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精力有限,凡事“得过且过”,顺其自然,避免争强好胜,这不失为修身养性,颐养天年的良好“信条”。不过有的老年人,头脑里始终“牢记”自己年老体衰,凡事都“倚老卖老”,其实,这些老年人并不是他的精力不济,或者身体状况难以支撑,更多的是精神状态已经“衰老”,因而,这种心理对老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老年人应该有点“不服输”的劲头,觉得“自己原来还行”。如果,内心中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也就等于是从心理上不断暗示“自己不行了”,就会感到身体疲惫。
老年人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多参加些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多参加些节奏稍快的体育锻炼,多同年轻人交谈沟通,主动接受新鲜事物与为人处事观点等等,少一些“我老了,不行了”的借口为自己开脱,相信老年生活会更积极、更充实。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老年人超出自己身体负荷从事活动,而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激励自己更加积极地生活。如果,老年人少一些消极,多一些不服输的激情,就会在生活中多一分快乐与精彩。
有人说,人生如书,呱呱坠地的第一啼声是序言,少年时的无忧无虑是诗歌,青年时的不知天高地厚是抒情散文,中年时的疲于奔命是报告文学,老年时的细细品味是后记。仔细想来,颇有道理。
写序言时,婴儿刚来到多彩和光亮的世界,自然发出优美的音符;写诗歌时,有父辈的呵护,无忧无虑,自然跳跃着欢快的诗行;写抒情散文时,年轻气盛,笔走龙蛇,自然有气吞山河的文章;写报告文学时,事无巨细,洋洋洒洒,自然有难以封笔之势;写后记时,犹如大梦惊醒,回首一生走过的歪歪斜斜的脚印,盘点数十年走过的难以忘怀的最精彩的历程,自然有难以下笔之感。
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后记并不好写。因为后记是岁月的见证,经验的结晶,生命的挑战,心灵的升华。只有写好人生后记,才能在自己的里程碑上镌刻出一次次腾飞、一串串硕果、一束束辉煌、一个个胜利,使自己的生活既有激情,又充满活力,既有从容,又有豁达。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后记。有风景如画,也有残页败笔,有繁花似锦,也有杂草枯荣,只要你用心写好人生的后记,就会享受生命的过程,使自己拥有一个殷实的晚年。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生活窘迫,时运不济,逝世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一生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生活的纷扰,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可是仍然长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积极提倡“自强有为”。他常教导学生,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他有一句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的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又保证他成就了超乎常人的业绩。他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自己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认为人到老年,应当能把握得住自己的行为,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仍然积极进取,追求理想。所以,到了晚年他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继续给弟子上课。正是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开阔的心境,使孔子忘记了年龄,获得了长寿。
笑迎人生新起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到了退休年龄,人们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有人认为,“该颐养天年,回家抱抱孙子”;“人老了,遇事无能为力了,看破红尘蹉跎度日而已”。然而,有更多的人认为,生命有晨暮之分,夕阳同样美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之后的黄昏时光,其实是人生崭新的一页。
黄昏时光是人生路上一个丰收的季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段:成熟、见识、自由、自主、超脱是其标志性的特征,可以更为客观地审视一切;可以在更为深邃和广阔的时空里谈论人生,谈论青年、中年和老年;可以插上回忆与遐想的翅膀,让思想自由飞翔。
在此阶段,不论古今中外,年迈而有所贡献的人比比皆是。
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84岁提出“巴甫洛夫学说”;英国剧作家、社会活动家肖伯纳,93岁时写了剧本《牵强附会的寓言》;法国一位女钢琴家104岁还登台演奏。在我国老有所为,而且大有作为的也是数不胜数,如南宋诗人陆游,85岁高龄仍写诗不倦,一生写了一万余首;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88岁画祝融朝日图、祖国万岁等名画,93岁仍然坚持画画。
当今时代,成千上万的老年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求知,其热情几乎超过自己当年学龄时代。老年人在求知中更是深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意义。
事实表明,退休后是人生崭新的一页,不是日薄西山,而是暮霞满园。它的时间并不短,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若能坚持适度锻炼,加强自我保护,就能延长生命,增添活力;若能坚持求知不懈,不断充实自己,就能赋予生命更为积极的意义。
有一位老人,患了偏瘫。经过一番治疗后,她逐渐能够下地活动了。
有一天,她发现她居住的小区因拆房子留下一片空地,可是因为缺少管理,这里变成了一个垃圾场。
老人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她想在这片空地上种植一些花草。
想到就做。她便让子女买一些花苗和花籽回来。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那些花苗大都成活了,花籽也都生出了芽。以前那些喜欢将垃圾往空地上倒的人,再也不好意思倒了。有些居民还经常主动和她一起清理周围的垃圾,甚至也买回一些花苗来,与老人一起种。
不久,那片空地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小区的居民经常聚在花园周围赏花、聊天或者锻炼。
一些人感激地对老人说:“这个花园是你的功劳啊!”
老人回答:“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能给大伙留下一个花园,也就满足了。”
一个人从世上走过,总要留下一些东西。人生度过了阳春、丽夏,到了生命的秋天,更要珍爱这段时光。只要你不曾或者不打算蹉跎岁月,你拥有的就会是一个充实的秋天。“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吴玉章先生是久经考验的革命先辈,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他在81岁时写下:“我志大才疏,心雄手拙,好学问而学问无专长,喜语文而语文不成熟。无枚皋之敏捷,有司马之淹迟。是皆虚心不足,钻研不深之过。年已八十一,寡过未能,东隅已失,桑榆已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谨铭。”确实,他志大心雄,虚心好学,力图进取,创新业绩。他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为祖国培养了众多的栋梁之才。
古安县的郭春阳,今年70岁,他壮心不已,情注笔端,为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展作出了显著的成绩。1995年至Z004年,他创作了3600余首(副)诗、词、楹联。每年出书一册,已出十部诗词、楹联集,硕果累累。他通晓医理,医术闻名,为人义诊,不求报答,不收一文钱,深得老百姓的赞许。
铅山县的离休干部郑栋权,爱好书画,勤于实践,工于探求,书有特点,画有长进。十多年来,他的书画作品53次入选国家、省部、地市级展出,34件获奖,41件被收藏,个人传略及作品被收入多种书画家辞书典籍。他1994年11月的一件书法作品,参加由“中国古代怀素书法艺术研究会”主办的《唐诗宋词书画印赴日展览》,获优秀奖。1998年12月的两件书法作品,入选韩国“98”世界美术大展,在汉城展出后,被韩国碑林园收藏,并被聘为国际美术家联合会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2000年7月行隶联一件,在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中获奖,并被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奖给价值2000元的镀金雕龙水晶座奖杯一樽,作品为人民画报社收藏。2003年10月花鸟画作品一件,参加文化艺术城成立五周年举办的“中华国宝奖”大赛,获优秀作品奖,并发给价值860元的奖品一件。郑栋权二十七年戎马生涯,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斗争中锤炼凝结成的进取精神,使他有一股激情,一种毅力,去以书画续写人生,以书画讴歌社会主义祖国;从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精神,可以充分体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夕阳无限好,笑迎金黄昏。人生易老志不老,金秋红呆更傲霜。人生在世,虽说生命可贵,但最重要的是活得有质量,有价值。人在生理上只有一个春天,但在精神上可以创造第二个春天。愿所有的老年朋友,在人生旅途中保持积极的心态,注重科学养生,增强自我保健能力,继续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把握人生的黄昏时光,拥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
“既无长绳系山口,又无大药驻朱颜。”古人早就懂得简单的道理:人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
有些人将“老”和“无用”联系起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人老是块宝。老人走过了好几十年的生活道路,有丰富的阅历,既有失误的教训,更有宝贵的经验。所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传授给后辈。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赋诗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在“老竿”的扶持下,新竹才能茁壮成长,更上一层。老一辈有责任给年轻人授业、解惑,让后辈更好地前进,社社会飞速地发展。
在体力、精力充沛下,老人们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少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理沦家,都是在晚年才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烈上暮年,壮心不已”,这难道不是无数老人的共同心声么?!
俗话说:“家中有老,赛如金宝。”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情况,分担些年轻人的事项。比如,帮助安排家庭开支,协助教育孙儿孙女,为年轻人搜集些他们必需的工作和学习资料等等。
老人们在充分享受晚年乐趣的同时,在尊老养老的环境里,仍可以在爱国、爱幼、爱事业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甚至可以在自己勤奋努力下成“名”成“家”。
“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花甲之年的人,仍足有所作为的。谁都不必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莫嫌老圃秋容淡,更爱黄花晚节香。”从某种意义上说,晚年正是人生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是“结宝”的时期。
美国老人哈里·莱伯曼74岁退休后,六年里经常去一所老人俱乐部下棋,消磨晚年时光。一天他又去下棋时,女办事员告诉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陪他下棋了。看到老人一副失望万分的样子,热情的办事员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圈,还可以试画几下。老人听了哈哈大笑:
“你说什么,让我作画?我从来没有摸过画笔。”
“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您会觉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来到了画室……
那一年,莱伯曼80岁,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回忆起这件事时,老人感慨地说:“这位女办事员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从那以后,我每天去画室。她又使我找到了生活的乐趣。退休后的六年,是我一生中最忧郁的时光,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等着走向坟墓更烦恼的事了。从事一项活动,就会感到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提起画笔后,莱伯曼不因年岁已高而把绘画当作一项单纯的消遣活动,他全副身心投入,进步很快。81岁那年,老人参加了一所学校专为老年人开办的十周补习课,第一次学习绘画知识。第三周课程结束时,老人对任课教师、画家拉里·理弗斯抱怨说:“您给每个人讲这讲那,对我却只字不说。这是为什么?”理弗斯回答说:“先生,因为您所做的一切,连我自己都做不到,我怎敢妄加指点呢!”最后,他还出钱买下了老人的一幅作品。
从此,莱伯曼更加发奋了,对绘画倾注全部的热情。4年后,老人的作品先后被一些著名收藏家购买,并进了不少博物馆。美国艺术史学家斯蒂芬·朗斯特里评价莱伯曼是“带着原始眼光的夏加尔”。
1977年,莱伯曼101岁了。这年的11月,洛杉矾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品陈列馆举办第22后展览,题为“哈里·莱伯曼101岁画展”。四百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其中不少是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在开幕仪式上,莱伯曼对嘉宾们说:“我不说我有101岁,而是说有101年的成熟。我要向那些到了60、70、80或90岁就自认为上了年纪的人表明,这不是生活的暮年。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是想还能做些什么。着手干些事,这才是生活!”
不怕不能做,只怕不愿做。生活就是这样:如果你愿意开始,认清目标,打定主意去做一件事,而且全力以赴、坚持不懈,那么即使是一息尚存,也永远不会晚。太老了吗?不!年龄算不了什么,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所有的时间就都是在享受生命。岁月并不催人老,一个人不管年纪多大,都可以干点事情来增加生活的情趣。
人生不只是从呱呱落地时开始的,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壮年、暮年,每一个年龄段自有它的美丽和迷人,只要确定一个奋斗目标,并着手去做,就都是一种开始,一种出发,永远也不会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