爆发,西安事变爆发,翁文灏的政治伯乐蒋介石被张学良扣压了起来。事变之后,翁文灏前往宁波老家探望蒋介石,他那些励精图治的政治主张,亦在家乡美好的田园景色中一一向蒋介石禀报。

翁文灏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经有过数度去宁波老家看望蒋介石的“殊荣”,我想,他们应该真的算是有乡谊的吧。然而,这和翁文灏与丁文江这样的友谊有着本质上多么巨大的差异。蒋介石是绝不会真正依靠这些中国知识分子力量的,权力才是一切的中心。翁文灏以为他的蓝图从此会徐徐打开,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在那些政坛巨头的钩心斗角中,一切都付之东流。

翁文灏第一次感到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南辕北辙。1937年,他出使欧洲,在漫漫海路上,他反思两年来他的执政生涯,前途茫茫,如何走向?他给他的好朋友胡适写了一信,初显退意,结果被他的老朋友一顿教育,说他如中世纪修士般严厉,又事必躬亲,这是不可取的,要他继续干下去。

此番出使中,他竟然还在希特勒的鹰巢里见到了这位法西斯元首。他也出访了苏联。最后得出的执政主张则是:中国当折衷取胜,以国防意义为中心,由政府多负责任,促进国营事业,奠其基本,管制民营事业以正其取向,方可殊途同归,速增国家实力。对于民生主要事业亦宜统筹管制,分配合理,市场不致紊乱。盖民生之利,必赖有这种国力以为保护,中国为复兴计,势非于最短期间认真建设不可,自须以政府为中心,舍短从长,领导前进。

这是他日后主持经济部的基本思想。

翁文灏懂政治吗?他不是不懂政治,但那是他所理解的政治。政者,正也,他是愿意成为有抱负的政治家的,但一个受过严格儒家学说教育和西方科学精神醺陶的学者,在骨子里容不下政客小人,从这个角度上说,翁文灏又是不懂中国政治的。二千年封建统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一介清明书生,你要到哪里才能够找到“政者正也”的执政空间!1939年,他写下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痛哭》,我们可以想见翁文灏内心的煎熬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诗曰:涕流太息贾长沙,此恨于今更有加。

天子多才重贵戚,王公有意植私家。

……

这个私家,翁文灏是有所指的,在国民党政府中,翁文灏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翁文灏与这个“私家”怎么也搞不到一块儿去,又不屑与这些皇亲国戚一争高下,这让他进入了两难境遇。和他们去斗,无疑就是跳进阴沟和他们抱成一团翻滚,最后搞得自己也漆黑一团;不和他们斗,这些人就往你身上泼脏水,照样蘸得你秽气一身。翁文灏只好用传统士大夫的修身养性来慰藉自己,并一再向蒋介石提出辞职。

让翁文灏最为痛心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山顶洞人头盖骨”的失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自裴文中等科学家在周口店发现之后,便交由美国人控制的北平协和医学院负责保管。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时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从重庆给在北平负责“北京人”头盖骨保管事宜的裴文中写信,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转移之事做了如下安排:先找美国公使馆对“北京人”转移之事,作个周密的计划安排,请他们委托有关部门将“北京人”化石标本运到美国,然后再交给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适先生。待战争结束后,务必再将“北京人”化石重新运回中国。

然而,随着珍珠港事件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北平,“北京人”在美国人手中从此下落不明了。翁文灏作为当年发现山顶洞人头盖骨的重要主持人,如今从了政,却保不住自己发现的国宝,怎能不仰天痛哭!

虽然痛哭,但未曾放下家国之责,痛苦中尤重建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刻,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石油。抗战期间,翁文灏的工作重点是发展资源委员会的国营工矿企业,特别重视能源工业。为解决后方燃料短缺的燃眉之急、他一手抓煤,另一手伸向石油。

1938年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武汉,翁文灏出任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时,决定由资委会前去探勘玉门油矿。资委会经过经济部把预算送到行政院,再转到国防最高委员会审议,由钱昌照报告玉门油矿开发计划经过和预算款项。没想到首先反对者便是江浙同乡湖州人氏、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

朱家骅本来倒是留学德国研究地质的,但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做过地质工作,此时因兼管着文化,曾去敦煌考察莫高窟文化古迹,在嘉峪关外路过玉门油矿,顺便看了探勘油矿情况,知道一点皮毛,便说:我去过玉门油矿,地方僻远,戈壁滩上不毛之地,四周一望无际,没有人烟,开发很难,抗战期内用不上。现在外汇主要用在抗战购兵工设备上,不要用在远水救不了近火的玉门油矿上去嘛。大家听了认为他是内行人,说话有理。此时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没有出席,次长徐堪起来附和,陈果夫也反对,钱昌照再说也无用,翁文灏见此形势,一言不发。最终无结果散会。

翁文灏是不会就此放下这样重大的经国要事的,他有他的打算。会后他要孙越崎陪着他去见他们俩人都特别讨厌的孔祥熙,1938年孔祥熙从行政院副院长升为行政院长,同时继续担任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的要职,成为领导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行政和经济事务的最高长官。向他说点好话,只要孔同意,其他的人就好办了。清高的大学者跑到“私家”那里,放下身段,互相配合,一通高帽子戴下来,保证三年以内汽油可供西北公路局和后勤司令部之用,院长如能同意,将对抗战胜利立下不朽之功,等等等等……

一通“麻油”浇下,孔祥熙听了自己将有“不朽之功”非常高兴,拉着孙越崎的手连连点头,这就算答应了。回走的路上,孙越崎对翁文灏说:向孔祥熙说好话,心里真难受。翁文灏笑说:我们是为公又不是为私,大事成功了,有什么可难受?有钱了,赶快派人去买机器吧。

事情就这样做起来了,书生不是为五斗米折的腰,是为中华民族的国难而低下高贵头颅的,值得。看来评价翁文灏是个只会做事不懂政治的人未必正确,在玉门油矿的问题上,翁文灏就是一个懂“政治”的人。

1942年底,玉门油矿已年产汽油180万加仑及其他煤油、柴油等油料,供应一部分抗战后方军用交通及民用等需要,同时也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油矿技术和管理员工,成为中国开发石油工业的摇篮。

在翁文灏主持和推动下,抗战时期特别是抗战前期,西部后方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各省经济获得了重大发展。以数量计,到1944年,后方四川、湖南、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及甘肃七省工厂数量,已占大后方工厂总数的88.63%,占实缴资本总数的93.52%,占币值资本总数的91.92%,占工人总数的85.61%。

在翁文灏的主持下,抗战时期西部现代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原本落后的西部省份获得重大发展,中国工业化畸形分布状态有所改变,西部原本薄弱的重工业取得巨大进步,民营工业得到相当发展,国营工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家国之事实为堪忧。翁文灏家庭,与中华民族的诸多家庭一样,在此共赴国难之际,做出了自己最大的牺牲。

1936年翁文灏从政之后,曾在南京筑小舍,全家迁入新居。此时的长子翁心源,正在湖南参加粤汉铁路建设,而他的次子翁心翰,则在杭州笕桥接受军事飞行训练。抗战之后,举家入川,居于重庆,新居在沙坪坝,取名“蕉园”。他淡泊宁静,精忠报国,八个子女中,最看重的是唯一的军人、次子翁心翰。

翁心翰字凤书,1917年12月29日出生在北京。他从小由祖父母带大,备受宠爱,性情格外活泼开朗好动。学习成绩优异,且有很强的正义感。1935年,他报名参加北平黄寺驻军关麟征部举办的高中学生暑期军训,谁知军训刚开始不久,就因日方的威胁抗议而被迫中止,参加军训的青年学生无不感到奇耻大辱,悲愤万分。正是在那个时候,翁心翰对天起誓,一定要洗涤这一耻辱。他立志投笔从戎,以身保国,不久便瞒着最疼爱他的祖父报名投考南京中央军官学校,以空军入伍生从戎,被录取为空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学员。

爱子的壮举使翁文灏无比欣慰,当时的翁文灏正由欧洲返国,想起身列戎行、即将驾机迎寇的爱子,在飞机上口占一诗,寄赠心翰,勉其英勇杀敌,报效国家,诗曰:飘然一叶入云霄,壮志英怀侪辈超。

报国心忠追往哲,献身志切在今朝。

千寻奋击空中斗,百世长垂勋绩昭。

歼灭匈奴当日愿,家风赖汝霍骠骁。

在这首诗里,翁文灏再次论及了家国之间的关系,认为儿子心瀚要发扬广大翁家的家风,就要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榜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