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对一些小东西格外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去收集。有时候妈妈会很不理解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因为他收集的东西既没有收藏价值也没有学习意义。
其实,孩子的这种收集行为只是他心智发展的需要。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弱小,但却又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于是他就会关注一些和自己同样弱小的事物,甚至会把爱转移到这些事物上来。就如事例2中的孩子那样,她认为她这样做就可以保护她的“宝贝”。遇到这种时候,妈妈不要随便就丢掉孩子的这些小收集品,可以给他找一个小盒子让他专门存放,以此来保护他的这种行为和心理。
3.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些小玩意儿。
像小线头、小纸屑等一类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不具有什么危险性的,而孩子又对它们这怎么感兴趣,所以妈妈可以为他创造一些类似的小玩意儿,让他自由地去玩耍。如果条件允许,妈妈还能像事例1中的妈妈那样,和他一起玩耍。这样一来,孩子既体会到了快乐,也更加深了亲子间的感情。
4.妈妈也要警惕一些小东西。
虽然孩子对小东西关注的心是需要妈妈去保护的,但是妈妈自己也要提高警惕。因为一些小东西也许存在潜在的危险。
妈妈要注意的东西有许多,比如一些玩具里很小的塑料球不要让孩子误吞下去,很小粒的药丸也要放在他够不到的地方,衣服里的干燥剂、地上的老鼠药、蟑螂药更要引起妈妈的重视,不要让孩子误食,等等。总之,妈妈要让孩子既能感受到关注小东西的乐趣,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又要保证他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21.动作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后就进入了动作敏感期,当妈妈把手指放到婴儿的小手心里,他立即会抓住不放,若是将某个东西靠近他的嘴角,他也会迅速地吸允,这些都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体现。动作敏感期会从0岁持续到6岁,在这期间孩子爱玩的游戏也会不断改变。妈妈会发现有段时间他特别喜欢捉迷藏,过段时间又会喜欢上垒高游戏,也许还会喜欢上各种的游戏。这些游戏有益于孩子的肢体发育,并能帮助他提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要点一:孩子对“捉迷藏”非常感兴趣,喜欢把自己藏起来
孩子在2—4岁时,会把自己藏在门后面、床下、桌子下、书橱等处。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藏起来呢?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喜欢玩耍,还因为这是他探索空间的一种方式。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增加其动作的协调能力,还会提高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经典事例
事例1:
“勤勤,吃饭了。勤勤?”妈妈喊着,却不见4岁的女儿去哪儿了。“勤勤——”女儿到底哪去了呢?阳台没有,书房没有,卧室没有……
妈妈已经开始着急了,她推开洗手间的门,发现门不能完全打开。妈妈向门后一看,“嘻嘻……”女儿笑着从门后溜出来。妈妈摇摇头,真是无奈,想要批评她两句,但看她可爱的样子又不忍心。“宝贝儿,你让妈妈着急了。”妈妈故意皱起眉头说。“嘻嘻,妈妈找到我了。”勤勤高兴地说。“唉,真是拿你没办法。”妈妈叹了口气。
事例2:
妈妈在客厅看着电视,却发现3岁的旭旭自己玩了好久都没出来。去房间看看他在做什么,妈妈想。
一开门,妈妈吓了一跳——床上的被子都被他扯到了地上,可是儿子呢?“旭旭,出来!”只见旭旭从被子下面爬了出来。“你在做什么?”妈妈生气地问。
“我在钻地洞,藏在地洞里。”旭旭说。“地洞?你把被子放在地上当地洞来钻?”妈妈不解地看着儿子,突然妈妈明白了,原来儿子是在模拟一个地下的空间。
妈妈不生气了,转而问儿子:“你在地洞里都看到什么了?”“小鼹鼠在地洞里,就是动画片里的小鼹鼠。”旭旭说。原来儿子看了动画片后,十分想知道地下的空间是怎样的,于是就像小鼹鼠一样藏进了“地洞”,妈妈觉得旭旭真可爱。
事例3:
3岁半的璐璐十分喜欢和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璐璐藏好后,妈妈都假装在寻找,然后惊喜地喊道:“哎呀!原来你藏在这里了。”璐璐就会“咯咯”地笑起来,说:“妈妈,再来。”然后又兴致勃勃地藏起来,等着妈妈找。
教育感悟
不同的空间可以容纳不同的物品,但孩子偶尔会发现某些空间还可以容纳自己的身体。在不同大小的空间里,会有不同的感受,从“大空间”藏进“小空间”,孩子喜欢大小空间交替所带来的乐趣。这时,孩子就会喜欢上“捉迷藏”,常常把自己藏起来,乐此不疲地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空间的神奇。
其次,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孩子还能获得各种方位的概念。等他略长大一些,就会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规则更多的捉迷藏游戏了,并且会在游戏中学会寻找更为隐蔽的空间,并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
妈妈妙招
1.不要责怪“藏”起来的孩子。
妈妈如果不了解孩子在动作敏感期时喜欢探索空间的行为,就因为孩子常常“玩失踪”而感到恼火。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让自己担心,总是藏起来让自己找不到他。如事例1中的妈妈,在不了解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发现女儿不知道哪去了,就会十分着急。其实,这只是孩子想要和妈妈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所以,妈妈不要因此而责怪孩子。
当妈妈发现孩子藏起来时,不要以为她是故意让自己担心的,要知道这只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正常表现。妈妈不妨假装寻找一会儿,然后再找到他,这样孩子一定会很高兴。
2.理解“藏”起来的孩子。
当孩子在电视上或图画书中看到某些地方时,这些不同的空间就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他会想象如果自己在那样一个空间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另一种空间是怎样的呢?所以,他会按照自己的想象模仿另一种空间的生活。
如事例2中的旭旭,在看了关于小鼹鼠的动画片后,就会模仿小鼹鼠钻地洞的样子,把自己藏在被子里。对于他来说,这种隐蔽而奇妙的空间,给他带来了许多的乐趣。这时妈妈要理解自己孩子,不要以为这是他调皮淘气的表现,其实他只是在玩一种探索空间的游戏。
3.和孩子一起捉迷藏。
在孩子看来捉迷藏十分有趣,但妈妈可能会觉得找来找去的游戏很无聊。尽管如此,面对喜欢捉迷藏的孩子,妈妈也应该配合一下。常常和孩子一起捉迷藏,孩子会感到很开心。所以,妈妈要满足孩子的探索需求,让孩子快乐地度过每一个敏感期。
要点二:孩子把物体摞起来,垒高,推倒,再垒高,建立三维空间感
孩子在三四岁时往往会开始喜欢“垒高”,他把积木一块块地垒起来,然后推倒、再垒高、再推倒……不厌其烦。不仅仅是积木,有时他还会把家里的东西搬到一起,摞起来,然后推倒、垒高、推倒……其实,垒高是孩子在动作敏感期的一种表现,是他对空间感受的一种过程,这个敏感期有可能会延迟到孩子的小学阶段。由于孩子是通过物体的位置来感知空间的,所以妈妈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经典事例
事例1:
妈妈和3岁的姚遥一起玩积木盖房的游戏。姚遥把较小的积木放在下面,把大的放在上面,然后一块又一块地往上垒。妈妈并没有去提醒姚遥,而是任凭她继续垒高,结果姚遥的房子还没有盖好就倒了。可她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反而高兴地拍起了小手,然后又开始垒。
拿起积木,姚遥似乎有点犹豫,好像在想先放哪块才好呢?这时,妈妈指着大一点的积木说:“这是大的,先放大块的房子就不容易倒了。”在妈妈的指点下,姚遥先把大积木放在下面,然后又把小的垒上去,一块又一块地把大房子盖好了。
看着高高的房子,姚遥又忍不住去推,“哗啦”一声积木散了一地。她又高兴地从头垒起,这次她已经知道先把大积木放在下面了。
事例2:
妈妈常和4岁的知晓一起玩垒高游戏,她先是在地上画一道白线作为出发点,然后让知晓从出发点拿篮子去把放在远处的积木取回来,最后回到出发点把积木垒高。
有时妈妈还会和知晓比赛,每人一堆积木,都拿篮子去取,看谁取的最快,垒的最高。每次玩起这个游戏,知晓和妈妈都会非常开心,而且她取积木的速度越来越快,并懂得怎样才能垒高积木而且不让它倒掉。
教育感悟
孩子在1岁多时就能把积木垒的高高的,而且也会推倒积木,当妈妈因此而觉得孩子可爱,并做出逗他笑的反应后,孩子就会对这件事感兴趣。但这种感兴趣大多是固守在孩子对妈妈的反应的兴趣上,而不是对垒高这件事情本身感兴趣。
当孩子三四岁时,垒高就成为了他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他将物品垒高的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在不断垒高、推倒、重垒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建立了三维空间感,并促进了他的视觉、触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同时,在拿物品并垒高的过程中,孩子的肢体肌肉也能得到良好的锻炼,眼、手、脑的并用也逐渐趋向协调。所以妈妈要支持孩子的垒高游戏,不要因为自己觉得这样重复的游戏无趣,而禁止孩子垒高。
妈妈妙招
1.通过垒高让孩子了解更多的空间概念。
通常,孩子对空间概念的理解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妈妈不妨利用孩子的空间敏感期让他多了解关于空间的概念。如事例1中的姚遥就是在垒高的过程中感知空间,并且妈妈在充分利用这一敏感期,让她明白了大的物体放在底部会比较牢固的道理。
2.让孩子拿安全的物品垒高。
在孩子喜欢垒高的时候,妈妈要注意他使用的物品是否安全。比如,不能拿易碎的物品玩垒高,否则不但容易摔碎物品,还容易被碎片扎伤。
在孩子的动作敏感期内,妈妈要把不安全的物品放好,如玻璃、陶瓷、金属等材质的物品在垒高并推倒后容易扎伤或砸伤孩子,妈妈要将此类物品收起来,避免孩子拿去玩垒高。
3.别禁止孩子的垒高行为。
孩子会把各种各样的物品拿来玩垒高,他只享受垒高、推倒的乐趣,而妈妈也许会觉得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作用,不能随便堆叠摔打。看着孩子将物品垒了又推,妈妈也许会觉得无聊而枯燥,但孩子正是在垒高的过程中感知空间的存在的。
所以,面对孩子反复的垒高行为,妈妈不要去禁止他。即使孩子将所有的玩具都拿去垒高,甚至把各种生活用具也拿去垒高时,妈妈也不要生气,更不需要告诉他生活用品不是玩具,只需要让他尽情地垒高就可以了。
4.和孩子一起做垒高游戏。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都会受到妈妈的影响,如果妈妈能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垒高游戏,他就会玩得更加高兴。如事例2中的妈妈就常和知晓一起玩垒高游戏,她不但陪着女儿垒高,还把垒高设计成竞赛游戏。这样不仅让孩子在拿起放下积木的过程中锻炼了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在取积木的时候还锻炼了腿部肌肉,同时妈妈还会体验到亲子互动的乐趣。
要点三:玩水,玩沙对孩子有强烈的吸引力
妈妈会发现越是下雨天孩子越是要跑出去在小水滩里使劲踩,非要把水花溅起来才高兴。不管妈妈怎么劝阻,他还是踩着水花自得其乐。若是下起大雨就更高兴了,哪怕淋湿他也要在雨中嬉戏。每当走过工地旁的沙堆,他总偏偏要从这“小山上”踩过去,伸手抓起沙,再扬出去。有时还会蹲在沙堆边,挖起“山洞”来。孩子为什么这么喜欢玩沙、玩水呢?
经典事例
事例1:
滴滴答答的小雨渐渐下大了,地上的小水滩冒起了水泡。5岁的暖暖拿起妈妈给买的小雨伞就冲了出去,举着小伞在水滩里踩起了水泡。“暖暖,快进来,下大了要被淋湿的。”妈妈喊道。“不嘛,玩会儿!”暖暖说。
雨越下越大,小雨伞已经不起作用了,暖暖的身上开始被淋湿,但兴致勃勃的她丝毫没有回屋的意思,依然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唉,真是拿她没办法。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越是下雨天越要往外跑。”妈妈叹了口气说。
事例2:
小区里因为修花园,工地上堆着一堆沙子。4岁的小欧非常喜欢在沙堆上玩耍,他抓起一把沙子,让沙从指缝中流下来落在手臂上,再从手臂上落下。有时,还在沙子上挖起洞来,不仅有“山洞”,还有“小河沟”,有时还堆起“小山”,硬纸板支在沙子上就当小房子。每次小欧来到沙堆旁,一玩就是一两个小时,妈妈不叫他回家,他就不肯离开。
可是小欧经常去施玩沙子,妈妈感觉很不安全,索性为他买了一袋净沙,制作了一个沙盘,让他回家玩。不但如此,妈妈还小欧一起玩。他们用小铲子铲起沙,并把它装在不同形状的小盒里,倒出来的沙就会有不同的形状。玩沙子渐渐成为小欧最喜欢的游戏。
教育感悟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喜欢玩水和沙子?原来水和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没有固定的形状,类似于一件变幻莫测的玩具。
水可以静静地流淌,可以拍打着溅起水花,也可以装在不同的容器里,用手在水里画圆圈还能看到一个个的小漩涡。对于孩子来说,水不仅仅晶莹剔透非常美丽,而且还很神奇。而沙子不但是固体的,也是流体的,它变化多端又易被掌握。它多变的形态和多种多样的玩法满足了孩子创造和想象的需求。
除了水和沙子以外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如此多方面地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妈妈不要以怕孩子被淋湿、怕沙子会弄脏衣服等理由禁止他玩水和沙子。
妈妈妙招
1.允许孩子玩水。
妈妈常因为孩子见到水就想玩、下雨天他也要到处跑而生气。其实,玩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孩子在玩水的过程中可以熟悉水的特性,了解到水是流动的、无色无味的、透明的,而且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有益于孩子的健康。
所以,面对爱玩水的孩子,妈妈不妨让他尽情去玩。如果孩子像事例1中的暖暖一样喜欢下雨天出去踩水泡,妈妈可以为孩子买一件透明的小雨衣,让他踩水泡时不会被淋湿,也不必举着雨伞,这样可以尽情地玩耍。
另外,妈妈还可以在浴室为孩子准备一个盛满水的大盆和一些皮球、小船、能够飘浮的玩具等,让孩子置身于水的世界里,他会觉得十分新鲜,并会越玩越有趣。妈妈还可以引导孩子玩出许多花样,如拍打水面溅起水花、用手指画出漩涡、用水杯盛满水再倒进去发出哗啦啦的水声。妈妈还可以让他把玩具丢进水里,他会发现有的玩具会下沉,而有的却浮在水面上。多种多样的玩法,会让孩子眼花缭乱,乐不可支。
2.和孩子一起玩沙子。
虽然孩子十分喜欢玩沙子,但妈妈还是要让他远离建筑工地等处,去安全的地方玩。比如,可以为孩子制作沙盘,让他回家玩沙子。玩沙的沙盘可以放在阳台、走廊、院子里等处,这样就不会弄脏了屋子。
妈妈还可以为孩子买来小铲子、小桶等玩具,让他在沙堆上挖洞、筑堤,用小铲子往小桶里装沙子然后再倒出来,还可以用小碗当模具制作一个个沙堆。总之,沙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可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