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身边的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高僧回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争名,一只夺利。”一语道破天机。
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名利、权势的圈子。正如明朝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所写:“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
追名逐利都逃不开一个“欲”字。佛经中说,凡是对一切人世间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只不过,欲也有善恶之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
有个富翁在急流中翻了船,爬到溪间的石头上大喊救命。一个年轻人奋不顾身地荡舟去救,但是由于山洪下泻而渐涨的湍流使船行进得艰难而缓慢。“快呀!”富翁高喊,“如果你救了我,我给你1000块!”船仍然移动缓慢。“用力划啊!如果你划到,我给2000块!”青年奋力地划着,但是既要向前,又要抗拒水流的阻力,船速仍然难以加快。“水在涨,你用力呀!”富翁声嘶力竭地狂喊,“我给你5000块!”此时,洪流已经快淹到他站立的地方了。青年的船缓缓靠近,但仍有一段距离。“我给你10000块,快呀!”富翁的脚已经淹在水中了,但是船速反而越来越慢了。
“我给你50000……”富翁的话音未落,已经被一个大浪打下岩石,转眼被卷入洪流,失去了踪影。青年颓丧地回到岸上,蒙头痛哭:“我当初只想到救他一命,但是他却说要给我钱,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我心想,只要划慢一点点,就可能多几万块的收入,哪里知道,就因为慢了这么一下,他就被水冲走了,是我害了他啊!”青年后悔不已,“但是,当我心里只有义,而没有想到利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说给我钱呢?”说到底,又是富翁自己害了自己。
在没有涉及名利时,人的本性总是义字当头的,而一旦勾起了内心隐藏的私欲,世间的人或事就会变得十分复杂。人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内心永远有着双重标准,要求别人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而自身又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佛陀又说:“放下!”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才能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有首禅诗说:“尘沙聚会偶然成,蝶乱蜂忙无限情;同是劫灰过往客,枉从得失计输赢。”世界本是由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砌为成功的世界,人生亦是如此,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人们就像蜜蜂和蝴蝶一样,到处飞舞,痴迷忙碌,正所谓:“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人生一世,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仍跳不出世俗的羁绊。人在旅途,同为劫灰过往客,又何必对一时的输赢得失斤斤计较?
【智慧品悟】
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
失去有时会得到更多
【庄子睿语】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庄子·人间世》
【睿语今读】
至于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一切都寄托于无可奈何以养蓄神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有什么必要作意回报!不如原原本本地传达国君所给的使命,这样做有什么困难呢?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以无求的心境,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所遇到的事情,这是对庄子这段话的最佳诠释。
生活与工作中,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情绪起伏。被负面人性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爱默生曾解释过什么是成功:“笑口常开;赢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热爱;获得评论家真诚的赞赏,并容忍假朋友的出卖;欣赏美的事物,发掘别人的优点;留给世界一些美好,无论是一位健康的孩子、一个小园地或一个获得改善的社会现状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个人因你的存在而过得更快乐自在,这就是成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让世俗功利蒙蔽你的心灵,淡然面对得失,坦然接受成败,才能超脱物我,找到生命的真谛。
有个匪徒跟踪一个珠宝商人来到了大山里,一路上他总是没有机会下手。到了大山里,四周没有一个人,匪徒终于找到了下手的好机会,他拦住了珠宝商人的去路。面对劫匪,商人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逃跑。于是,一个拼命逃亡,另一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的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匪徒也跟了进去。在山洞里,匪徒抓住了商人,不但抢了他的珠宝,连商人准备在夜间照明用的火把也抢去了。那个匪徒还算没有丧心病狂,他只图财没有害命。
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山洞的出口。山洞里黑极了,没有一丝光亮。匪徒庆幸自己把商人的火把抢来了,要不然到死也走不出这个纵横交错的山洞。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为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山洞,最后饿死在里面。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着自己将要永远留在这个山洞里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没有了照明,他就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头不时碰在坚硬的石壁上,身体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从远处传来一丝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正是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能看见那一抹细微的光亮。他便迎着那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终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却永远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这并不奇怪,世间有很多事情都遵循这样的道理。我们总想得到什么,而不愿失去,却总是忘记:有时失去会让我们得到更多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生命。
有时候,人们就像那个匪徒,为了心中的妄念,作出违背自我的事情,因为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最终反而陷入了人生的困境。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以恬淡的心境面对万事万物,反而能够“无心插柳柳成荫”。
【智慧品悟】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让世俗功利蒙蔽你的心灵,淡然面对得失,坦然接受成败,才能超脱物我,找到生命的真谛。
退步原来是向前
【庄子睿语】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庄子·大宗师》
【睿语今读】
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
人贵自知。进退自如,方能智慧处世。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你要如何生活?你希望达到什么高度?人生犹如一张地图,必须找到目前你所在的准确位置并确定最终目的地所在,才能描绘出一条清晰的生命轨迹。
面对人生的波澜,我们应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后的苹果,只因上帝特别喜爱某些人的芬芳,所以才对他咬得特别重。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少,只要你好好珍惜其中的一二,并不断用心血去打造,就能拥有生命的芬芳和幸福的生活。但是,很多人通常陷入人生的陷阱,不能自拔,仿佛可怜的北极熊,因嗜血的习性,因不知进退,而成为别人手中的猎物。
唐朝一位名叫布袋和尚的僧人写过这样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做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但他们却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成熟的稻子,头是俯伏在地面上的;我们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虚地把头低下来。
世事如棋,一个人需要懂得进退的道理。懂得进退的道理,是中国古人独到的智慧。一个只知道前进的人,往往会撞到一堵厚厚的墙上;只有那些时不时后退一下、等待时机前进的人,才能抓住机会、保全自己。
【智慧品悟】
一个只知道前进的人,往往会撞到一堵厚厚的墙上;只有那些时不时后退一下、等待时机前进的人,才能抓住机会、保全自己。